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天地:24、汉将李广的自刎悲剧是谁造成的?

弓长历史 2024-05-30 09:44:43

漠北之战大捷后,西汉飞将军李广却自刎身亡。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是汉武帝?汉文帝?还是卫青、李广自己?众说纷纭。

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发动了漠北之战。他命令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分两路深入漠北,直捣匈奴单于老巢。这是一场大决战,汉军取得了大胜。经此一战,匈奴远循,漠南再无王庭,基本解除了匈奴对于汉朝的威胁。

战斗结束后,卫青急需汇总战况上报朝廷,令长史催责李广上报军情。李广因迷失道路,未能与卫青会师漠北,参与作战,愤而自刎身亡。一代名将,几十年与匈奴战斗,六十多岁时,却在一场大胜仗后选择自刎,这一悲剧不仅震惊了当代人,还引发后代人的多种议论。李广为什么自刎?这一悲剧是谁造成的?

有人说汉武帝负有一定责任。漠北之战前,汉武帝本不想用李广,因李广年已老,六十多岁了。但李广软磨硬争,非要参战,目的是想在战斗中立功封侯,以了却一生夙愿。汉武帝不得已任命他在卫青手下担任前将军,但又不放心,暗中叮嘱卫青,说李广年老,"数奇″,运气不好,不要让其直接面对单于作战。因此,作为前锋的前将军李广未能直接与单于决战,差失了立功机会。所以,有人说汉武帝对李广之死负有一定责任。

有人说卫青负有一定责任。漠北之战前,直接指挥官卫青不仅没有将李广作为前锋使用,反让其当偏师,令其与赵食其从东路迂回作策应。这虽有遵命汉武帝的原因,但亦有卫青偏爱好友公孙敖等的私心,这样待李广似乎不公。李广因此怒气填胸,不告而别就出征。

有人说汉文帝负有一定责任。汉文帝很赏识李广,将其任命为中郎,担任侍卫,常命其随同狩猎。因当时汉朝无实力与匈奴大战,故汉文帝曾对李广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李广因此将立功封侯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目标。如果没有汉文帝的慨叹,李广不一定会这么强烈地想立功封侯。没有强烈的立功封侯愿望,李广就不会参加漠北之战,就不会自刎身亡。所以汉文帝负有责任,不该让人家做一个美梦。

有人说李广该自负其责。有人说李广不该过分追求封侯。西汉军人封侯,有严格的军功要求。李广未能封侯,是其未立大功,达不到封侯要求。这怪不得他人。

李广出生于将门之家,具有高超的武艺,骑射更是精湛,战斗十分勇猛。因此,他少年就成名,二十多岁就被皇帝赏识,三十来岁就任上谷太守。他一生几十年与匈奴作战,担任过八个郡的太守。汉武帝时适逢汉匈大战时期,担任过郎中令、骁骑将军、后将军、前将军,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应该说李广是一个声名远扬的战斗英雄。几十年战斗,立了无数功,也生逢其时,朝廷赏识他,让他担任高级官员,位列九卿,军中职位稍低于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他虽不及卫青、霍去病,但称得上是一个功成名就的将军了。因此,对他来说,不是怀才不遇,而是壮志未酬。

李广壮志未酬,一是封侯之志太壮,二是自身能力有限。说到底,机会是有的,尽管可能迟到了二十多年,但他自身存在缺点,不能与时俱进,终究难圆其梦。

汉文帝、汉景帝时,由于汉朝没有实力大战匈奴,所以在对匈战斗中立大功机会不多。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李广作为骁骑都尉,在昌邑之战中表现突出,原有封侯机会,可惜他政治上不成熟,作为朝廷将领却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印,被疑不忠,没有得到封赏。

汉武帝时,汉匈大战机会很多,尽管李广年纪大了些,但仍有多次参加大战的机会。可惜他没有能力把握好,终未能立大功。他虽是一个忠诚敢战,爱兵如子,廉洁共苦,武高勇猛的将军,但缺少谋略和战术战法,治军不严,喜欢带头冲锋陷阵,近距离战斗。因此在大规模作战中,他不善驾驭,往往败多胜少。他在战斗中常表现出勇士的形象,而不是将军的形象,多逞匹夫之勇,少为大将之谋。因此,有人说李广的自刎悲剧是自己酿成的,心太高,志太壮,然能力有限,性格存在缺陷,他最终应该是被自己的心高气短害死的。

李广的悲剧不止于此, 他幼子李敢的死和孙子李陵的悲剧,也与此有关。李敢将父亲李广之死归罪与卫青,怒而打伤了卫青。卫青度量大,理解其心情,没有追究。然霍去病与卫青是亲戚,却为卫青打抱不平,乘狩猎时一箭射死了李敢。李陵因急于建功立业,重振家门,一雪前辈之耻,不愿担任后勤军,力争出战。他不顾实际形势,在无友军接应的情况下,亲率五千步兵孤军深入大漠千里作战,遭遇数万强敌,虽杀敌上万,然终因寡不敌众,全军覆灭,自己也被俘投降。由此,李陵家人遭诛,李陵也由英雄变叛将。

李广是一个勇士,一名英雄,一代名将,他的忠诚、勇猛、无畏,值得后人学习,他的悲惨结局,值得人们深思。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