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6岁任山西省委书记,晚年回忆毛主席:他那时对陈永贵很感兴趣

漫步史书 2023-06-25 18:07:59

毛主席是如何了解大寨和陈永贵的,这多亏了时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

可大多数人都不知道,陶鲁笳是1953年出任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当时他年仅36岁,是当时全国的省委书记中最年轻的一个、

图|陶鲁笳

陶鲁笳在山西工作了十二年零八个月,得益于此,他同毛主席之间有过很多接触,特别是毛主席在华北视察期间。

1993年,毛主席百年诞辰之际,陶鲁笳还撰文深切缅怀:

“作为一名老党员,我在担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12年间,曾同毛泽东同志有过较多的接触和交往,他那特有的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非凡的理论概括力和说服力、运用自如的渊博的历史知识、深入浅出生动风趣的谈吐、高瞻远瞩的雄才大略,至今记忆犹新,令我神往。”

陶鲁笳在山西工作多年,一直称山西是他的第二故乡。

从参加革命的那天开始,陶鲁笳便与山西结下了不解的缘分。特别是到了1940年,陶鲁笳调任昔阳、平定、和顺三县中共中心县委书记。其后二十多年的时间,他就没再离开过山西。

陶鲁笳了解到大寨、了解到陈永贵,有一个逐步的缓慢的过程。

大寨是山西昔阳一个山村,距离县城有几里路,过去历史上只有几十户人家,以种地为生,可大寨的环境很差,四周围都是荒山,本身绿色植被就很少,干旱少雨,土地的质量也很差,当地农民拼死拼活干一年,也不见得能吃饱。

一直到了建国以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根本改善。

建国以后,全国农村兴起了办农业合作社的高潮,给大寨的发展带来了一个新的机遇,这种模式改变了过去各家各户单独种地对抗天灾的劣势,因此从1952年,大寨建立了农业合作社以后,当年就实现了丰收。

1956年,中国掀起了办农业合作社的高潮,各地普遍开始试办高级社,大寨也成立了高级社,群众的积极性被有效的调动起来,粮食的产量逐年增加,1958年,全国办起了人民公社后,大寨也成立了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

大寨从过去粮食不够吃到粮食大丰收,涌现出了不少劳模,陈永贵即是其中之一。

陈永贵是四里八乡有名的会生产、懂经营的壮劳力,解放前后,大寨在党支部书记贾进财的带领下,成立互助组,当时许多壮劳力组都想拉陈永贵去,但陈永贵却坚决选择了老少组。

当时,老少组劳动力较少,整个组老人、孩子居多,当时所有人都觉得陈永贵太“傻”。

可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后,陈永贵的老少组的成绩反而要比那些壮劳力组要好的多。

一调查才知道,那些壮劳力组一开始参加劳动,大家还都出力,可时间一长,每个人心里都开始打小九九,给自家地干活时卖力,给别人家时就偷懒,名义上是一个互助组,可实际上还是各干各的。

反观老少组,在陈永贵的带领下,积极性被动员起来,庄稼自然也得到了丰收。

图|陈永贵

1948年2月,在贾进财介绍下,陈永贵光荣入党,不仅如此,贾进财发现了陈永贵身上的闪光点,后来往县城里跑了几趟,硬是把大寨党支部书记的职务让给了陈永贵,自己甘愿当一个副书记。

陈永贵带着大寨人,硬干了十年,把大寨的亩产量翻了三倍还多,不仅自己够吃,还把余粮上缴了国家。

应该说陈永贵在大寨起到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带头作用。

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陈永贵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不仅发掘了一套更加系统、更加先进的管理经验,还总结了一套做思想工作的办法,这在那个年代是非常难得的。

在大寨的十年建设中,山西省晋中地委是第一个注意到大寨变化的,并开始把大寨的经验向全区推广,陈永贵的名字也出现在《山西日报》上。

不过,当时的大寨仅是在晋中地区名气比较大,还没到影响山西全省的地步。

1959年12月,中共晋中地委在大寨召开学习大寨管理经验的会议,山西省委也专门派员参加,并在会上做出决定,向全省推广大寨的经验。

这么一来,大寨正式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从60年代初开始,山西全省掀起了学习大寨、学习陈永贵的浪潮,充分带动了山西全省农业的发展。

1963年夏,大寨大队遭遇了特大洪水,把大寨花费了十几年修建起来的梯田冲垮了,大批社员的房屋被冲垮,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民居无定所。大寨受灾的消息上报后,山西省委、晋中地委迅速出动,从国库中调拨一部分救济粮到大寨,再从地方财政拨发一笔救济款,救济大寨大队。

可出乎预料的是,陈永贵代表大寨党支部做出了一个决定:

