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佺期《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穿越千年,感受金城公主的和亲之旅

无心随墨 2024-06-03 10:18:00

和亲是指统治者为了各种目的而与外族或外国而达成的政治联姻。这种政策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一直在进行。尤其是唐朝更是对此主动、积极,竟然多达28次,成为古代所有王朝中,和亲最多的一个。而这么多次的和亲中,最有名的公主当然是文成公主。但可惜的是文成公主的远嫁,并没有留下当时文人所写的诗文。但金城公主就不一样了,因为有皇帝的命令,有大量的文人、官员为她的和亲留下了篇章,下面我们来欣赏沈佺期为此而写的《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

金榜扶丹掖,银河属紫阍。

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

玉就歌中怨,珠辞掌上恩。

西戎非我匹,明主至公存。

题目交代了写作背景。金城公主,名李奴奴,唐中宗李显的养女,公元710年被册封为公主,并远嫁吐蕃赞普尺带珠丹,以巩固唐蕃关系。这一联姻,是唐代与吐蕃政治联姻中的重要事件,对于促进双方的和平交往、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而唐中宗对此也非常重视,他亲自渡渭河设宴百官,并命令随从的大臣赋诗为公主践行,沈佺期也参加了这次宴会,并应皇命创作了此诗。

诗歌开篇便以“金榜扶丹掖,银河属紫阍”描绘出宫廷的富丽堂皇和皇权的威严。其中,“金榜”和“丹掖”分别指代宫殿上高大的金色匾额和红色宫墙的殿宇,“银河”和“紫阍”则象征着皇权的神圣与庄严。这些意象的运用为全诗奠定了庄重肃穆的基调。

颔联“那堪将凤女,还以嫁乌孙”借古喻今,用“凤女”形容金城公主的高贵与美丽,而“乌孙”代指西蕃,这里暗用了汉代细君公主嫁乌孙王的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公主被迫远离故土的同情与不舍。

颈联“玉就歌中怨,珠辞掌上恩。”此联通过“玉”与“珠”的意象,传达了公主内心的复杂情感。玉之成歌,喻指公主的歌声中蕴含着离别的哀怨;珠辞掌上,则暗示公主不得不离开皇帝的庇护,告别往日的恩宠,踏上未知的旅程。

尾联“西戎非我匹,明主至公存。”诗人笔锋一转,强调了唐王朝的强盛与皇帝的公正无私。在沈佺期看来,虽然西蕃在地域上与中原相隔,但从政治和文明的角度,唐皇朝的优越性不容置疑。通过“明主至公存”的表述,既肯定了皇帝为国家大局考虑的明智决策,又流露出对公主未来命运的祝福。

这首诗是应制诗,应制诗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歌功颂德,这首诗也不例外,尤其是最后一联“西戎非我匹,明主至公存”,直接歌颂帝王的“至公”,能以国家的大局为重。但沈佺期并没有忘记金城公主的付出和牺牲,“玉就歌中怨,珠辞掌上恩”,传达出她的怨恨和不舍。这也是这首诗胜过其他同时诸多应制诗之处。

而金城公主的远嫁,是唐朝与吐蕃和亲政策的一部分,旨在通过联姻加强双方的政治联系,促进边疆的稳定与民族的融合。这一政策也的确起到了很大作用,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不仅缓和了唐蕃之间的紧张关系,还促进了文化交流与经济往来,对后世的民族关系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忘机这样一个牺牲个人利益的女子,她是值得像文成公主一样尊敬的。

3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