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76年去东北当知青,恰逢毛主席去世,那天村里老人哭瞎了眼

历史详说员 2024-05-18 11:16:06

声明:本文根据口述整理,为保护隐私,部分有删改虚构。文章无不良导向,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图侵联删。文中含有广告,5秒后可正常阅读。(讲述:顾建军)

在上世纪70年代末,我作为一名76届初中毕业生,开始了一段独特的插队落户生活。我来到了东北一个偏远的村庄,这一待就是整整5年。

1976年3月,那是一个乍暖还寒的时节,我和王景瑞等12名知青,怀揣着憧憬与迷茫,一同踏上了前往东北呼玛县(记不清了)的旅程。

到达后,我被安置在了五保户王大娘家。王大娘家的房子不大,男女知青们分开各住一间格室,中间仅仅是用一块木板做了隔墙。回想那时的年月,真的是困难重重啊。当地农民的日子过得极为艰苦,生产队也并不富裕。但我们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告诉自己要将就着过下去。尽管条件异常艰苦,可我们这些年轻人啊,心里始终是热乎的,随时都充满着激情和活力。

毕竟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精力充沛,手脚也还很利索,而且似乎根本就不怕那寒冷的天气。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去生产队劳动的场景,那是在土豆地里。

女生们负责挖土豆和拾收土豆,而我们男生则要学习犁地。那可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学犁地啊,现在想来真是洋相百出,尴尬至极。

刚开始的时候,我完全摸不着头脑,不是犁得歪歪扭扭,就是根本犁不动。但经过多次反复的尝试,以及那些农民大哥手把手地教导,我终于掌握和学会了犁地的本领。还有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那就是做饭。当时我们是轮流做饭的,而我在上海的时候,在家从来都没有做过饭,向来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现在到了这里,不得不亲自下厨了。记得第一次做饭,那饭煮出来一股子生油味,可大家却吃得十分香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这场景我怕是终身难忘啊。不过,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农村真的是一片广阔天地,是锻炼人的好地方啊。

在那段日子里,我们和当地的农民们一起劳作,一起生活。我们感受着他们的淳朴与善良,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坚韧和勤劳。虽然生活艰苦,但我们的笑声却时常回荡在那片土地上。那是一段艰辛却又充满意义的时光,是我人生中一段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劳动中,我们这些知青们都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坚韧和毅力。尽管肩膀压肿了,手掌磨出了水泡,却从没听我们叫过一声苦,说过一声累。特别是那五名女知青,她们真的是巾帼不让须眉,那股干劲比我们男知青还要足。社员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们为“上海铁姑娘”。

她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仿佛不知疲倦一般。记得有一次,我们一起去收割麦子。那炽热的太阳高悬在天空,烤得人几乎要冒烟。我们弯着腰,挥舞着镰刀,汗水如雨般落下。可那些女知青们没有丝毫的退缩,她们和我们一起,奋力地劳作着。休息的时候,她们也不闲着,而是帮着大家打水、递毛巾,照顾着每一个人。

在那个年代,我们没有手机,没有电视,甚至连电灯都时常会停电。但我们却有着最纯粹的快乐。晚上,我们会围坐在院子里,一起唱歌、讲故事。那闪烁的星星,那宁静的夜空,都成为了我们最美好的回忆。我们也会一起去河边捉鱼,那清澈的河水里,有着我们欢乐的笑声。有时候,我们还会偷偷地跑到山上,去采摘那些不知名的野果,虽然味道不一定好,但那份快乐却是无法替代的。

有一次,县里(有人说是上海方面)奖励给大队一台拖拉机,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件。大队决定派两名有文化的年轻社员到农技站参加拖拉机驾驶和维修技术学习,我有幸成为其中之一。怀着兴奋与期待,我踏上了学习的征程。

那三个月的培训时光紧张而充实,我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努力汲取着知识和技能。白天跟着老师学习驾驶操作,熟悉每一个部件的功能;晚上则埋头钻研维修技术,一本本专业书籍被我翻得卷了边。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我终于不仅能够熟练地驾驶拖拉机,还掌握了维修的本领。时间来到了7月,农耕基本上已经结束了。