“不要国家救济粮,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国家救济物资。”

不仅如此,陈永贵还做出三个承诺:

“当年社员口粮不少,当年社员收入不少,上交给国家的统购粮不少。”

在当时看来,这几乎是天方夜谭,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陈永贵是在吹牛,就连山西省委、晋中地委都不相信,陈永贵能做到他的承诺。

可现实开始让众人吃了一惊。

从1963年下半年开始,陈永贵带着大寨百姓苦干了几个月,不仅恢复了被冲垮的梯田和房屋,还实现了丰收,以至于出现了灾年反而比过去收成还高的奇观,大寨亩产量达700斤,总产量达到了20万斤,上交给国家12万斤。

比原来还好,无疑是大寨人创造的奇迹,同样也是陈永贵创造的奇迹。

1963年底,时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的李一清到大寨参观,事后非常激动地说:

“陈永贵虽然是个农民,但他身上有一股强大的魅力,他在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农民之外的东西。”

1963年下半年的一天,著名作家赵树理闯进了时任陕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办公室。

“陶书记,今天我发现了一个人才?”

陶鲁笳也感觉诧异,忙问了一句:

“是谁?”

赵树理兴奋地告诉他:

“陈永贵。”

“他没有一处讲到毛泽东,却处处都是毛泽东思想,没有一处提到哲学,却处处都是辩证法,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人才啊!陈永贵了不起!”

赵树理是听说了大寨奇迹以后,专门到大寨去听了陈永贵的讲话,专门跑回来报告省委的。

陶鲁笳听了赵树理的话,不由得陷入沉思。

以前陶鲁笳就听说过陈永贵的名字,但也仅仅只是知道他是个劳模,可赵树理的话无疑给他打开了一扇窗户,让他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毛主席的讲话。

1962年9月24日,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尽管在过去几年时间里遭遇了严重自然灾害以及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但随着不断调整,国民经济略有上涨,总体而言,我们国家的经济正在逐渐好转,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关注到了一个问题,即“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时期,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并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风险”。

“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存在着一部分小生产者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因此,在人民中,还有一些没有受到社会主义改造的人,他们人数不多,只占人口的百分之几,但一有机会,就企图离开社会主义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在这些情况下,阶级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确立的中心任务就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后,毛主席更加重视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陶鲁笳意识到,陈永贵在大寨的行为,就是为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了个很好的头。

1964年3月27日,毛主席乘专列南下,考察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到28日,专列停在了河北邯郸,在邯郸停留的两天。毛主席邀请时任河北省委书记的林铁、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到专列上汇报工作。

一直到许多年后,陶鲁笳依然记得当时的情形。

毛主席很关心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情况,特意询问他们:

“你们搞社会主义教育,影响产生没有?现在生产情况如何?”

当时,山西省在公社一级正在搞“四清运动”,在农村普遍宣讲中央颁发的两个“十条”(即1963年5月发出的《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9月发出的《关于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一些具体政策(草案)》,俗称前十条、后十条),毛主席很关心农村的情况如何,有没有影响生产。

毛主席最担心的是,农村干部脱离生产,不参加劳动反而拿高工分,与社员的收入出现较大差别的问题。

陶鲁笳在回答毛主席提问时,特意讲了在大寨蹲点时的所见所闻:

“前不久我在昔阳县大寨大队蹲点,了解到这个大队的生产和思想政治工作都很突出,支部书记陈永贵是个生产能手,也是个思想政治工作的能手,而且对管理工作抓的很严,公私分的很清,省委1960年就发出通知,要求全省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向陈永贵学习。”

“陈永贵提了一个口号,叫做参加生产,领导生产。”

一听陶鲁笳介绍,毛主席眼前顿时一亮:

“很好嘛!就像打仗一样,你不参加打仗怎么指挥战争?”

当时,陈永贵要求所有的党员干部都与群众一起参加劳动,并提出要求,党员的劳动要优于一般群众,而支部委员又要优于党员,而支部书记更要好于一般委员,陈永贵认为,只有这样,党支部才有资格领导生产。

谈到大寨战胜六三大洪灾时,陶鲁笳显得很动情。

1963年的大洪水,将大寨人十年时间建起来的房屋、梯田全冲垮了,当时全大寨人都绝望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陈永贵那时正在县里参加人代会,听闻消息后立马赶回了村子里,面对所有人的哭诉,陈永贵只是问了大伙一句话:

“人冲走了没有,牲口冲走了没有。”

大伙回答:

“没有冲走一个人,没有冲走一个牲口。”

陈永贵微微一笑,挺直了腰杆:

“没有冲走一个人,没有冲走一个牲口,这就是大喜事,应该开庆功会,还哭什么。毛主席说过,人是第一可宝贵的,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老天爷也是纸老虎,欺软怕硬,你硬了,它就软了,我们每个人都有两只手,靠两只手我们就能改天换地,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嘛。”

陶鲁笳滔滔不绝的讲述大寨人和陈永贵的事迹,毛主席听的也很仔细,对大寨的故事,毛主席显然很感兴趣。

还没等汇报完,毛主席就问了一句:

“陈永贵是哪几个字?他识不识字?”

