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岁贡陈敬修|他留下了《重修江口马道碑》重要史料→

热爱光明人家 2024-11-10 04:35:36

清-乾隆岁贡平陽陈敬修

--字畏三,居小南,岁贡生,存诗文各一

文:光明人家 2024-11-08

明清代科举除进士、举人任官制度外,还有选贡制度。“贡”的意思是贡献出去成了国家人才了,所以叫做“贡生”。清代学制,贡生分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例贡,前四种为府州县学生员的科举正途。其中,岁贡和恩贡均在廪生中按资排辈,以最年长者上供朝廷,所以岁贡生多为年老未中乡试之人;恩贡则是因皇帝加恩而升岁贡为恩贡,并将岁贡替补升为岁贡,其本质是增加一个岁贡名额。

拔贡: 科清制,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中改为十二年一次,每府学二名,州、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过朝考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四类贡生中,拔贡因需要多次考试筛选,且选拔间隔长,各州、县学每次仅有1个名额,所以地位最高。副贡,按清制,在乡试录取名额外列入备取,可入国子监读书,称为“副榜贡生”,故简称副贡。例贡则是捐纳钱财进入国子监读书者,俗称“铜钿贡”,是贡生中最次一类。

陈敬修,其人据民国《平阳县志·选举》载:“陈敬修,字畏三,居小南,岁贡。”陈敬修是小南人,即今天的鳌江镇,按小南片陈姓分布来看,大概是属于厚阳或陈家殿的陈氏一族,因查阅族谱尚没有看到详细记载,故只能先再待查阅了。

陈敬修是乾隆时期的岁贡,岁贡是指每年由府﹑州﹑县学选送品学兼优的生员进入国子监读书。府学一岁一人,州学三岁两贡,县学两岁一人。在清代的平阳,科举寥落,进士、举人稀少,陈敬修能被选为岁贡的也算凤毛麟角了。岁贡有选做官资格,是正途出身,故陈敬修自称是岁进士候选儒学司训。

陈敬修的字畏三,这个里面就有很大意义所在,孔子说:君子有三件敬畏的事,敬畏天命、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之言。何为敬?重视、尊敬、恭敬。畏是指害怕。非常重视、尊敬还有一些害怕就是敬畏的意思。因为害怕所以就会很重视很尊敬三件事情。

一敬畏天命;天命指天道规律,比如说你做的是好事,那么就会带来好的结果。如果你做的是坏事,有损德行的,就会有坏的结果。因果这个事情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君子有三畏,畏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天命。如果你不懂得敬畏天命,你的行为就会没有准则。

二敬畏大人;这里的大人是指居上位之人。父母、长辈、古代的君王、诸侯、智者、有德行的人都叫做大人。大人所讲的话,这是长者的人生阅历与总结,我们都要尊敬、重视,要有所畏惧。

三敬畏圣人之言;因为圣人讲的道理合于天道规律,历经数千年经久不衰的道理,比如《论语》中孔子所讲的话。历今2500多年依然盛行。为什么盛行这么久?因为他讲的是合乎于道,经过后人不断地去研习、论证,这个道理依然是正确的,是亘古不变的。所以要懂得敬畏圣人之言,以修正自己的言行举止。

陈敬修的存世资料极少,目前很难找寻发现,除了民国《平阳县志·选举》:“陈敬修,字畏三,居小南,岁贡。”外,没有更多的记载。目前,笔者发现陈敬修尚存诗文各一,《登许峰》、《重修江口马道碑》,弥足珍贵,内容附载如下:

《登许峰》陈敬修

不畏披荆棘,登临万仞巅。

身离天尺五,目小界三千。

潭水龙应伏,仙人鹤未旋,

烟凝山色暝,步履尚留连。

《登许峰》之诗见载于温州图书馆资料中,许峰即瑞安的圣井山,位于瑞安市马屿与曹村之界,山上有石殿始建于南宋景定元年(1260年),海拔海拔748.6米,是浙江省重点文保单位。圣井,它在山巅石殿神座前供桌下,“深广不盈尺,永无盈涸,清冽甘甜”。其水饮之,满口清香,通体舒畅,真人间仙水,世上甘露。所以人们就称之“圣井”。

《重修江口马道碑》 陈敬修

平阳为滨海邑,南北二港受诸山之水,汇流入海。江口去海渐迩,其流益驶,风潮往来啮石。其南为金舟、蒲门孔道,乱流而渡者,恃马道以登。昔滕公天骥创筑于大德间,而后郡守赵公、邑令王公,汛官胡公,次第修葺,而潘廷发又倡义募修之。然潮汐冲扎,北击南荡,无沙潬以护之,不数十年,旋就倾圮。

乾隆戉戍(1778),十五都耆宾尤益元,悯行旅之艰于问渡也,慨然倡兴筑之谋,及故广东总戎周公,邑侯汪公、黄公捐俸,率募义之民而襄其成焉。其间勤簿记,督匠石,皆尤居之也,越三载而功成。

《易》占曰:“利大川”。未济者履坦而前,既济者欢忙而去,泽莫厚也,勳莫崇焉。志绅士商旅之捐槖者,勒名于石,所以为后之续是举者劝也。余因固之请,为记其事于碑右云。

乾隆庚子(1780)秋,岁进士候选儒学司训邑人陈敬修撰。

清高宗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是年,江口守备总戎周公,平阳县令汪增谦捐俸以助江口(鳌江)平安渡马道重修,两年后工程完毕。民国《平阳县志》卷八《建置志.平安渡》载:“乾隆四十三年,耆民尤益元,再修,总戎周公,邑令汪增谦捐俸以助。”而碑刻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由邑人岁贡陈敬修撰文《重修江口马道碑》,详细记载了修建此事的经过,如今已成为地方重要的历史文物了....

0 阅读: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