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有没有意识到“复兴汉室”已经是难如登天?

琅琊左史 2024-12-18 15:29:33

夷陵之败他就已经意识到了。

219年,蜀汉夺取汉中,实控范围大大增加,益州作为大本营,荆州作为桥头堡,汉中作为缓冲地,蜀汉国运算是蒸蒸日上。

此时刘关张三人都健在,蜀汉良将如云,带甲十万,诸葛亮当然有“复兴汉室”的雄心壮志。

220年,关羽被吕蒙偷袭,败走麦城,他死后,荆州之地被魏国和吴国瓜分,蜀汉失去了牵制魏吴的桥头堡,也失去了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蜀汉生存空间被极度压缩。

关羽死后,刘备失去理智,222年集结蜀汉全国之力讨伐吴国,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几近全军覆没,蜀汉实力大损,刘备也在此战之后不久病死白帝城。

关羽之败加上刘备之败,让蜀汉政权摇摇欲坠,此时的诸葛亮完全没有了扩张的心思,当务之急是防守自保,以免被吴魏抓住机会一举灭蜀。

在刘关张相继死去后,诸葛亮就已经不再奢望“复兴汉室”。

蜀汉五虎上将,只剩下一个赵云,张苞关兴这些小字辈还没有成长起来,诸葛亮无人可用,根本就没有实力去复兴汉室。

只有先和吴国议和,暂停东方的敌对状态,全力防卫北方的魏国,慢慢积蓄力量。

227年,经过五年的休养生息,蜀汉国力恢复,诸葛亮准备北伐。

诸葛亮在北伐前写给刘禅的《出师表》上来就写道:“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即使经过多年休养生息,诸葛亮仍能清醒的判断形势,现在仍旧是“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益州毕竟是一隅之地,地狭人稀,长此以往必然抵抗不住魏国和吴国的蚕食,只有果断出击,打出去,闯出一片新天地。

诸葛亮在《出师表》后半段写到:“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这里写到的“兴复汉室”只是北伐的口号,古人总爱讲究师出有名,打“兴复汉室”的旗号可以占据道德制高点,对抢地盘、稳固民心很有帮助。

此时的北伐虽然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但本质上还是拓展生存空间。

诸葛亮前后共五次北伐,都是为了消除魏国从北方入侵的压力,扩大地盘,如果能够北伐成功,向西则可以控制河西走廊,向东可以控制关中平原,蜀汉的地盘和人口会大大增加,不会再有被灭的风险。

诸葛亮也明白,最大的威胁是北方魏国,而不是东边的吴国。

五次北伐的目标就是魏国的河西走廊和关中平原,最好的结果是两者都能打下来,中策是取其一,最坏的结果是哪个都打不下来。

五次北伐结局都不能令人满意,河西走廊和关中平原,仍旧遥不可及。

诸葛亮主动出击的行为也不能说一无所获,其一,保证了汉中的安全,不再被动防御;其二,收获了姜维这个蜀汉后期的支柱人物。

诸葛亮算是蜀汉政权中最理性的决策者,他的每一步计划都是慎之又慎,像复兴汉室这种华而不实的目标,当做口号喊喊还可以,绝不能把它当成实际方略去执行行。

乱世需要清醒的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狂乱的理想主义者。

诸葛亮在最后一次北伐中油尽灯枯,病死五丈原,他死后姜维继承了他的遗志。

姜维比诸葛亮更激进,他前后北伐了十一次,他这种不顾蜀汉国力的行为跟诸葛亮有本质区别,诸葛亮是拓展地盘,姜维纯粹的想实现“复兴汉室”这个远大目标。

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连诸葛亮都完不成不了的事业,他更是望尘莫及。

姜维十一次北伐,也没能把蜀汉的国土推进多少,在蜀汉国力耗费的差不多的时候,魏国开始发力南征蜀汉,魏国兵分三路伐蜀,最终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灭亡蜀汉。

姜维无力回天,他鼓动钟会作乱,兵败后被杀。

蜀汉这个割据政权的故事终于画上了句号。

0 阅读: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