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加这一味药治中风,可谓是神来之笔!

元绿说健康 2024-07-28 00:04:20

补阳还五汤加这一味药治中风,可谓是神来之笔!

张某酒量很大,平常酷爱斗酒。那天晚餐,朋友请吃饭,喝了很多。第二天早上起床,感到一阵的头晕,站立不倒摔倒在地上。其妻在厨房里做着早餐,听见响声,过来一看,发现张某已经摔倒在地上,马上打120。由于抢救及时,张某没有生命之危,并且恢复得较好,说话等都没什么问题,就是走路不自然,特别是左手左脚无力。

张某说:“老谭啊,听说你对中风病有一定研究。”

见张某的眼里明显流露出渴望的眼神。谭律明便说:“我帮你把一下脉吧.”

脉象沉弱,阳气不振,气血不足。谭律明也没给什么药方,只是说:“张局,加强锻炼吧,少喝点酒。”

张某点头称是。

转眼过了两个多月,谭律明又在公园晨散步,遇到了张某,张某精神状态比两个月前差远了,左手左脚更是无力。

谭律明说:“怎么了?”

张某有气无力地说:“二次中风。”

谭律明说:“二个多月不见你了,我以为你身体恢复,回单位上班了呢。”

谭律明心里想:“如果二个月前给他开药方,应该不但不会发生二次中风,恐怕身体已经有很大的好转。”为什么谭律明不给张某药方?

原来,谭律明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不给高官显贵看病开方。

为什么?他认为,这些高官显贵们官位显赫,权力在手,关系极广,什么样的名医院没住过?什么样的名医没看过?那里用得着像他这样的一个平民百姓去给他们看病。

张某虽称不上高官显贵,但也是关系极广,能随时进出省里最权威的医院,能请到专家、教授给他看病。更何况,原先谭律明和张某在同一个单位时,脾气不太对。

但这次,看到张某二次中风后无精打采的样子,谭律明决定开个方给他试试。

药方:黄芪6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赤芍10克,地龙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山楂60克,大黄2克。每日一剂,水煎,分四次温服。

有人一看就知这是补阳还五汤加减。补阳还五汤是治疗中风病里相当有名的一个药方,是由清代名医王清任所创。

但在药方里加入山楂、大黄,则是山东名医张志远先生的经验,他曾用此方治一患者,仅20多天就取得极好的效果。

张志远先生经验的神妙之处,就是在方里加入山楂60克。谭律明在给朋友讲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方法时,曾经做过一个用食用酸醋清洗茶杯上的污垢的实验,实践证明,酸醋能很好的清理茶杯上的污垢,同理,能很好的清理血管、血液里的污垢,能软化血管,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因此,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入山楂,可谓是神来之笔。

后来,谭律明在向另人介绍张志远先生的这一经验时,还提到了张志远先生的这一经验是师法于张考峰先生的《悬崖医话》。

张考峰先生认为,治中风病单纯用补阳还五汤,存在局限性,也不符合辨证论治的精神,应当从温化、补气、养血、通络来通盘考虑,而且要有重点。

张考峰先生的经验方为:黄芪30-120克,当归15-30克,川芎15-30克,鸡血藤15-30克,何首乌15-30克,人参10-15克,丹参10-15克,地龙10-15克,附子10-15克,红花6-10克,桃仁6-1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四次服,连用30天后,改为2天1剂。

病案举例:

崔某, 男, 63岁, 退休教师。初诊: (2007年4月10日) 左侧麻木无力三个月, 伴疲乏无力, 气短, 健忘, 无精神, 曾在县医院住院一月, 诊断为:脑梗塞;高血压;颈椎病。舌质淡, 苔白, 脉弦缓。辨证:气虚血瘀, 风中经络。治法:益气活血通络, 兼以平肝熄风。方药:黄芪30g、当归12g、赤芍12g、川芎12g、桃仁12g、红花10g、地龙10g、丹参15g、山楂15g、天麻12g、远志10g、水蛭5g、路路通15g、桑寄生15g、川牛膝15g、天竺黄10g, 水煎服20剂。

