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得以得到天下就离不开汉初三杰的帮助,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韩信了,可以说能够得到韩信也算是刘邦此生最幸运的一件事。
不过即使是这样,韩信依旧难逃杀身之祸,说到韩信的悲剧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他自身的因素,当年若是他不杀这两人,刘邦是断然不敢动韩信一根汗毛的。可惜的是韩信十分相信刘邦,将这两人都杀了,两人死后也就是他的死期了。
一、霸王项羽可以说在刘邦登基路上最强劲的对手就是项羽了,并且在早期刘邦在项羽手下几乎是没有讨到什么好处。虽然刘邦的麾下也有着不少的大将,但项羽一人就足以能够和他们相抗衡。
并不是否认刘邦的能力但是在带兵打仗上他确实是比不上项羽。之前秦朝还没有覆灭的时候两人还能够维持表面的和平,在秦朝宣布灭亡后,两人算是正式对上了。
项羽作为项燕的后代在他小的时候就开始习读兵法,当年项羽年轻气盛,二十四岁的他第一次上战场就发挥出了巨大的才能,说他以一敌百也毫不夸张。单单是这精气神就是刘邦所比不上的。
不过当韩信投靠到刘邦的麾下后,这一切就发生了转变。韩信的能力也是历史公认的即使是后世总是对他的政治头脑感到唏嘘,但却从未有人质疑过他的能力。韩信的战术就连项羽也没有办法破解。
通过这也能够看出韩信存在就是为了帮助刘邦抗衡项羽,为什么会有“狡兔死走狗烹”之说,既然刘邦都不能对抗项羽,那么他又怎么可能会是韩信的对手呢,既然如此不如直接就将韩信给处理了永绝后患。
韩信败就败在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地位,当年韩信向刘邦索要齐王的位置,为什么刘邦如此爽快地就答应了,因为当时正是楚汉之争白热化阶段,他迫切地需要韩信来和项羽相抗衡。
虽然韩信没有看明白局势,但有人能看明白,此人正是蒯通原名蒯彻,因为和汉武帝同字,后世就将他称为蒯通。在楚汉之争关键时刻,他就曾经建议过韩信自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因为此时项羽还健在,即使是韩信自立,刘邦也不会和韩信撕破脸的,同时项羽为了不腹背受敌他也不会轻易对韩信动手。最好的结果就是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后韩信在两人两败俱伤之际出手,即使不这样他的结果也比将项羽杀了被刘邦清算好得多。
韩信最终还是没有听得进去蒯通的话,他对于自己的功劳十分相信,他认为刘邦是不会对自己出手的。最终楚军大败,项羽在乌江自刎而亡,自此韩信对刘邦也不再像之前那样大的作用了。
二、大将钟离眛第二个要说的就是钟离眜了,钟离眜原本是项羽麾下的一员大将,钟离眜在战场上也是英勇无畏,给予了项羽很多帮助,但最终却因为陈平的离间计让两人产生误会,而钟离眜也因为不受项羽的信任从而离开项羽。
项羽自刎后,天下已定,刘邦在垓下之战后就将韩信放到了楚地,并且还给了韩信一个楚王的名号,用楚王换回韩信手中的兵权,这个买卖怎么看都不亏。众所周知韩信此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称王,所以对于当下他还是很满足的。
早前钟离眜就和韩信两人相识,当前项羽已死,他就前往楚地投靠自己的好兄弟韩信,毕竟此时的韩信已经是楚王了。不过刘邦怎么可能会放心韩信呢,所以在钟离眜前往的时候早就有人告诉刘邦了。
不久后韩信就被指控反叛,此时韩信只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和钟离眜一起起兵反了刘邦,第二个选择就是用钟离眜的性命向刘邦表达自己的忠心。其实通过史书的记载也能看出韩信本性并不坏,所以他此时是很难抉择的。
一边是自己的好友,在乱世中投靠自己,足以看出钟离眜对他的情谊,但另一边则是自己所效忠的君主,在忠与义的选择中韩信左右为难。但最终他还是决定为了刘邦放弃好友钟离眜。
当钟离眜得知了韩信的选择后他也并没有很生气乃至失望,但他还是劝说了韩信一句:刘邦之所以不敢直接出兵,正是因为我和你在一起,当我死后,你也会跟着一起。
钟离眜也明白韩信心中所想,当即就拔刀自刎了,韩信用钟离眜的性命向刘邦表明了自己的忠心,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刘邦的心中早就动了处理他的心,这件事不过就是借口而已。当韩信被刘邦埋伏在路上的士兵逮捕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后悔,杀了钟离眜。
只能说韩信还是太相信刘邦了,能够坐上那个位置的刘邦又怎么能容得下他这种武将?
三、悲剧人生在《史记》的记载中也能够看出韩信的能力,他出色的军事才能,和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都是让后世为之敬仰的。并且韩信和那些只会运筹帷幄的谋略家不同,韩信不仅能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实战能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其实在刘邦的身边从不缺少武将,但是却缺少像韩信这种能够统领六军的统帅,常言道:三军易得,一将难求。韩信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军事家,但可能正是因为他在军事方面的天赋太高了,以至于让他在政治上毫无头脑。
政治“庸才”说的就是韩信,不过按照韩信的表现来看他连庸才都算不上。在政治方面他不仅是缺少政治头脑并且十分幼稚,不知道什么是功高震主,完全不考虑自保,一味地随心所欲最终也害了他自己。
向来天才无一不是自傲的,韩信也是如此,不过若他自己是一方诸侯即使是自傲一些也没有什么。但居于人下自傲就要换一种说法了,恃功自傲向来为君主所不能容。
其次就是他想法简单,常言道伴君如伴虎,他给予了刘邦太多信任,这种信任远远超过一个臣子。为臣是要效忠君主,但若是像韩信这样则实在是愚蠢。并且他完全没有远见,他不明白自己作用就是用来对抗项羽。
他幼稚地认为依靠自己的功劳,刘邦不仅不会对他出手,还会如他所愿,给予他一个诸侯王当当,不偏不倚韩信确实是当上了诸侯王,能够当多长时间那就是看刘邦的心情了。别的不说只要韩信懂得什么是“功高盖主”他就不会落得这个下场。
结语就像是后世用于形容张居正的一句话放在韩信身上也很贴切“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当然他的悲剧虽说其中有一部分是刘邦不能容人,但和他自身政治头脑欠佳也脱不了关系。韩信败就败在太过于相信刘邦,不知道什么是君心,也不知道什么是为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