有一天,农技站的张副站长找到我说,附近的一个小学要修建围墙,急需用拖拉机拉砖,而现在生产队也暂时不用拖拉机,我立刻就答应了下来,想着还能借此赚点外快,补贴一下生活。就这样,我和另外两个男同志一起行动了起来。他们俩负责拉砖和石灰,每天要拉两趟砖和一趟石灰,而且还得负责装卸,非常辛苦。

一天,在拉完砖回家的路上,我碰见了一个女孩子和一位大娘正走在路上,她们手里提着篮子,看样子是要去县里买菜。我热心地招呼道:“大娘,你俩上车吧,正好顺路,我们去那边砖厂拉砖。”大娘和姑娘有些惊喜,忙道了谢上了车。在路上,我们愉快地聊起了天。从交谈中我得知,那个年轻的姑娘叫潘春娟,而大娘是春娟的姥姥。看着春娟那青春洋溢的脸庞和明亮的眼睛,我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异样的感觉。

然而,当春娟说起她已经结婚了时,我的心瞬间像被浇了一盆冷水,有些失落。她还告诉我,她已经怀孕了,估计没几个月就生下来了。虽然心中有些遗憾,但我还是很快调整好了自己的情绪,继续和她们愉快地聊天。我们聊了很多,关于这个村子,关于生活。

到了县里,我把她们放下后,又继续投入到了拉砖的工作中。之后的日子,我依然每天忙碌着,开着拖拉机穿梭在砖厂和小学之间。虽然辛苦,但也有着别样的充实感。而与春娟的那次相遇,也成为了我插队生活中的一段特别记忆。

时光慢慢流逝,那段与拖拉机为伴的日子,那些拉砖的忙碌身影,以及与春娟的短暂邂逅,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人生中难以忘却的一部分。它们见证了我的成长与付出,也让我更加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岁月变迁,这些记忆依然清晰如昨,让我在回忆时,心中充满感慨与温暖。

如今,时光已经过去了这么多年,可那些回忆却依然清晰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是一段艰辛却又无比珍贵的岁月,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每当我想起那些日子,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暖流,让我感慨万千。

虽然我们都已经不再年轻,但那段插队落户的经历,却让我们永远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我们懂得了珍惜,懂得了努力,更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我相信,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那些曾经的知青岁月,都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我们永恒的回忆。

记得还有一件事,那是9月的一天,原本是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阳光依旧洒在这片土地上。我和几个男同志正在忙碌着,突然听到一阵急切的脚步声和哭喊声由远及近。

只见一个女同志和春娟哭着跑了回来,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天塌了,天塌了。”我们几个正在忙碌的男同志赶忙放下手中的活计,焦急地围上去问她,到底出什么事了。

一开始我们还以为她被谁欺负了,满心担忧地准备为她出气。可她却颤抖着手指着收音机,让我们听广播。我们怀着疑惑打开了收音机,当那悲伤的哀乐传来,我们所有人都愣住了。原来是毛主席去世了,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一般击中了我们。

噩耗立时把我们惊呆了,刹那又哭声四起,悲情痛泣顿时笼罩了整个村子……大家都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嘴里喃喃着:“怎么样办喔,毛主席不在了怎么办喔,这要变了天怎么办喔。”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老乡们得知这个消息后,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仿佛要穿透这片天地,那悲痛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春娟的姥姥更是伤心欲绝,她不停地哭泣着,几乎把眼睛都哭瞎了了。

我从未见过如此悲伤的场景,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痛苦和哀伤。从那以后的日子里,村里仿佛失去了往日的欢笑。行人的脸色都变得忧悒,低着头匆匆行走,仿佛整个世界都失去了色彩。那一段时间,我们的泪水似乎流不尽,我清晰记得,我们一辈子加起来,也没流过那么多泪水。

那段日子,空气中都弥漫着沉重的悲伤。后来,时光流转,我也到了该离开村里的时候,我回到了上海。回到城市的生活忙碌而又充实,但那段在村里的记忆却始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再后来听说春娟的孩子出生了,叫“思东”,这个名字仿佛寄托着对毛主席的深深思念。

而那段关于悲痛与怀念的日子,也成为了我人生中无法忘却的一部分,它时刻提醒着我珍惜现在的生活,铭记历史,缅怀伟人。

1 阅读: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