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小时候有多聪明,恩师回忆一件事说明:三岁看小,七岁看老

历史迷小贺说 2024-10-26 01:58:10
前言:

列强入侵我中华大地,无数的革命义士挺身而出,将入侵者赶出国土,还给百姓一个安稳的生活环境。乱世盛产英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毛泽东。

在他的带领下,人民奋勇抗争,彻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他出生的年代,正逢西方列强入侵,清政府腐败无能,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湖南韶山的一个农民家庭中,诞生了一位,将在未来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中的伟大革命者。由于家中的前两个男孩都夭折了,所以其父毛顺生对毛泽东十分爱护。

其母文七妹更是带着孩子,去到韶山观音石前祭拜,让儿子认其为“石干娘”,希望能够得到庇护。虽然她的行为愚昧,但是却无法否认其爱子亲情。在此之后,毛泽东经常被家人以及同乡称为“石三伢子”。

彼时,毛泽东已经五岁了,被寄养在外婆家中。闲来无事便去舅舅文玉钦开办的私塾中,学习了近两年的时间。原本舅舅认为孩子年幼,根本没有耐心在学堂中苦坐,却未曾想到对方十分勤奋好学。

他顿时生了爱才之心,向外甥传授了许多知识。直到毛泽东长到8岁,父母不想继续忍受分离之苦,便将养在外的儿子接回到身边。之后毛父将孩子送到南岸私塾读书,私塾先生名叫邹春培。

可是毛泽东在文玉钦处积累下来的知识,已经远超邹春培。先生不愿耽误学生的成长,便主动向毛父表明情由,辞去了工作。在知晓情况后,毛父开始寻觅能够教导儿子的教师,一番探访下,他找到了毛宇居。

毛宇居究竟是何人?他和毛泽东之间又发生了哪些趣事?新中国成立之后,二人的关系如何?

恩师毛宇居

毛宇居出生于1881年,自幼十分聪慧,尤其擅长做文章、对诗。一心苦读想要报效朝廷,在他的刻苦努力下,成功考取了秀才。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中国陷入了危机四伏的境况。

让一心走科举之路的他,看到了前途渺茫。于是他弃文从武,投身军中,为国征战。但是政府的无能,让满怀期望的他再一次失望而归。回到家乡韶山后,他消极了一段时间后,开始苦思冥想如何帮助百姓、拯救这个国家。

在那个封建年代,一个小乡村出现了一个秀才,是人人都敬仰的对象。家长们都期盼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像毛宇居一般出人头地。于是经常提着礼物上门,聘请他做孩子的先生。

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一双双充满对知识渴望的眼神,他仿佛找到了自己想要走下去的路。恰逢井湾里私塾的主人郭伯勋,前来拜访他,并且提出想要让他去私塾教书的请求。毛宇居十分欣喜,一口答应了下来。

自此之后,他和郭伯勋在井湾里私塾教授《左传》、《春秋》等书。毛顺生与毛宇居的父亲相交甚好,并且两家还是未出五服的亲戚。于是,当毛宇居得知对方想要为儿子,寻找一位老师后,主动表示想要和毛泽东见上一面。

看看自己能否教导,这位优秀的少年。毛顺生十分激动,毕竟对方被人赞为“韶山纯儒”,还考取了功名,他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了过来。当毛泽东站在毛宇居面前时,他对少年亮晶晶的眼睛所吸引。

在浅显的交谈了一番后,他开始进入正题,在询问少年过读过哪些书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了解了对方的知识储备,他讲述了一些毛泽东所不了解的事情,以及未曾学习的知识。一番交谈之后,毛泽东心甘情愿的拜对方为师。

于是,毛泽东开始了新一番的学习之路,每日到井湾里私塾学习。他十分聪慧,在课堂上常常举一反三,学习进度也比其他学生快上许多。起了爱才之心的毛宇居,对他的要求比其他人更高,也更加严厉。

