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终其一生都是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
哲学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让他越是思考就越是觉得神奇,一是浩渺的星空宇宙,另一是人的内心。有翻译说是人心的道德法则,所谓道德也是思想及行为,只是逐渐约定成俗的法则,但人心有着更多的瞬息变化的身心感应、需求、动机。
所以,宇宙世界挺复杂的,人也挺复杂的。
从管理学角度,对人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假设。
1
人是唯利是图的“经济人”
写《国富论》、提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1723-1790,英古典经济学家)认为人就是追求实际利益、唯利是图的,并提出了“经济人”的重要概念。在人性是“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古典管理理论采取的管理措施都是“胡萝卜加大棒”,给你一点好处,给你高压负荷,在起初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资本积累迅猛,经济发展飞速。
但人的复杂性就在于变化。
当你看到资本家大赚油水,而你只是从缺吃少穿达到温饱,你逐渐就不再满足,甚至内心失衡。于是出现各种对抗,形成阶级对立。
2
人是渴望认同的“社会人”
这时候有个叫 梅奥(1880~1949)行为科学家,通过一系列的实证试验,发现人们来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赚钱,还渴望被尊重、被关心,渴望人际交往、情感归属,于是他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中,在基本生存满足后,更需要的是社会交往、成就满足,于是他提出了人是“社会人”的假设。
基于这一假设,诞生了很多管理理论,发展到今天,更是涌现出不同的企业文化等。例如比较出名的便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麦克雷戈的XY理论、布莱克的管理方格理论等(见《管理思想的发展演变》),都意识到了人除了追求经济利益,同时也有社会情感需求、尊重认可需求、追求价值实现的胜任需求。
后续又涌现出大量的管理学派和理论,都在如何管人方面有不同看法和见解,毕竟,没有哪一套理论可以做到以一持万、一劳永逸。因为时间会变,状态会变,人会变,最后你会发现都会有问题,要不断去解决新问题。
3
人是多样多变的“复杂人”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心理学家SCHEIN等人提出了“复杂人”假设,认为人的需求和潜力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增加,地位身份的改变,环境处境的改变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而也会发生改变,同时人和人差异很大,同样的管理或者出现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动机以及决策。
人的需求和动机会和环境产生互动,随时发生变化。
“人在同一时间内有各种需要和动机,它们会发生相互作用,并结合为统一体,形成错综复杂的动机模式”。“动机模式的形成是内部需要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人在组织环境中,工作与生活条件不断变化会产生新的需要与动机”。
“复杂人”假设使人对人性的认识更加多元化,也促进了管理科学理论的多样化,导致了“管理理论丛林”现象,涌现出众说纷纭多种多样的如何管理人的观点和理论。
古代孙膑就说过,法无定法,式无定式,因时利导,兆于变化。说的不仅仅是管理,更是为人称道的方法,需要讲求机变,也就是不要拘泥于一套逻辑出不来,要将计就计,因势利导,善于预测变化,以更好地应对。
人是多样多变的“复杂人”,随时随地都在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