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最看不起哪种人?曾痛斥:奴才做久了,在主子面前直不起腰

顽强孔雀史书 2024-10-19 19:41:03

毛主席最看不起哪种人?曾痛斥:奴才做久了,在主子面前直不起腰

引言:1956年,毛泽东主席在撰写《论十大关系》时,写下了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做人不要做贾桂,奴才做久了,在主子面前伸不直腰!"这句话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甚至在第七次最高国务会议上,毛主席演讲时提到这句话,现场掌声雷动。贾桂是谁?为何毛主席如此痛斥这个角色?更重要的是,毛主席究竟想要表达什么深意?这句话背后,又蕴含着怎样的历史智慧?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探寻毛主席这句话背后的真正含义。

一、贾桂其人:从京剧《法门寺》谈起

贾桂这个人物,源自京剧《法门寺》。这出戏改编自明朝初年的一段史实,讲述了明太祖朱元璋为试探功臣刘伯温的忠诚,假意要杀他,最后刘伯温在法门寺躲避的故事。虽然剧中大部分情节基于真实历史,但贾桂这个小太监却是戏曲创作者杜撰的角色。

在《法门寺》中,贾桂是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丑角。他是刘瑾的贴身太监,唯命是从,毫无主见。剧中有一幕极为经典:当贾桂被要求坐下时,他竟然脱口而出:"甭坐了,奴才我站惯了。"这句台词生动地刻画了贾桂奴性十足的形象,也成为后人批评奴才心态的经典引用。

毛泽东主席对京剧《法门寺》情有独钟。据记载,即使在延安时期,全党上下都处于紧张工作状态,毛主席仍然抽空观看过四次《法门寺》的演出。这种喜爱不仅仅源于戏曲艺术本身的魅力,更因为毛主席善于从戏曲中汲取智慧,并将其运用到现实政治中。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了实现国内和平,毛主席不顾众人劝阻,毅然前往重庆与蒋介石进行谈判。在这次历史性的"重庆谈判"期间,发生了一件颇具戏剧性的插曲。作为东道主,蒋介石安排了当时颇负盛名的"厉家班"为与会者演出,以缓解谈判带来的紧张气氛。

在演出开始前,蒋介石邀请三方代表各自点戏。蒋介石自己选了《穆桂英挂帅》,暗示其挂帅出征的雄心;民主人士点了《将相和》,表达了希望国共两党和解的愿望;而毛主席则选择了《法门寺》。这个选择看似平常,实则暗藏玄机。

演出开始前,一些国民党高官故意在毛主席附近高声谈论美国援助的事宜,意在向共产党代表施加心理压力。然而,毛主席并未被这种小伎俩所动摇。当《法门寺》上演到贾桂那句著名的台词时,毛主席借机对身边的人说道:"你看看这个贾桂,戒不掉的奴性,别人让他坐下都不敢坐,没半点主见!"

这番话虽是对戏中人物的评论,却字字珠玑,暗指那些依赖外国势力、缺乏独立自主精神的人。在场的国民党高官听后,顿时面色各异,就连蒋介石也觉得难以自持。毛主席借戏曲妙喻时局,既表达了对某些人奴性的鄙视,又展现了共产党人的骨气和自信。

1949年,中央政权从香山转移到北平后,毛主席再次带领同志们观看了《法门寺》。演出结束后,他对大家说:"贾桂这个奴才可谓是奴才中的奴才,他听命于刘瑾,刘瑾作为大太监还有自己的计较,而贾桂只会唯命是从,点头哈腰,别人说什么是什么,哪有一点主见?哪有一点骨气!"

毛主席接着指出:"现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贾桂',在多年的苦难中逐渐被磨去了作为一个人的自尊、独立!这样的情况我们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自尊和骨气是做人的底线,我们作为党和国家的领导者更不能被这样的情况荼毒,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有一点奴才气!"

通过多次引用贾桂这一形象,毛主席不仅批评了那些缺乏自尊和独立精神的人,也向全党全国人民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绝不能再有任何奴性思想。这种思想对于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也为后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毛泽东对"贾桂式"人物的批评

毛泽东对"贾桂式"人物的批评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贯穿他革命生涯的一条重要思想线索。这种批评不仅限于戏剧评论,更延伸到现实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毛泽东就带领一批政协委员来到北京长安大戏院观看了《法门寺》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对众人说道:"贾桂这个角色,可以说是奴才中的奴才。他不仅对刘瑾唯命是从,甚至连自己的想法都没有。这种人,是最没有骨气的。"

毛泽东的这番评论,引发了在场政协委员的热烈讨论。有人提出,贾桂虽然是个小太监,但他不得不如此卑躬屈膝才能生存。对此,毛泽东摇头道:"这正是问题所在。一个人如果为了生存就放弃了自己的尊严,那么他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我们革命这么多年,就是要让中国人民站起来,有尊严地活着。"

这次观剧后的讨论,成为了新中国领导人对待"奴性"问题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毛泽东明确表示,新中国的干部绝不能有"贾桂式"的奴性思想。他要求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盲从,更不能为了个人利益而丧失原则。

