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手术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狭窄闭塞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紧急救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通过植入支架,物理性扩张狭窄的血管壁,以便迅速恢复血流,挽救心肌,降低死亡率。
然而,支架植入并非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术后,患者常陷入误区,认为做完手术病就算治好了,从而忽视了潜在的风险与长期的健康管理需求。实际上,支架只是暂时解决了冠状动脉狭窄的问题,而引发狭窄的根本原因——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却依然存在。因此,术后患者需接受长期药物治疗、高频复查,并调整生活习惯,以防疾病复发。
更为关键的是,支架植入后的血管需经历一段自我修复与“内皮化”过程,即支架表面逐渐被血管内皮细胞覆盖,形成稳定的血管结构,这个过程往往需要近一年的时间。期间血管处于相对“脆弱期”,易于发生再狭窄、血栓形成等风险。
因此,对于心梗患者,尤其是心脏支架术后的心梗患者来说,做好心梗预后工作至关重要。患者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规律作息等。另外,有心梗病史的患者还需要注意控制心率,心率过快可能会导致血流量过大,加重心脏负担。因此在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剧烈运动。
此外,患者还要谨遵医嘱,坚持用药。常见的药物包括可预防血栓形成的阿司匹林,具有降脂作用的他汀类药物等。
此外,在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通心络胶囊,以“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为组方原则,能起到稳定易损斑块、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显著疗效。自1996年上市以来,先后获得两次国家科技进步奖,并在临床应用中被多个专家共识和诊疗指南推荐。
在第十一届中国中西医结合血管病学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杨跃进教授分享了通心络对微血管/心肌双重保护,以及CTS-AMI临床循证成果,进一步证实了其在改善心血管病长期预后方面的显著效果。
研究表明,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1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为改善急性心梗远期预后提供了有效治疗药物。
据了解,该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顶级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上,作为国际公认的四大顶级医刊之一,JAMA代表了国际医学领域的最前沿进展,此次上刊标志着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更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
当然,对于心梗患者来说,除了改善生活方式和坚持用药,坚持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尤其是进行过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来说,即便术后没有出现任何不适症状,也要在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常规检查,6—9个月进行冠脉造影复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康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生命安全,降低疾病复发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