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毛主席侄女逝世,丈夫整理遗物发现一封残信,内容让人感动

奇人看其事 2024-09-13 19:42:54

1990年7月6日,毛远志因病离世。

数年来她与病魔斗争,饱受病痛折磨,却始终坚持做着一件事:编写父亲毛泽民、母亲王淑兰的传记。

除此之外,她还让亲人准备了录音设备,讲述与伯父毛泽东那些事。作为毛泽东唯一亲侄女,她对伯父充满感激、敬佩,毛泽东也格外喜爱侄女毛远志,两人在延安曾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伯父逝世,每逢伯父忌日、生辰,毛远志总会去毛主席纪念堂瞻仰伯父遗容,却从未在签字薄留下名字。

悄然而来,默然而去,十余年如故。那些年她对外从不主动提及这层身份,也不计较个人得失,以致许多人都不知道毛泽东还有一个亲侄女。

作为毛远志的丈夫,曹全夫是知晓妻子这些事的,后来他也曾对外展示过一份毛远志的遗物——那是一封信,一封残信。

写信人是毛泽东,收信人是毛远志,写信时间1945年10月14日。那一年,毛远志正好22岁。

时间荏苒,曹全夫思绪飘回了那个峥嵘年代。

一、努力学习、刻苦工作

1945年是毛远志到延安的第八个年头,这一年她想做三件大事——去东北、见父亲毛泽民、和曹全夫结婚。

其中她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见父亲。

彼时毛远志并不知道,她的父亲毛泽民早在1943年被反动军阀残忍杀害,毛泽东瞒她已瞒了快两年。

不是毛泽东不说,而是不知道怎么说、从何说。侄女是1938春节后一个多月来的延安,就在她刚到不久前,毛泽民就被派往新疆,参与新疆统一战线的工作。父女两擦肩而过,却成了永别。

毛远志是想父亲的,从小和父亲见面次数不多的她,曾和母亲坐过牢、当过童养媳,饱受战乱之苦。

1937年,父亲来信让她去延安。

收到来信后,毛远志激动了许久,不仅因可以去革命圣地,更因能见到心心念念的父亲。可等她赶到延安,却被告之父亲去了新疆,不免神伤。好在延安还有伯父,到的当天两人也见了面。

两人聊了不少,从家乡到个人,毛泽东十分关心毛远志,毛远志也十分敬重伯父。没来延安之前,母亲王淑兰一再叮嘱她,让她尽量少打扰伯父,伯父干的是国家大事。懂事的她,确实很少和伯父见面。

不过毛远志也向毛泽东提了一个请求——希望参加八路军,毛泽东并没同意,他觉得远志年龄小(16岁),应该多学知识。在他安排下,毛远志先到延安保育小学学习,并加入了抗日民族先锋队。

出生在革命家庭的她,表现十分好,成绩好、思想觉悟高,颇受老师喜欢,不久就成为了预备党员。

得知这些事的毛泽东也很高兴,每每和侄女见面总会鼓励她,希望其能保持势头争取更大的进步。除了聊学习,毛泽东总喜欢和侄女谈家常。当时毛泽东身边没有多少亲人,弟弟毛泽民又被派往新疆,毛远志反倒成了为数不多能说上话的亲人之一。

关系亲密,毛泽东依旧对毛远志要求十分严格。不开后门、不搞特殊,是他定下的两条硬性规定。

在伯父的教诲下,毛远志努力学习、刻苦工作,于1941年正式入党。当她把这个喜讯告诉伯父后,伯父送了她两支铅笔、一沓纸。当从伯父手中接过这些后,她将礼物紧紧的贴在胸口。