在后来的多次会议和谈话中,毛泽东多次提到"贾桂"这个形象。1950年,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谈到了一些干部在工作中的问题。他说:"有些同志,在革命战争年代是很有骨气的,可是现在当了官,反而变得唯唯诺诺,像个'贾桂'似的。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要警惕这种现象。"

1951年,在整风运动期间,毛泽东又一次提到了"贾桂"。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党内有些同志,对上级的指示不加思考就盲目执行,这是不对的。这种人,就是现实版的'贾桂'。我们要的是有思想、有主见的干部,不是唯命是从的奴才。"

毛泽东对"贾桂式"人物的批评,不仅限于党内,也延伸到了国际交往中。1954年,周恩来总理率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会议期间,有些西方国家代表试图以强势姿态压制中国代表团。周恩来沉着应对,展现了新中国的大国风范。

当周恩来回国汇报工作时,毛泽东非常赞赏他的表现。毛泽东说:"恩来同志做得对。我们中国人不做'贾桂',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有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写下了"做人不要做贾桂,奴才做久了,在主子面前伸不直腰"这句话。这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呼唤。

在1957年的一次党内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阐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他说:"我们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我们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不论是对待苏联还是美国,我们都要有自己的判断,不能盲从。这就是不做'贾桂'的真正含义。"

毛泽东对"贾桂式"人物的批评,逐渐成为了一种政治语言和文化符号。在此后的岁月里,"不做贾桂"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自我警醒和互相勉励的一句口头禅。

1958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有同志提出要全盘照搬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毛泽东立即提醒道:"同志们,我们要记住,不做'贾桂'。苏联的经验可以学习,但不能照抄照搬。我们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这种不做"贾桂"的精神,也影响了中国的外交政策。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试图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压制中国的声音。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多次在党内强调:"我们绝不能做苏联的'贾桂'。我们是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权利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毛泽东批评"贾桂"背后的深层含义

毛泽东对"贾桂"形象的批评,不仅仅是对一个戏曲角色的评价,更蕴含着深刻的政治智慧和历史洞见。这种批评反映了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民族性格以及革命事业的深入思考。

1962年,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再次提到了"贾桂"这个形象。他说:"我们批评'贾桂',不是简单地批评一个人,而是要批评一种思想,一种态度。这种思想和态度,是几千年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毒瘤,必须彻底铲除。"

毛泽东的这番话,引发了与会者的深思。一位老同志回忆道:"当时,主席的话让我们意识到,批评'贾桂'不仅仅是针对个人,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一种纠正。"

事实上,毛泽东对"贾桂"的批评,可以追溯到他早年的思想形成过程。1920年,年轻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发表了著名的《大力提倡国语,切实改革文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毛泽东就提到了中国人的"奴性"问题。他写道:"中国人的奴性,是几千年专制政治造成的结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思想文化入手。"

这种对"奴性"的批评,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写道:"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的创痛,现在要由农民们加以清算了。他们的行动是很对的,很好的。农村里的劣绅,不论是大的还是小的,都是土皇帝。这些土皇帝,平素为非作恶,无所不作。现在农民起来了,他们就恐慌得很。"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提到"贾桂",但其中批评的正是那些在强权面前卑躬屈膝,而对弱者横行霸道的"贾桂式"人物。

1942年,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又一次提到了"奴性"问题。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写道:"我们共产党人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我们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我们应该是最有远见、最富于牺牲精神、最坚定、而又最能虚心体察民情、联系群众的,我们应该是民族的最优秀的儿女,我们应该是最有骨气的人。"这段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贾桂"这个形象,但其中强调的"骨气",正是与"贾桂"形象相对立的品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贾桂"的批评更加直接和频繁。1950年,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我们现在是当家作主的人了,但有些同志还保留着旧社会的奴性思想。这种思想必须彻底改变。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

1954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这一点。他说:"我们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我们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我们要独立自主地建设我们的国家。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都要有坚定的立场。"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正式写下了"做人不要做贾桂,奴才做久了,在主子面前伸不直腰"这句话,标志着他对"贾桂"形象的批评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句话不仅是对个人品格的要求,更是对整个国家和民族精神的呼唤。

1957年,在一次党内会议上,毛泽东进一步解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他说:"我们批评'贾桂',不仅仅是批评个人的奴性,更重要的是要批评一种社会风气。我们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国家,就必须彻底摒弃这种奴性思想。"

四、毛泽东"不做贾桂"思想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实践

毛泽东的"不做贾桂"思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这种实践贯穿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各个时期,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面对美国的武力威胁,许多人担心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屈服于强权。然而,毛泽东坚定地表示:"中国人民已经站起来了,我们绝不会在任何强权面前低头。"这种态度,正是"不做贾桂"思想在国际事务中的体现。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毛泽东对将领们说:"我们打这场仗,不仅是为了朝鲜,更是为了中国的尊严。我们要让世界知道,中国人民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有勇气也有能力与任何强敌抗衡。"

