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俪、丛飞资助的贫困生忘恩负义,袁立救助的人死前却写下一句话

爱吃凉历史 2024-11-03 00:59:14

2002年,孙俪在拍摄《玉观音》期间,无意中看了一档关于山区贫困儿童的纪录片,她被深深触动,随即决定资助一名学生。三年间,她与母亲一同资助了向海清,帮助他完成学业。然而,向海清上大学后,频繁提出经济请求,最终还将资助者告上媒体,指责他们中断资助。与此同时,歌手丛飞一生致力于慈善,他将自己演唱会的收入全部捐献给贫困孩子们,但他在病重时,却遭受到了某些受助者的质疑和不满。

相比之下,袁立在2015年帮助了一位名叫任能平的尘肺病患者,她不仅资助了他的手术费用,还一直陪伴在他身旁。然而,手术后,任能平突然去世,临终前他颤抖着写下一句话。究竟这句话写了什么?

孙俪的慈善之旅

2002年,孙俪正在昆明拍摄电视剧《玉观音》。那时候的她,忙碌于剧组的工作,白天在片场拍戏,晚上则回到住处休息调整。有一天,结束了一天的拍摄工作后,孙俪回到住处,打开电视,正好看到一档纪录片——《希望在山区》。节目讲述了中国偏远山区贫困儿童的生活和教育现状,画面中那些孩子艰苦求学的情景让她停下了手中的动作,目不转睛地看了起来。

纪录片展示了一位住在山里的孩子,他的父母靠种地维持生计,家庭收入微薄,而孩子要走很远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那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背着书包,冒着风雨坚持上学的画面让孙俪久久不能释怀。通过纪录片的讲述,孙俪了解到,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很多偏远地区并不少见,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面临失学的风险。

孙俪想了很久,她心里有了一个念头。随后,她立即拿起电话,拨通了母亲的号码。电话接通后,孙俪向母亲讲述了她刚刚看过的纪录片内容,她说,节目里展示的孩子们生活太苦了,甚至有的孩子可能连继续读书的机会都没有。她表达了自己想帮助其中一个孩子的想法,并向母亲征求意见。孙俪的母亲听了之后,也被感动了。母女俩决定,一起资助一个贫困学生,帮助他完成学业。

接下来,孙俪开始积极联系纪录片的制作团队,试图找到一个合适的受助对象。经过一番沟通,她得知了一名来自山区的学生——向海清。他家境贫困,但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孙俪觉得,向海清就是她想要帮助的那个人。

向海清的求学之路

2002年5月,向海清接到一封来自遥远城市的信件,里面装着孙俪和她母亲寄来的第一笔捐款。当时他正在家中复习功课,收到这笔钱后,他站在房间里,捧着这些钱,眼泪瞬间涌了出来。

这些钱大大减轻了他家里的负担,他用它交了学费和生活费用,并买了些书籍。他在信中写信感谢孙俪和她的母亲,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承诺一定会努力学习,不辜负她们的帮助。这封信通过邮递员送到孙俪的手中,字里行间充满了向海清的感激与决心。

时间流逝,向海清靠着孙俪和母亲的资助,顺利完成了中学的学业,并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活带来了更多的开销。学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多种支出一下子压在了他的肩上。为了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他开始参加各种校内活动,甚至竞选班长,后来还加入了学生会。

在一开始,向海清还是按照以前的频率向孙俪求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请求开始变得越来越频繁。他不仅需要学费和生活费,甚至一些额外的开支,比如电话费、社交活动的费用等,也都开始向孙俪寻求帮助。有一次,他因为缴不起电话费,给孙俪打了电话,解释自己有急需,让孙俪帮忙寄点钱。

但事情并没有结束。大概十天之后,向海清又一次打来电话,表示自己再次遇到了经济困难,生活费不够用了,希望孙俪再资助500元。这让孙俪有些为难,但她还是决定帮助他。几次之后,孙俪和她的母亲开始注意到,向海清的要求似乎超出了他们原本的资助预期。

最终,在2005年底,孙俪和母亲决定终止资助关系。他们认为,向海清应该开始学会独立生活,掌控自己的经济状况,不再依赖外界的资助。

这个决定对于向海清来说显然是个打击。没有了孙俪的资助,他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面对越来越多的开销,向海清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应对。他甚至给一位名叫邱朝举的记者写了一封信,倾诉自己因为孙俪中断资助后所面临的困境,并在信中提到了他曾多次向孙俪求助的情况,还提到了一些不太愉快的对话内容。

当这封信被曝光后,孙俪和她的团队也感到意外和为难。记者联系上了负责孙俪事务的工作人员,了解到更多的事实。孙俪的团队解释,向海清上大学后,开销越来越大,而且他自己也很难解释清楚这些钱的具体用途。这让孙俪感到困惑和失望,因为她原本是想通过资助,帮助向海清走上正轨,而不是让他依赖这种经济支持。

