复刻一个唐宋,有多难?

悠悠地产观 2024-04-30 06:32:18

1

二十多天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原宾大美术学院)的毕业典礼上,将迎来一次特殊的学位颁授仪式,被授予者,是在1924年来宾大求学的林徽因。

这是一份迟到了100年的建筑学学位。

1924年,与丈夫梁思成一起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林徽因,因女性身份被建筑学院拒之门外,彼时的她也只好进入宾大的美术学院。

但在进入宾大的第二年,林徽因就从大一直接跳级到大三,并将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建筑学的课程上。除了一些特定的不能向女性学院开放的课程,林徽因基本修读了所有建筑学课程。

因为成绩足够优秀,入校的第二年林徽因就担任了宾大建筑系兼职助教,1926-1927学年,她又成为了宾大建筑系指导教师,而历来能胜任这一工作的通常都是成绩优秀的研究生或校外人士,因为必须具备独立授课的能力。

来自中国的林徽音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士学位,1927年2月24日《周间画报》本文图/宾夕法尼亚大学档案馆

在后来有关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部纪录片中,特意提到了林徽因的成绩,除去女性不能修读的课程,她所修的建筑学分与梁思成一样,成绩也不相上下。在当时,甚至超过了很多男同学。

“我们在纠正历史上的错误。”这是宾大韦茨曼设计学院院长弗里茨·斯坦纳谈及追授林徽因学位这一决定时,由衷地感慨。

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在攸克君看来,林徽因的成就早已不是一纸文凭就能够衡量,她参与设计了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她与梁思成一起,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的测绘与调研的工作,从无到有,整理记录了中国数千年的传统建筑历史。

如果没有他们身体力行在做的这份工作,很难想象,散落在广袤土地上的每一栋古建筑,如何被我们认识、了解和珍惜,也就更无从谈及,我们该如何去保护着每一寸凝固的历史。

2

记住,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宾大的“纠错”,是一种记住,而我们溯源、传承古建筑的精神力量,同样也是一种记住。

这也是攸克君在近两年的时间里,感触颇深的一点。

我们身处房地产行业,几乎每一天的工作都在和不同的建筑打交道,但建筑,是否就可以简单地与房子画上等号,成为一种商品,被摆在货架上。而从建筑到房子,从空间到生活,若要能赋予生活温度,恰恰需要的,是一栋建筑所蕴藏的精神的力量。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刘禹锡,用寥寥数语在表达着自己所居之处,而彼时的房子,更是古时文人雅士彰显其意趣之所;隐居辋川的诗佛王维,更是在这里写下无数经典,这也是世外桃源般的山水之境,所成就的佳作;不止于此,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先生的感慨同样能够让人能感受到,文人更在意的,是生活空间的精神表达。

只是到了今天,我们对于空间的追求,更具象更现实,房子被弱化了它所存在的情绪价值,而是更多被实用的空间功能所取代。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只能将房子视为一种商品,而非是承载了居住文化的建筑。

所幸,有人一直在坚持,探寻从文化到建筑,所能找到的最佳平衡点。而这股坚持,来自于中建智地。

让攸克君印象颇深的,是在去年,中建智地一行20余人,历时38天,行迹8000余公里,横跨北京、西安、五台山、敦煌。重走梁林之路,寻访大明宫遗迹,再到莫高窟的千年壁画,沿着盛唐的脚步,在寻找中国传统建筑所蕴藏的经久不衰的那份神韵。

而这一切,不应该只是停留在古韵诗词、文献记载之中,这些穿越了几百上千年而沉淀的建筑风骨,又何尝不应该取其形借其意传其神,毕竟,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都应该被记载与传承,哪怕是属于当下的理解与表达。

也是在那段8000余公里的溯源之旅后,中建智地明晰了一条需要坚守的道路:文化地产。

正如梁思成所言,“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文化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建筑,它是凝固的艺术,更是凝固的历史,它可以承载着生活,但更是时代文化的象征,如何去回应这沉淀了千年已久的传统文化,中建智地在探索着这条惟新之路。

3

并不是只有用木建筑的形式,才能够传承传统的中国建筑文化,榫卯工艺、造园技法、门庭规制的背后,是传统建筑讲求的礼序与诗意。

为了能够将更符合当代建筑语境的文脉礼序投射在现代居住空间上,中建智地的案头工作,包括了从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第一部关于工艺制作的专著《考工记》, 第一部造园专著《园冶》等典籍,到梁思成《中国建筑史》等众多建筑造园专著、 各类文献等等。重塑经典,承古为新,成为摆在中建智地面前,最关键的命题。

这也让我们在随后的每一个项目中,感受到了这股“致敬经典”的力量。

从最初宸系首作中建宸庐,以王维辋川别业为蓝本,创新打造了宋韵传承的传世墅园,到溯源了西园雅集打造的宸系登峰之作中建宸园,具象的表达了宋韵的传承大美。再到溯源盛唐文化,将盛唐建筑的礼制、法式、气韵都注入其中的北京国贤府 。不拘泥于只是用一种传统的表达方式,而是因地块的特质,面向的居住者,再构建着不同的人文居所,但一以贯之的,是空间演绎的大国文化风骨。

中建宸园实景拍摄

对中建智地来说,文化营宅的意义和探索,也恰如其分的展现在了以国贤府为代表的唐风建筑以及宸园所演绎的宋风美学。

北京国贤府实景拍摄

而不管是唐风还是宋韵,都做到了完美的溯源与复刻,这也是中建智地最核心的文化建筑的表达。

在攸克君看来,虽说之前也有很多项目主打新中式审美,但风格不同于风骨,并非流于表面的形式,而是从建筑手法到空间内涵的相通,从品牌理念到产品革新的探索。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里,产品的创新终极目标是营销,但对于中建智地来说,文化地产这一方向的明确,承载着作为央企的建筑使命感,但更感性的一面,是在为当下我们的生活,构建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的寄托。

据了解,中建智地将创立智研社,通过持续研究、沉淀古建筑规制、技法,不断摸索和变革,开创并引领文化作品的审美住居。

当然,文化地产的内核不仅仅是将传统文化的形制用更符合当代审美的建造技艺来落地,更重要的一环,是创新背后的保护,中建智地也将发起古建守护计划,成立专项古建保护和修复计划,来留住更多中国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记忆。

这一点,令人动容。

就像在刚刚结束的中建智地文化地产的品牌发布会现场,邀请到了很多历史与古建的大家,其中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先生的一段话,让人感慨万千,他说:

“我们现在没有谁知道唐代的GDP是多少,没有人知道唐代的进出口贸易是多少,但是我们知道到五台山可以看到南禅寺这样的唐代建筑。我们知道唐代色彩是什么?我们对辽代有很多事情不知道,时间太久了。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应县木塔前面,我们可以知道辽代曾经拥有过的辉煌,我们对宋代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具体的数字,也离我们将近一千年,但是我们知道宋代有辉煌的建筑,宋代有《营造法式》, 建筑永远是表述文化和阐释文化的、呈现文化的最具象最具温情的手段。”

而这份温情的、用作品去记住历史的力量,是中建智地的坚守。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