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原《经藏智慧100讲》 作者:樵夫
头条百度独家版权,谢绝授权任何机构作盈利性商业用途,如有受 益 可收藏、转发、分享。
人生,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
那究竟要修个啥?又行个啥呢?
修,就是去人性,因为人性属后天,有欲求,有染执,蒙蔽天性;
行,就是合天性,因为天性属先天,无欲求,无染执,本来自在。
那人性究竟要如何与天性合一呢?
故庄子于《大宗师》中有云: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至矣。
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
归根结底,落在一个“知”字,贵在一个“养”字:以“所知”养“所不知”,即是仙家所言“以后天返先天”之道,或谓之“返本归元”。
所以者何?
莫急,且听樵夫如下一一细细道来:
图片来自网络
格物致知以穷理欲穷天理,先要致知。
欲要致知,先须格物。
物之始末,皆为道之造化,皆有天理迹象可循,若能按图索骥洞悉其本,即可渐知隐显幽明之运化规律……
故庄子谓之“以知其所知”,即指可以通过“书本知识”或“尘缘历炼”可以深入领悟到的寻常道理,这样领悟到的道理谓之“格物”。
“格物”需要理论结合实践,需要通过后天的有为法来达成基础条件,基础条件一旦具足,就已具足“潜移默化”“融会贯通”的上佳根器……
具足这样的上佳根器,至少需要三个基础条件:
1、深入经藏:
经藏智慧是指引方向,字字句句皆乃古圣先贤毕生心血所凝结而成的精华,但能心诚意正读之诵之,自能得到智慧如海的正向能量加持,其功德不可思议。
2、饱受磨难:
有大福德者,天必赐苦,必在尘缘俗世当中饱受磨难,经历离奇坎坷曲折,尝尽世间酸甜苦辣,方能具足感而遂通的正遍知潜能,言下顿悟的明行足潜力,其福德不可思量。
3、亲近善知识:
善知识乃天人师,有深入经藏的功德加持和饱受磨难的福德加持,就好比是上过山下过山的过来人,山上的一草一木都了然于胸,可以为您去做如实相应指引。
穷理尚在有为法的范畴,是有一定方法、技巧可取的,找到了合理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避免南辕北辙的弯路和歧路……
只是局限在这些方法和技巧之上,万般还是要靠自己去亲履本地风光,明白“山中”的“一草一木”皆有哪般造化和何等因缘,需要自己前去一一亲履实践,方能作数。
图片来自网络
养气降心以尽性穷理再透,只是知其所知。
养气降心,方知其所不知。
不知之知,始名真知,真知无知,无所不知……
也就是说,人人本具先天良知良能,此良知良能与自然同理与虚空合道,却被后天妄知妄见给蒙蔽了……
那又如何恢复先天良知良能的灵觉之性呢?
吕祖《百字铭》开篇有云:
养气忘言守,降心为不为。
就是想告诉我们:
1、先宜养气。
先天灵觉之性周流于气,能摒除邪欲,内养浩然之正气,自然返本归元,通天彻地,万般造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2、继而降心。
元始祖气随缘示现于心,能清净无染,随顺世缘无挂碍,自然通透无碍,来去自如,源泉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尽性是从有为法过渡到无为法的过程,这样的过程很微妙,如哑子吃蜜,微妙到无法言传,惟有真切受益之人方才能够知晓,故吕祖云为“忘言守”和“为不为”……
那究竟是守还是不守?是为还是不为?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落在二边是因果,行在中间是遇缘,二边中间皆不是,无能无所道自然,常人不识此般妙,分别思量更徒劳!
待至正气具足心猿降伏意马牢栓之时,其所不知之知,自然示现在前。
图片来自网络
炼神还虚以合道穷理尽,尽性完,神明自然觉照,万般了了分明。
但你不能住在这个觉照之上,以为自己有了不可思议的神通,如若心生狂喜,弄不好就会走火入魔……
就好比灯泡照亮整个房间,电流稍有不稳定,就会闪烁或烧断保险丝,继而失去明照的功能和作用,这是得不偿失的!
故修行的要义,就是要得之勿喜,失之莫惊,任运万般来去顺其自然,一无所住,如此即是“炼神还虚”……
虚空本寂,白昼更替,四象轮回,皆乃自然造化之能事,亘古恒常,恒常寂照,古往今来未曾因人心意志而有所更改……
也就是说:
人心若不死,道心则不生,若要还虚合道,惟有顺其自然!
人欲若不灭,道性则不存,若要清净无染,惟有恒归于寂!
就好比日月当空,惟有烟消云散之时,方才朗照现前,一遇阴雨多云天气,又如消失得无影无踪……
不管天气如何,日月明照的觉性未曾有丝毫改变,只是向来随顺自然,隐显不一罢了……
所谓合道,就是合自然之真,合虚空之性。
真性隐显于心,心若与自然虚空融为一体,就会在不知不觉当中获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加持,无论去做任何事情,似乎如有神助一般……
如此这般,即是进入天人合一的修为境界了!
图片来自网络
所谓天人合一,就是去人欲明天理,去人性合天性,以后天返先天,复归那个鸿蒙未判之前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本来面目,即是“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灵觉之性,此性即道,或唤作元神,或谓之中……
以“知”为觉,宜“养”为蓄,还“虚”为合。
您又怎么看呢?
我有一支笔,带您品经纶;
百卷轻灵过,三教笔尖寻。
——关注樵夫,带您遨游不一样的国学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