二诊: (2007年5月4日) 诉服上方20剂, 初服时自觉效果良好, 后期则收效甚微。上方取天竺黄、远志, 加葛根、伸筋草、太子参。

三诊: (2007年6月15日) 服药两月后, 左侧肢体麻木症状消失, 气短乏力减轻。嘱长期服肠溶阿斯匹林片, 定期复查并仍按上方加减常服中药, 以巩固疗效。

按:此例患者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风中经络病人, 以左侧肢体麻木、无力, 神疲, 健忘等为主要症状。此病人既有脑梗塞, 又有高血压, 还有颈椎病。其病机要点为气虚血瘀络阻, 风中经络, 故以补阳还五汤为主化裁, 再加丹参、生山楂、水蛭、路路通等化心脑瘀血;天麻、天竺黄、远志等平肝熄风化痰。以此方加减, 服3月后, 该病情得以控制。

临床体悟:

笔者以补阳还五汤组方为基础, 自拟增益补阳还五汤, 治疗中风恢复期的气虚血瘀证, 取效满意, 现介绍如下。

药用:黄芪40g,川芎12g,当归15g,赤芍10g,地龙15g,红花、水蛭、路路通、桂枝各10g,山楂30g,牛膝10g。常规水煎服, 每日1剂, 分2~3次口服。

功效:益气活血、逐瘀通络。用于中风恢复期 (包括脑出血、脑梗塞) , 证属气虚血瘀者。证见半身不遂, 口眼歪斜, 语言謇涩, 精神萎顿, 面色无华, 舌质黯淡, 或有瘀斑, 脉细弱或细涩无力。

体会

中风证, 属气虚血瘀者, 是由于气虚行血无力, 气血瘀滞, 脉络痹阻而致。故本方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 补气活血, 化瘀通络, 加水蛭、路路通、桂枝、山楂、牛膝, 以加强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之功。全方攻补兼施, 寒温并用, 上下通行, 共奏益气活血, 通脉舒络之功。血压高者加龙骨、牡蛎;语言障碍明显加胆南星、石菖蒲;口角歪斜加全蝎、蜈蚣;便秘加火麻仁等。应注意肝风内动, 痰热未清之实证者忌服。

提示:文中处方,请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辩证使用。

方中药味具体分析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功能主治】补齐固表,托疮生肌。主治体虚自汗,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慢性肾炎,体虚浮肿,慢性溃疡,疮口久不愈合。

当归

【性味】甘辛,温。

【归经】入心、肝、脾经。

【功能主治】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治月经不调,经闭腹痛,症瘕结聚,崩漏;血虚头痛,眩晕,痿痹;肠燥便难,赤痢后重;痈疽疮窃,跌扑损伤。

川芎

【性味】辛,温。

【归经】入肝、胆经。

【功能主治】行气开郁,法风燥湿,活血止痛。治风冷头痛旋晕,胁痛腹疼,寒痹筋挛,经闭,难产,产后瘀阻块痛,痈疽疮疡。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瘕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头痛,风湿痹痛。

赤芍

【性味】苦,微寒。

【归经】归肝经。

【功能主治】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症瘕腹痛,跌扑损伤,痈肿疮疡。

地龙

【性味】味咸;性寒

【归经】归肝;脾;膀胱经

【功能主治】清势止痉;平肝熄风;通经活络;平喘利尿。主热病发热狂燥;惊痫抽搐;肝阳头痛;中风偏瘫;风湿痹痛;肺热喘咳;小便不通

桃仁

【性味】苦甘,平。

【归经】入心、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破血行瘀,润燥滑肠。治经闭,症瘕,热病蓄血,风痹,疟疾,跌打损伤,瘀血肿痛,血燥便秘。

红花

【性味】辛,温。

【归经】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用于经闭,痛经,恶露不行,症瘕痞块,跌扑损伤,疮疡肿痛。

山楂

【性味】酸甘,微温。

【归经】入脾、胃、肝经。

【功能主治】消食积,散瘀血,驱绦虫。治肉积,症瘕,痰饮,痞满,吞酸,泻痢,肠风,腰痛,疝气产后儿枕痛,恶露不尽,小儿乳食停滞。消食健胃,行气散瘀。用于肉食积滞、胃烷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疝气疼痛、高血脂症。

大黄

【性味】苦,寒。

【归经】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17 阅读:870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