陶鲁笳掏出一张纸,写了“陈永贵”三个字,并告诉毛主席:

“陈永贵42岁扫盲,今年50岁,能读报,还懂得什么叫逻辑。”

听了陈永贵的事迹,毛主席也显得很感慨:

“山沟里出了好文章啊!陈永贵识字不多,做的事情可不少啊。”

通过陶鲁笳的汇报,毛主席确实了解了不少大寨的实际情况,还在南下的途中,就给周总理打了个电话,要求注意一下陈永贵和大寨的事迹。周总理虽然很感动,但本着务实的原则,还是又给陶鲁笳打去了电话:

“你去大寨去,搞一个长时间调查。”

陶鲁笳按照周总理的嘱咐,特意在大寨又呆了20多天,写成了《大寨大队调查报告》。

1964年12月,陈永贵接到通知,去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在会后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1974年年底,四届人大召开前夕,周总理飞赴长沙向毛主席报告人事安排,毛主席认为副总理的名单中缺农民代表,周总理当时就提了大寨的陈永贵,经毛主席许可,陈永贵成为了副总理候选人。

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中,陈永贵当选为国务院副总理。

陶鲁笳有四个字的工作指南,即“四面八方”。这四个字还是毛主席送给陶鲁笳的。

1949年4月,作为太行区委书记的他在北京香山别墅见到毛主席,毛主席问了他许多农业生产的有关问题,末了叮嘱了他们一句:

“领导干部工作要兼顾四面八方。”

许多年以后,陶鲁笳依然对此印象很深刻。

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林县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水利工程,这样一个跨省的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与时任山西省委书记的陶鲁笳支持不无关系。

陶鲁笳晚年写过一本回忆录叫《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他后来细数与毛主席的交往经历,也曾忍不住感慨,在担任山西省委书记的12年时间里,同毛主席见面就有40多次,其中仅1958年就有7次之多,参加毛主席主持的小型会议就有20几次,和毛主席同桌吃饭就有8次。

有意思的是,毛主席明知道陶鲁笳是江苏人,却几次见面都称他是“山西人”。

就连陶鲁笳自己也称自己是“半个山西人”。

1955年7月27日,陶鲁笳在中南海游泳池边向毛主席汇报工作,两人一聊就是一个下午,当天晚上,毛主席还邀请他共进晚餐。

陶鲁笳走后不久,毛主席就依照他的汇报,写了一份题为《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

从1955年下半年开始,毛主席又主持编撰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书中收录了来自全国各地176篇典型材料,其中光是山西就有16篇。因为陶鲁笳很擅长做文字工作,在担任山西省委书记期间,还主管《山西日报》。

1958年,毛主席主持召开南宁会议,曾在会上当众表扬:

“《山西日报》的文章写的很好,有分量。”

1959年,中共中央八届七中会议上,印发了陶鲁笳的《介绍山西经验》,上面还有毛主席写的批语:

“此件很好,很容易看。如有头昏病,还可以治愈头昏。”

图|原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前往万家寨引黄工程工地考察

更为关键的是,陶鲁笳不仅仅是善于抓文字工作,而是将所有的工作落到实处。

毛主席在建国初很关心农业生产。

1953年2月,毛主席乘长江舰由武汉到南京视察,谈到农业生产时,曾意味深长的说过这样一句话:

“中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又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只有水利搞好了,农业才能长期发展,农业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支援工业。”

那时陶鲁笳作为省委书记,坚决贯彻毛主席的指示。

1958年3月,毛主席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陶鲁笳在会上就提出:

“为解决山西和北京两地的工农业和城市的用水问题,可以从内蒙古清水河县岔河口引黄河水经桑干河流入官厅水库,一半蓄在水库,另一半则流入汾河。”

毛主席对陶鲁笳的提议表示赞同。

图|陶鲁笳

从五十年代末开始,在陶鲁笳的提议下,山西就成立了引黄工作组,并根据考察的情况编制了《山西省引黄工程设计任务书》,只是很可惜,在那个特殊时期,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工程一再被搁置,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才又重新恢复上马。

万家寨引黄工程开工以后,已经卸任省委书记多年的陶鲁笳还曾到工地去视察。

2 阅读: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