那一晚,素来头疼失眠的毛远志睡得格外香甜。

父亲不在,伯父就是她最亲近的亲人,能得到伯父的肯定,让她很满足。她或许也会想,如果父亲在,也会像伯父一样表扬她。

二、带未婚夫见伯父

毛远志此行不仅仅是为了报喜,还要到和平医院看病。

不到20岁的她,为不给伯父、父亲丢脸,也为了学到更多知识,时常连续几晚都不睡,落下了头痛的毛病。

毛泽东心疼孩子,将她特地留在家里住了两个星期。在此期间,毛远志一边学习一边养病,却意外认识了一位男同志。

这名男同志也是1938年到的延安,曾在抗大学习,人看起来温文尔雅,两人起初也就当“病友”闲聊,从双方名字谈起,这才知道男同志叫曹全夫,山东安丘人。聊着聊着,两人关系就更近了些。

对毛远志来说,曹全夫有文化、有见地,又是同龄人,她时常请教其一些问题,曹全夫往往都能说上一二。

时间一长,有好感就成了正常的事。

两个人身体康复后,虽不在一个地方工作,总归保持着联系。自然而然,也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谈了恋爱之后,毛远志渴望将喜悦分享给父亲、伯父。可来到延安这些年,她始终没能见到父亲,部队时有“流言”传出,称父亲已经被反动派杀害。

毛远志心绪不宁,却不愿相信,始终抱有期待,总觉得父亲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回来,给她一个惊喜,况且伯父也没亲口说。

从1938年到1945年,她等了近8年,父亲始终没有回来。她不愿相信,却不得不接受“父亲牺牲”的可能。可毛远志从未想到,得知父亲死讯的方式会如此意外。

1945年10月14日,她和未婚夫曹全夫去看望刚从重庆谈判回来的伯父,一是关心伯父,二是两人打算结婚,征求伯父意见,同行的还有毛泽民老下级余建新。毛泽东对几人的到来很高兴,特地留他们吃饭,并做了一大碗扣肉给他们解馋。

起初几个人有说有笑,席间毛泽东时常问曹全夫一些问题,包括家庭情况、个人经历等,聊到兴致时,他给曹全夫夹了一大块扣肉。

无疑,毛泽东对侄女未婚夫还是认同的。能得到毛泽东的认同,曹全夫也十分高兴,一桌人气氛更加热烈,然而余建新拿出一张照片后,气氛瞬间凝重了几分。

照片是毛泽民送给余建新的,他此行来也是想问问泽民同志近况,毕竟延安一别,有近八年没见了,大家都很想念。

“泽民同志在哪儿?我们都很想念。”

只此一句,毛泽东突然沉默了。

快两年了,不是没人问过这个问题,可他每一次都瞒了过去。直到今天,感觉再也瞒不下去了——毛泽民,他的亲弟弟早在1943年9月27日就被反动派杀害。消息传来时,他都差点没站稳。

毛泽东心中悲痛、不能自已,如果毛远志知道这个消息又会如何?他决定等一等,等毛远志成为一名坚强的战士后,再说出这件事。这一等,就是近两年。如今毛远志有了未婚夫,参与革命工作近四年,应该足够坚强,起码有人能分担一些。

三、意外得知父亲死讯

毛泽东嘴角微微抽动,长叹了一口气。

“泽民被反动派杀害了。”

当听到伯父亲自说出父亲牺牲的消息时,原以为足够坚强的毛远志懵了。父亲牺牲了?她不敢相信,更不愿相信。

瞧着呆愣原地的毛远志、一脸悲痛的余建新,毛泽东没有说话,独自走进办公的窑洞。在他走后不久,痛彻心扉的哭声传了出来。这时候曹全夫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只能任由毛远志在里屋窑洞放声痛哭。

里屋窑洞里,毛远志哭的越来越伤心,心里却越来越平静。父亲牺牲,的确给她带来了极大打击,也让她变得更加强大。

算起来,她和父亲待在一起的时间极少极少。尤其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父亲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她和母亲又被迫离开韶山,兜兜转转历经各种磨难。对父亲的印象,实际很模糊,大多都是由母亲描绘,脑海中有一个想象中父亲的样子。

聚少离多、鲜少见面,并未淡漠毛远志对父亲的那份爱。早在过去无数日夜中,父亲成了她颠沛流离生活中的灯塔。

灯塔照亮了毛远志的前路,让她走的更坚定、踏实。

不知不觉中,父女俩的心不因距离、时间紧密的绑在一起,只因他们有一个共同理想:为中国人民革命!

