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林肯和中国“斗法”4年,走前再谈中国,难得说了次大实话

战略风雨 2025-01-07 16:47:53

美国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在即将离任之际,针对中国的立场终于说出了“实话”。在近日接受《金融时报》采访时,布林肯对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进行了评价,他表示中国试图在这一问题上“有所保留”,也即“一直想两全其美”。这一表态无疑为他与中国在过去四年的“斗法”画上了句号。

布林肯此次直接指出,中方在俄乌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双重策略,既希望促成乌克兰和平,又不愿完全与俄罗斯割席断交。他认为,这种姿态实际上反映了中国在试图维持与俄罗斯的合作关系的同时,又想避免与西方完全对立。

布林肯此番言论虽不乏政治味道,但也难得地透露了一些真相。过去两年中,布林肯曾多次批评中国的立场,特别是在中方允许中国企业向俄罗斯出口军民两用物品的问题上,指责中方在这一方面并未采取实质性措施来限制与俄罗斯的经济联系。然而,即使美国施行了多轮制裁,布林肯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制裁未能改变中国的基本立场和做法。

布林肯对中国态度的评价其实折射出中美之间的深刻分歧。中国一直保持的中立立场,在冲突初期并未受到太多批评,甚至曾被西方部分国家视为“积极中立”。例如,2022年初,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表示,希望中国能利用其影响力促使俄罗斯停战,并对中国未站队俄罗斯表示理解。

然而,随着冲突的深入,西方对于中国立场的解读发生了显著变化。特别是在2022年后半期,西方舆论逐渐将中国的中立立场转化为“不支持乌克兰”,甚至认为中国正在暗中支持俄罗斯。尤其是在俄军在乌克兰战场的战局波动时,西方对于中国“与俄罗斯保持距离”的期望愈加强烈。

随着俄罗斯军事行动的推进,西方对中国态度的解读越来越激进。包括美国媒体在内的舆论开始广泛讨论中国是否在“支持”俄罗斯,特别是在军事物资与技术支持方面。这种解读的转变,不仅反映了西方对于中国政策的深刻疑虑,也表明了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高度敏感性。

中国对俄乌冲突的立场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它保持着中立、推动和平的立场,同时坚持不向冲突双方提供致命性武器或武器技术。然而,随着美西方对中国立场的不断加剧的误解与指责,尤其是在2023年初,中国企业与俄罗斯之间的军民两用物资交易问题浮出水面,西方的压力与指责达到了新高。

此后,美国对中方的制裁威胁逐步升级,布林肯和其他美国官员多次公开表示,华盛顿正在密切关注中国企业是否为俄罗斯提供军事支持。事实上,布林肯自己也表示,虽然制裁未能改变中国的基本立场,但美国仍会考虑加强相关制裁措施,以确保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符合美方的利益。

布林肯提到的“两全其美”,在中方看来其实是一种保持平衡的策略。中国并没有选择站队,而是尽力避免卷入这场冲突,主张通过外交途径推动和平。然而,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友看来,这种中立不够明确,反而显得像是站在俄罗斯一方。这一差异的根源在于,西方希望中国能做出更为清晰、坚定的立场选择,尤其是站在乌克兰一方,支持西方的制裁行动。

尤其在西方对俄罗斯施加制裁的背景下,任何与俄罗斯保持经济和技术联系的国家,都会被视为潜在的敌对力量。中国的这种“中立”立场,使其在美西方眼中被视为对俄罗斯的“软支持”,这也是布林肯在谈到中国时频频提到“制裁”的原因。

布林肯的言论虽然包含了对中国的批评,但也显示出一种无奈的承认:尽管美国政府多次施压,中国依然坚持其外交独立性,并未在俄乌问题上做出根本性让步。布林肯还表示,未来几周美国可能会针对与俄罗斯合作的中国实体采取进一步的制裁措施。尽管如此,布林肯对中国的指责更像是一种在离任前的最后施压,可能未必能够改变中方的政策。

总的来说,布林肯的表态虽然透露了中美在俄乌问题上的深刻分歧,但也暴露了美方对中国政策的不理解与误解。中国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是明确的:推动和平与对话,避免加剧冲突;而美西方对于这一立场的解读,却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对立情绪。未来,随着美国政府的更替,这一问题仍将是中美关系中的重要议题。

布林肯在离任前的坦率表态,虽可视为对中国的批评,但也不失为对中美关系复杂性的一个直白表达。对于中方而言,如何在全球纷繁复杂的局势中继续坚持自己的外交立场,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课题。

1 阅读: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