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退皇太极,力拒张献忠,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封侯的女将军

慷慨高歌 2020-07-02 13:54:30

正如有句话叫“战争让女人走开”一般,女性在历史上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几乎是都和战争绝缘的,史书上留下的女性身影,多数是后宫佳丽亦或是红粉佳人。但历史上却有这样一群女性,以对江山社稷有功而名垂青史,在万千红妆中凭借武功“C位出道”。

妇好、花木兰、梁红玉……这些都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女将,但有这样一位在当代鲜为人知的奇女子,凭借卓越的军功被破例《二十五史》载入将相列传,破除了历代修史只把女子写进列女传的惯例,填补了中国正史将相列传中长期以来无女性的历史空白,这在历史上是独一份的存在,她,就是秦良玉。

关于这位传奇女将军的样貌,《明史·秦良玉传》中并未详细描述,只是说:“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倒是在朝鲜使臣黄中允所写的《燕行录》里,有过大概记载

“是日行至曹庄,遇马门秦氏。体甚肥大,网巾、靴子、袍带,一依男子。能文墨,熟兵书。马上用八十斤双剑,年可三十五六许。。。凡女兵四十余名,着战笠,穿战服,黑靴红衣,跨马驰突,不啻男子骁健者。”

其中的“体甚肥大”,反映出秦良玉本人体型相对魁梧,根据现代重庆官方对秦良玉所遗留下来的衣物等遗物测定,其身高约1米86左右。(据藏于重庆博物馆的秦良玉蓝缎平金绣蟒袍,此袍长171cm,袖长96.5cm)。

这样一位高大的女将军,手舞重达八十斤的双剑,手底下还率领着一支四十余人的“娘子军”,在明末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更为她的一生增添不少传奇色彩。

秦良玉的一生恰好经历了明朝由最后的辉煌转向深渊的岁月。从万历二十七年参与“万历三大征”的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开始,到清顺治五年阅兵时的寿终正寝,秦良玉无愧于崇祯皇帝赐给她的四首诗:

学就四川作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由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自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上万里行。

露宿风餐誓不辞,忍将鲜血代胭脂;

凯歌马上清平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匈奴,一片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贵州土司杨应龙作乱于在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秦良玉的丈夫石柱宣抚使马千乘临危受命,亲率三千兵马跟随大将军李化龙前往征讨,秦良玉则率领五百精兵押运粮草,与副将周国柱扼守邓坎(今贵州凤冈县南),是为战场初露锋芒。

其后一年,杨应龙军利用李化龙大军在营中大摆筵席的空隙,突然发动袭击,秦良玉与丈夫充当先锋将其击败,又乘胜追击,连拔金筑关等七个营寨。此后又协助酉阳的各路官军大破桑木关,秦良玉的战功可为南川路第一,但在杨应龙叛乱被彻底平息之后,秦良玉却没有向朝廷邀功。

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受太监邱乘云的诬告,病疫于云阳的监狱,秦良玉此后就代领马千乘的职位。

万历年后,明朝国力空虚,又碰上“小冰河期”等自然灾害,满人趁势崛起于白山黑水间。泰昌元年(1620年),后金进犯辽东,朝廷赐秦良玉三品官员服饰,令其出兵,秦良玉先派兄长秦邦屏和弟弟秦民屏带几千兵马先前往。

短短几个月时间内,大明皇帝换了个遍,朝廷失了主心骨,后金乘虚而入,攻占了沈阳,秦邦屏和秦民屏为夺回沈阳,强渡浑河与清兵激战,奈何寡不敌众,邦屏为国捐躯,而民屏身陷重围。秦良玉闻讯后,亲率百名白杆兵,跨河杀入重围,不仅救出了弟弟,还夺回了哥哥的尸体。

此后朝廷又命秦良玉回家四川征兵,这一期间,秦良玉又平定了宣府使奢崇明的叛乱,明熹宗朱由校为嘉奖她一门忠烈,特地将二品服赐给她,封为诰命夫人。

但古代中国为男权社会,秦良玉一介女子却屡立战功,自然会遭到小人排挤,《明史》中记载,总兵李维新,因为渡河一役战败归营,却紧闭营门,拒绝接见秦良玉。谁知这位女将军却是不好惹,愤然向皇帝奏言:以六尺躯须眉男子,忌一巾帼妇人,静夜思之,亦当愧死。皇帝朱由校因此下诏,文武大臣必须以礼招待秦良玉,不得有任何猜忌 。

但朱由校是个短命皇帝,在位仅仅7年,23岁就驾崩了,明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朱由检登上历史舞台,秦良玉也竭尽全力地保卫着这个摇摇欲坠的王朝。

崇祯三年(1630年),皇太极率兵绕过关宁锦防线,从蒙古南侵,明朝连失永平四城,京师危在旦夕,秦良玉奉旨进京勤王,四方勤王军队迫使皇太极失利退兵,但大明最后的支柱袁承焕被皇太极利用反间计害死。

崇祯七年(1634年)起,秦良玉开始同张献忠鏖战于四川,此时的她已年至花甲,风采却依旧不减当年。她率领着白杆兵,连战连捷,解除了太平之围,诛反将罗汝才于巫山,斩叛帅东山虎于谭家坪,令张献忠的军队在川蜀吃尽了苦头。

然而,四川常年遭受战乱,府库耗空,官军的兵力和粮饷无法补充;而起义军部队势力庞大,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进川蜀,从整个战局上看,官兵几乎没有赢的机会。秦玉良在救援张令时损兵三万,万般无奈,只有退守石柱一地。

崇祯十七年(1644年),京城大门已失陷于李自成之手,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享国276的大明皇朝终于彻底崩塌。这时的局势为,李自成入主京城,张献忠则牢牢控制住川蜀,以此作为自己的据点。

为彻底控制四川,张献忠东征西战,却唯对石砫这弹丸之地无可奈何。张献忠攻下成都后,秦良玉对部下说:“我兄弟二人都战死沙场,我一个妇人,受国恩二十年。到现在这种地步,也敢与贼势不两立!”张献忠到处招降四川土司,却唯独不敢来石砫。

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的秦良玉,带着她手下身经百战的白杆兵,誓死抗拒,一直到张献忠亡于清和硕肃亲王豪格之手时,起义军都没能踏入石柱半步。

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1646 年),远在福建的隆武帝朱聿键派使节赴石柱,加封秦良玉太保兼太子太保衔,封其为忠贞侯(钱海岳《南明史》为忠州侯)。而在西南的永历帝朱由榔则加封秦良玉太子太傅,任以四川招讨使,仍以镇东将军督兵平定川中诸贼。

清顺治五年端阳节过后,七十五岁的秦良玉,在一次检阅过白杆兵后,刚刚迈下桃花马,身子猛然一歪,寿终正寝,结束了她戎马恍惚,驰骋疆场的一生。

关于秦良玉,明亡以后多有文人对其赞誉有加,近代康有为、郭沫若及冰心等人也都以自己的方式称赞纪念,冯玉祥更是直言:“纪念花木兰,要学秦良玉。”"露宿风餐誓不辞,呕将心血代胭脂。北来高唱勤王曲,不是昭君出塞时",这样一位民族英雄,巾帼志士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和学习。

2 阅读: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