丛飞:义演歌手的无私奉献

丛飞,本名冯飞,是一名歌手。他出道时,并没有像其他明星那样迅速走红,但他凭借自己的一腔热情,选择了另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他将自己的音乐才华投入到慈善事业中,通过义演帮助贫困儿童。在许多偏远山区,孩子们因为家庭贫困而无法继续学业,丛飞深知教育对于这些孩子的重要性,便决定用自己的歌声为他们带去希望。

从1998年开始,丛飞在国内外举办了超过300场义演,义务演出的次数不胜枚举。他的演唱会门票收入、义演所得款项,几乎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和青少年。他的名气并不大,但在那些被他资助的孩子们心中,他就是他们的“丛飞爸爸”。每次义演结束后,丛飞都会将捐款直接送到受助孩子们的手中,帮助他们支付学费、买文具,甚至为一些家庭困难的孩子送去生活必需品。

除了这些,丛飞还设立了多个助学基金,用来帮助更多的孩子。其中一次义演,他将赚到的15.6万元全部捐给了深圳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帮助那些失学的儿童重返校园。不久之后,他又拿出10万元,在湖南贫困山区建立了一个“丛飞助学基金”,继续支持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

但在丛飞默默无闻地奉献爱心的同时,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他的善举。随着他的捐助行为越来越多,受助者也越来越多,有些人开始对他提出不合理的要求。甚至有些孩子的家长,认为丛飞理所应当要持续不断地帮助他们的孩子完成学业,一旦捐助没有及时到位,他们便打电话质问丛飞,态度恶劣。

更令人痛心的是,丛飞在2005年被诊断出胃癌晚期。即便如此,他仍然没有停下自己的慈善脚步。即使在病床上,丛飞依然挂念着那些他资助的孩子们,担心他们因为自己的病情中断学业。然而,病情迅速恶化,丛飞不得不停止工作,全力接受治疗。

即便是在他生病期间,仍有一些受助者对丛飞的资助速度表示不满。有些家长因为没有按时收到资助款,竟然打电话责怪他,甚至有人直言:“难道你反悔了吗?难道你想看着孩子们失学吗?”

2006年,丛飞的病情逐渐恶化,在与病魔顽强斗争了数月之后,他最终不敌病魔,年仅37岁便离开了人世。他的去世让许多了解他的人感到无比惋惜,而那些曾经受助的孩子们,特别是那些与丛飞有过直接接触的孩子们,也都深感失落和感激。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丛飞病重期间,真正前来看望他、表达感激之情的学生并不多。

袁立与“尘肺村”的故事

2015年,演员袁立通过一位记者朋友王克勤了解到一个名为“大爱清尘”的慈善项目,这个项目专门帮助那些在恶劣工作环境中患上尘肺病的工人。王克勤告诉她,许多工人因为长期在矿井、石材厂等高粉尘环境中工作,患上了尘肺病,生活极其艰难。

袁立对这些情况感到十分震惊,王克勤建议她亲自去看看,于是她决定前往“尘肺村”探访那些受尘肺病折磨的村民。抵达村庄时,袁立看到的情景让她震撼不已。许多村民年纪轻轻就因为尘肺病变得十分虚弱,呼吸困难,生活无法自理。他们家里的环境也非常简陋,房屋破旧,经济状况十分拮据。

在探访过程中,袁立遇到了一个名叫任能平的年轻人。任能平年纪不大,但已经被尘肺病折磨得面容憔悴。他无奈地告诉袁立,因为无法正常呼吸,他的生活已经变得十分艰难。更令人心酸的是,任能平自己正在家里亲手做棺材,因为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希望在活着的时候为自己准备好后事。

了解了任能平的情况后,袁立当即决定帮助他。她联系了相关的医院和医生,为任能平安排了一场肺移植手术。手术费用高昂,但袁立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笔费用,并且亲自参与了手术的安排和协调工作。

手术当天,袁立也在场,焦急地等待着手术的结果。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术后第一天,任能平的各项身体指标显示恢复情况良好。醒来后,任能平虚弱地向医生要了一张纸和一支笔,颤抖着手写下了一句简单的话:“这里不能用手机吗?二年级。”后来才知道,任能平文化水平不高,只读到小学二年级,很多字不会写,想用手机打字表达,但病房里不允许使用手机。

除此之外,任能平还用纸笔写下了对捐献者的感谢,表达了对帮助他的所有人的感激之情。袁立在病房中陪伴着他,和他一起合影留念。

意外还是发生了。手术后的第二天,任能平的身体突然出现了严重的排异反应,医生们尽力抢救,但最终没能挽救他的生命。

参考资料:[1]徐敏.当善行遭遇强暴[J].新西部,2007(1):56-5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