革命,牺牲在所难免。今日是父亲,明日或许就是她。可他们不惧牺牲,坚决和反动派斗到底。

父亲是伟大的,她应该骄傲!

在肆意宣泄了内心情绪后,毛远志擦了擦眼泪、理了理头发,一脸坚定地向毛泽东办公窑洞走去。

进门,到毛泽东办公桌近前,她顿了顿,坚定的说道:

“伯伯您放心,我一定会坚强的挺过去!”

侄女铿锵有力的保证,让毛泽东倍感欣慰。犹记得初见之时,毛远志还是个天真可爱的女娃,吵嚷着要加入八路军,一晃八年,小姑娘成长为了真正的战士。

“泽民能看到的话,也会欣慰吧。”

在作了保证之后,毛远志还提了一件事——到东北新区建设革命根据地。此前党中央提出“抢占东北”的口号后,大批干部都报了名,曹全夫、毛远志也不例外,可是最后毛远志选上了,曹全夫没选上。

既不想分开,又想到东北干革命的毛远志,只好求伯父“开后门”。毛泽东听完后,欣然应了下来。

四、一封残信

临分别时,毛泽东拉着毛远志的手。

自1938年见面,这些年他看着侄女成长,知道侄女努力、勤奋,可他还是忍不住想要多嘱咐几句。

“要团结,不要搞特殊,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言辞恳切,甚为关心。感受到伯父关心的毛远志,连连点头,也让伯父注意身体。父亲牺牲了,她愈加珍惜和伯父的亲情。

一步一句、一句一步,毛泽东将毛远志送到窑洞外下坡处才停下来,注视着侄女渐渐远去,直到没了人影才走进窑洞。

毛远志、曹全夫回去后,准备动身去东北。临出发前,两人意识到还有件事要做。前面提到,毛远志最想做的三件事是见父亲、到东北,和曹全夫结婚。父亲牺牲,到东北的事定了下来,那他们的婚事怎么办?

此前毛远志一直想等父亲从新疆回来,在父亲的见证下和曹全夫结婚。父亲不在了,总得知会其他家长。

想来想去,伯父毛泽东是最合适的人选。

思虑良久后,毛远志决定给伯父写封信,征求伯父的意见。毛泽东看了侄女来信后,脸上不禁有了笑意。

小娃娃成了大姑娘,也到了出嫁的年龄。了解过曹全夫家庭状况、个人经历的他,是同意两人结婚的,便当即写了回信。信中既同意了结婚,也传达了他的祝福。

收到伯父来信后,毛远志急忙打开。来信不长,却足足看了几遍。待嫁新娘得到娘家人的祝福、肯定,心中自然甚是喜悦,更何况这还是她颇为亲近的伯父亲笔所写,曹全夫为此也颇为欣喜。

毛泽东的这封信,成了两人爱情的见证。于毛远志来说,意义非凡,她决定珍藏好这封信,可曹全夫不同意。

此去东北,一路跋山涉水,极有可能遭遇敌人,一旦被敌人搜出这封信,事情势必无法收拾,他建议将这封信托人保管,或留在延安。待革命胜利后,再回来取,毛远志因舍不得并不同意。

几经商量,两人做了个折中的决定——毛远志可以带着信去东北,不过需要将涉及伯父名讳那部分裁撤掉。

就这样,毛远志带着一封残信出发去东北。后来因交通问题,两人也没去成东北。好在夫妻两人一路扶持,磕磕绊绊走完了余生。

再回首,曹全夫没想到妻子对这封信如此珍视,过去整整45年,她还一直保留着这封信,这让他更加深刻体会到妻子对亲人那份眷恋、真诚。而这也正是毛远志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对亲人赤城、热爱,对人民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战士!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