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先锋斯人已逝李杨思怨随风而散

邓如山 2024-08-26 15:39:04

当地时间2024年8月4日凌晨,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在美国旧金山的家中去世,享年97周岁。8月25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会”在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举行,国内外各界人士与李政道的家人共聚一堂,深切缅怀李政道科学探索和高尚人品的一生。李政道的儿子、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部讲座教授李中清表示,母亲秦惠䇹安葬在苏州,父亲的遗愿是与母亲合葬于苏州,今年11月,他将和家人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苏州,举行安葬仪式。

有两件“不得不说”的事情,一是李政道和杨振宁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原理的提出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对称性认识,开辟了正确认识微观粒子世界的新天地。1956年,李扬共同提出的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原理颠覆了之前的物理理论,为基础物理学中四种基本力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李扬的合作研究成果在科学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对现代物理学的进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两人共同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二是得奖后的李政道和扬振宁在合作研究中分道扬镳 、在个人友情上“老死不相往来”。李扬两位物理大师在1957年共获诺奖,但在1962年正式分手,两个关系甚至僵化到决裂,交恶以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1952年,李杨都在普林斯顿大学高等物理研究院从事基础物理研究,两个合作发表了两篇论文,第一篇题目是《凝聚理论》,杨振宁署名在前,第二篇题目是《格气和伊辛模型》,李政道署名在前。

李扬分手的主要原因是论文署名的顺序和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排名的争议。杨振宁当时想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但遭到杨振宁妻子杜致礼的反对。李政道主张按姓氏英文首字母的顺序进行署名,李扬的不合由此产生,直接导致两人关系的紧张和分离。 1957年,在正式颁发诺奖之前,按照国际惯例,李政道的名字排列在前,但杨振宁在颁奖地点提出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是扬的年龄比李大了4岁,“年龄优先”的排列引起了李政道的反感。

此外,杨振宁提出了一系列要求,诸如:在诺贝尔奖委员会的通知和所有的媒体报道以及在颁奖晚宴上的入场顺序等都要按照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来排列名字的顺序。李扬分手主要是由于沦文署名的顺序和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排名引发的争议以及随后一系列的要求未能得到妥善解决,最终导致了两人关系的破裂‌。杨振宁认为,两篇论文都是他领衔撰写的,他的名字本该在前,在夫人杜致礼的忠告下,扬振宁决定在其中的一篇论文中把自己的姓名排在前面。

李政道没能活到100岁高龄,现在极少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扬振宁越过了100岁生命线,李扬两位世界级的物理学家在青年时代见识了20世纪的物理大师爱因斯坦和玻尔等人的风采,对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和“范式转换”以及在科技前沿的应用都记忆犹新、娓娓道来。李扬的恩怨和分歧无需双方和他人的调解,在岁月的长河中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李扬共获中国物理学“终身成就奖”是没有任何疑义的,李政道生前多次引用了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他从物理学悟出了人生大道。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