这场战争的胜利,不仅打破了美国在军事上的不可战胜神话,更重要的是树立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一位参与过这场战争的老兵回忆道:"那时候,我们虽然装备落后,但每个人心中都燃烧着一种火焰。我们知道,我们在用生命捍卫国家的尊严。"

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展现了新中国外交的风范。面对西方国家的压力,周恩来不卑不亢,坚持自己的立场。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北京接见了周恩来。毛泽东说:"恩来同志,你在日内瓦的表现很好。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应有的姿态,不卑不亢,有理有据。我们不做任何国家的附庸,这就是不做'贾桂'的真正含义。"

1958年,中国开始了大跃进运动。尽管这场运动后来被证明存在许多问题,但它的初衷之一就是要打破对苏联模式的盲目崇拜。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说:"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能照抄照搬苏联的模式,那样就是在做'贾桂'。"

1959年,在庐山会议上,彭德怀元帅提出了对大跃进的批评意见。尽管这次批评最终导致了彭德怀的下台,但从某种程度上说,彭德怀的勇于直言也是"不做贾桂"精神的体现。一位参加过庐山会议的老干部回忆说:"彭总当时说,'我说的话可能会得罪人,但我必须说。'这种敢于坚持自己观点的态度,正是毛主席一直倡导的。"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面对苏联的压力,毛泽东坚持了中国的独立自主立场。1960年7月,在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说:"苏联同志想让我们唯命是从,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独立自主的国家,有权利提出自己的主张。我们不做苏联的'贾桂'。"

1962年,在中央工作会议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了"不做贾桂"的重要性。他说:"我们要警惕右倾思想,但同时也要警惕'左'倾思想。无论是右倾还是'左'倾,本质上都是不敢独立思考,都是在做'贾桂'。我们要鼓励同志们勇于思考,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1964年,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这不仅是中国科技实力的体现,更是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精神的胜利。在庆祝会上,毛泽东说:"我们研制原子弹,不是为了威胁谁,而是为了打破核垄断。我们中国人民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不做'贾桂'的最好证明。"

1971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联合国大会上,乔冠华大使的发言震惊了世界。他说:"中国人民是不信邪的,中国人民从来就不怕压力。"这种自信和骨气,正是"不做贾桂"精神在外交领域的体现。

五、毛泽东"不做贾桂"思想的历史影响与现实意义

毛泽东的"不做贾桂"思想,不仅在他生前对中国的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他去世后的改革开放时期乃至今天,这一思想仍然在指导着中国的发展。这种思想的影响力,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

在政治领域,"不做贾桂"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78年,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口号,实际上是对"不做贾桂"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一位参加过这次会议的老干部回忆说:"小平同志强调要打破思想僵化、因循守旧的现象,这与毛主席反对'贾桂'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提出的"不争论",看似与"不做贾桂"思想相悖,实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这一思想的创新运用。邓小平说:"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这种pragmatic的态度,正是对"不做贾桂"思想的另一种诠释。

在经济领域,"不做贾桂"思想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自主发展。1980年代初,面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中国决定自主研发大型计算机。当时的计算机工业部部长李铁映说:"我们不能总是仰人鼻息。就算技术落后,我们也要自己干。这才是真正的'不做贾桂'。"

1990年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中,中方谈判代表展现了坚定的立场。一位参与谈判的外交官回忆说:"我们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绝不接受不公平条款。这种态度,就是毛主席'不做贾桂'思想的体现。"

在文化领域,"不做贾桂"思想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自信。2004年,韩国申遗"端午节"引发争议。面对这一情况,中国学者和官方展现了坚定的文化自信。一位文化学者说:"我们不必对此过度反应。端午节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要做的是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自己的文化,而不是做文化上的'贾桂'。"

在外交领域,"不做贾桂"思想指导着中国的大国外交。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中国政府展现了坚定的立场。当时的外交部发言人朱邦造说:"中方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完全是美方的责任。我们要求美方向中国人民道歉并作出解释。"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正是"不做贾桂"思想在新时期的体现。

2008年,面对某些西方媒体对北京奥运会的抹黑,中国民众自发组织了"爱国主义"活动。一位参与者说:"我们不是盲目排外,而是要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这种维护国家尊严的行为,正是毛主席'不做贾桂'思想教育的结果。"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访问欧洲时,面对记者关于人权问题的尖锐提问,坦然回应:"中国是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们在人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一直在进步。"这种既不回避问题,又坚持自己立场的态度,展现了中国领导人的自信和坦诚。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级。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展现了坚定的立场。商务部发言人高峰表示:"中方不想打,但也不怕打贸易战。"这种态度,与毛泽东时代的"不做贾桂"精神如出一辙。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初期,面对某些国家的污名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推特上发文反击。虽然这种做法引发了一些争议,但也反映了中国外交官们不畏强权、敢于发声的精神。

2021年,在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中,中国外交官杨洁篪的一番讲话引起广泛关注。他说:"中国人不吃这一套!"这种直白而坚定的表态,被认为是"战狼外交"的代表,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不做贾桂"思想在新时代的延续。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