毛主席的童年趣事

毛泽东常常比其他孩子,更快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因此,他常常逃课去到外面玩耍,毛宇居对此十分不满,却又无可奈何。直到一次,他再一次布置完作业后,需要离开私塾一会,等他回来要检查学生们的背诵情况。

在相同的时间下,其他孩子刚刚熟读课文,而毛泽东已经能够将文章完整背诵。看着同学们还在努力学习,他不想要打扰他们,便自己悄悄的离开了书院。彼时,正是秋收时节,他跑到后山摘了毛栗子回来。

他分给了同学一部分,自己留了一部分,其余的都孝敬给辛苦教导自己的先生。毛宇居回到私塾后,看到桌子上的毛栗子,便知晓是毛泽东所摘。他本想借此机会教导对方不要淘气,却未曾想到这次的教导,再次刷新了自己的认知。

毛宇居故意板着脸,准备教育对方。他先让毛泽东背诵完文章,又让他作一首赞美井的诗。毛泽东走到院子里,看着眼前的天井,里面还游弋着几条鱼。他略作思考一阵,便脱口而出一首诗。

“天井四方方,周围是高墙,清清见卵石,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此诗一出,私塾中的学生纷纷称赞。毛宇居十分动容,此诗不仅达成了自己要求,还另有深意。

毛泽东假借诗中的鱼比作自己,他想要去看更旷阔的天地,否则一直困于私塾中的他,是无法真正的长大。此事过后,毛宇居对他更为看重与欣赏。他将自己珍藏的书籍尽数交给毛泽东,并且倾囊相授,希望能够尽全力帮助对方成才。

在他的帮助下,毛泽东成长的十分迅速。渐渐的毛宇居认为,自己已经无法继续教导对方了。仔细思索后,他找到毛顺生劝说对方,将孩子送到更好的学校。接受更先进的教育,学习更多的知识。

听着毛宇居对儿子的称赞,毛顺生也十分纠结,他一心想要让家庭的经济条件好转,已经将儿子送到县城的米铺中学习做生意。最终,经过毛宇居的劝说,他决定和孩子交谈一次,了解儿子的真实想法。

兄弟情深

看着正襟危坐的父亲,毛泽东鼓足勇气将内心的真实想法吐露出来。他不想学做生意,自己知晓家中的经济条件较差,也想为家里分忧,承担一部分压力。但是相对而言,他更想去学校学习开拓眼界,为风雨飘摇的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

知晓了是毛宇居劝说的父亲,他十分感激对方。在动身前往湖南湘乡县立东高等小学堂读书前,他先去到毛宇居的家中表达自己的谢意。离开前,他第一次没有称呼对方先生,而是喊其堂兄。

原来依照血缘关系,二人是未出五服的堂兄弟关系,但是由于二人之前是师生,毛泽东便一直称呼他为先生。可是在经历过此事后,二人的关系更加亲近。事实证明,毛宇居的眼光没有出错。

毛泽东在外闯荡,一心为国为民,领导同学开展反帝爱国运动。一心投身革命的他,在得知母亲文七妹病逝后,连夜赶回家乡并写下《祭母文》,毛宇居将其保存了30多年。

除去此事,毛宇居还帮助毛泽东处理家中私事,冒死保护毛泽东家中祖坟,以及其亲属。不仅如此,他还在反动统治下,在修订族谱时大加赞赏毛泽东。此种做法十分危险,但是毛宇居没有丝毫的怯懦。

情义是相互的,毛泽东没有忘记兄长的付出,每次回到家乡必定要去探望对方。新中国成立之后,他更是三次邀请毛宇居到北京相聚,并且热情招待对方,兄弟二人经常彻夜长谈。

1964年,已经83岁高龄的毛宇居病逝于韶山,毛主席得知噩耗后,掩面哭泣。毛宇居、毛泽东二人的兄弟情谊,经过多年之后,已经成为了韶山一带广为流传的佳话。

结语

“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作为民间的一句谚语,表示着三岁时的儿童心理特征,反应着对方在青少年时期的个性形象。而七岁孩童的表现,预示着孩子未来的成就。毛主席儿童时期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此话的真实性。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