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车企扎堆开卷人形机器人赛道:大风吹过,十里桃花

元化看汽车趣事 2025-01-18 12:50:35

比亚迪最近发布了一则招聘信息,开了一次专家交流会,基本坐实了这位新能源一哥终将杀入具身机器人业务的传闻。大家对这则消息并没有拍案惊奇,觉得不可思议,反而觉得是顺理成章之举。

之前坊间也有传闻,赛力斯将涉足具身机器人,也在开展相关招聘。虽然赛力斯已经发公告否认,但似乎没什么用,人们几乎认定了赛力斯在具身机器人领域的布局。

类似的传闻还有很多,除了特斯拉、小鹏已经明牌,广汽、长安、奇瑞、小米、蔚来都已经明确要卷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理想的反应最耐人寻味,在2024理想AI Talk上,理想汽车CEO李想回应是否会做人形机器人时表示,概率上肯定是100%,但节奏不是现在。

人形机器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让一票头部主机厂纷纷折腰?

01

他来了,他来了,人形机器人方阵迈着不可阻挡的步伐走来了。

时代的浪潮热切呼唤具备通用任务执行能力的具身机器人,大模型技术的问世则集齐了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七龙珠,伴随着大模型技术的日渐成熟,机器人时代的大门终于开启了!

比亚迪当然不是第一家在人形机器人上有所动作的车企,在此之前,特斯拉的擎天柱数次引爆热搜,小米的铁蛋曾经短暂地公开亮过相,小鹏汽车在24年11月的AI科技日上展示过Iron的外观尺寸。

公开消息显示,华为已经在进行具身机器人领域的相关布局。

蔚来汽车掌门人李斌同样在24年12月的媒体面对面沟通会中表示,蔚来正在考虑要不要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

诸多车企纷纷入局,应该是感受到了时不我待的压力。

这个赛道的头号玩家特斯拉正在大力推进擎天柱的进化迭代,从它这段时间陆续放出的测试片段可以看出,擎天柱的成熟度近乎达到可以产品化的程度,灵巧手达到了22个自由度。

不仅可以浇花、做电池分拣、徒手接保龄球,还可以自如地在园区内行走,甚至能够跌跌撞撞地走下山坡。

特斯拉擎天柱之所以一骑绝尘,一则是因为早在2021年的特斯拉AI Day上,马斯克就在PPT上发布了擎天柱,到了22年的AI Day上,原型机就和大家Say Hello了。

二则是因为和一众车企相比,它早早就布局了人形机器人背后的关键技术-大模型。

清华大学某教授23年底声称特斯拉在大模型领域比国内车企早布局三年时间,不是没有道理的。

毕竟,大模型技术的发明者是马斯克一手创立的OpenAI嘛。

多说一句,作为OpenAI的联合创始人之一,马斯克对大模型技术的进展洞若观火,早于国内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也是顺理成章之举。

02

现代产品的演进主要有两大驱动力:技术的驱动和需求的拉动。

有没有真需求,决定着具身机器人是不是智能电动汽车之后的真风口,有没有技术储备,昭示着从业者能不能在风口之下一遇风云化成龙。

说到风口,在那个火热的智能手机时代,雷军曾经发表过一个备受热议的风口论:“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乡村教师马云老师对此不以为然,他说:“猪碰上风也会飞,但是风过去摔死的还是猪,因为你还是猪”。

两位大佬的观点看似针锋相对,实则不然。

一边讲的是需求,一边讲的是技术。

雷总的观点主要在于强调真需求的巨大推动作用,马老师强调的点在于追风者得有能揽瓷器活的金刚钻。

具体到人形机器人,社会端确实存在巨大的需求。

人社部、工信部和教育部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2025年中国制造业的工人缺口接近3,000万,缺口率高达48%,且不说能居家办公的家用机器人,单只制造业工厂端就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一方面有很多大学生脱不下孔乙己的长衫,徘徊在失业的边缘,一方面制造业工人缺口接近3,000万,这个世界真的很魔幻。

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技术也已经准备就绪。

供电端,人形机器人的能源来自锂电池,目前已经量产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以做到每公斤350瓦时,人形机器人的电池度数一般在两三度左右,对应的电池重量约为七八公斤,这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数字。

执行端,无论是行星滚柱丝缸、六维力矩传感器、谐波减速器、步进电机、伺服电机、无框电机、空心杯电机,都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产业链。

感知端,可以复用自动驾驶车辆的摄像头、激光雷达这些感知传感器,最重要的决策端,大模型技术接近摸到了AGI的门槛。

需求强劲,技术就绪,人形机器人这项业务可谓是万事俱备,不欠东风。

03

资本从来都是敏锐的,正如十年前各行各业各路诸侯纷纷杀入智能电动汽车市场一样,目前也有大量玩家蜂拥进入人形机器人领域,车企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股势力。

当然,机会永远都只留给做好准备的人,并非所有的车企都可以进入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

如果在以上提到的特斯拉、华为、小鹏、比亚迪、蔚来这些玩家之间提取一个最大公约数,就会发现他们都是真正自研自动驾驶系统的电动车企。

事实上,也只有真自研自动驾驶,才能有效地复用自动驾驶技术栈,顺利入局人形机器人这个领域。

分析一下小鹏AI机器人背后的技术体系-仿人结构设计、图灵AI芯片、端到端大模型、AI鹰眼视觉系统和天玑AI OS,就会发现,除了仿人结构设计之外,其它四大技术都可以同样用在自动驾驶领域。

在芯片方面,无论是面向智驾还是面向人形机器人,芯片架构中都得有传输摄像头信号的MIPI、处理图像信号的ISP、做数字信号处理的DSP、做CNN卷积运算的GPU、做Transformer神经网络运算的NPU、做控制调度的CPU。

在算法和模型方面,因为具身机器人需要完成自主移动和通用操作两大功能,所以得实现感知基础模型、移动基础模型和操作基础模型。

单就自主移动而言,它需要实现的可以准确理解周围环境、规划安全高效行动路径的感知+移动大模型,和自动驾驶车辆目前实现的感知-决策端到端大模型除了在环境上有所差异之外,在原理上极其相近。

至于操作系统,包括PC、智能手机、智能电动汽车、机器人在内的所有强AI属性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都在向AI OS的方向进化,即将大模型的能力内置到操作系统中,车企在整车OS技术领域培养出来的所有能力都可以顺利复用到人形机器人OS里。

技术栈如此相近,自研自动驾驶的车企不做人形机器人,简直不要太可惜!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大混战的诸多玩家里,具备相应的硬件、软件、制造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相较之下,经过汽车电动化、智能化浪潮摔打的车企才是最强大的一股新势力!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