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如何面对中国的经济压力【上】

幼萱解析 2024-10-20 14:28:36

主要发现。近年来,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不断恶化。这增加了与经济压力相关的风险。一个清醒的评估有必要调整公司的弱点以适应这一新的现实。国内利用经济来发出信号。通过试图阻止其他公司或部门越过某些界限。一个公司可能会避免就敏感问题发表公开声明,或认为更安全的做法是与中国的立场和目标保持一致。自2018年以来,中国增加了经济宣传的使用,并变得更加多样化。红线已经扩大到传统问题之外和国家安全,包括国际形象。海外中资企业的管理。中国采取包括一系列措施。国内重新在 56% 的案例中,当某公司跨越了认为的红线。在回应行动时采取了一些措施。对贸易和旅游业的影响分别为20%。空洞的形式是另一种常见的方式,约占五分之一在所有案件(21%)中,因为选择一个突出的目标可能有助于阻止其他政府和企业采取不受欢迎的行动,

在施加经济压力时,确保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影响自身的经济建设。消费品和农业公司货物、商品和服务部门是最常见的经济目标,因为在这些领域,通常可以找到替代供应商。几乎一半的消费品部门采取了若干措施。最脆弱的部门和公司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符合大国战略目标,如经济知识产权和技术发展。中国竞争对手的利益发生冲突与外国公司相比,还有额外的风险。具有高度战略相关性的外国公司,如拥有大量在中国的投资,可能会更加安全。这些公司可以在不符合立场的问题上直言不讳,并且不太可能面临严重后果。日本、韩国和台湾公司的例子表明,公司不同风险特征的公司都在管理自己的风险敞口。一些高风险公司中虽然公司倾向于保持低调,但所有类型的公司都在追求多元化。和其他措施来平衡他们与中国的经济关系。

1.随着两国关系的重新调整,欧洲越来越成为中国关注的焦点。欧洲在中国的商业利益正越来越容易受到大国不同形式的经济压力,这些压力有时是在他们自己的行动之后,但欧盟或其成员国采取的措施越来越严厉。与中国的争端迅速升级意味着欧洲公司面临经济风险他们往往无法控制。中国与立陶宛因台代表处更名而恶化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立陶宛经营的公司。很明显,在任何欧盟政府采取行动后,公司的运营都可能受到压力的影响。与中国经济关系的深化现在越来越多地被视为系统性竞争(如果不是冲突的话)加剧的背景。随着系统性分歧的扩大,弥合分歧变得越来越困难。风险正在上升,暴露了企业在中国业务中的脆弱性。他们将不得不适应新的风险维度。近年来,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中国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立场,包括推出可能与国内在关键利益上发生对抗的政策。

这包括在人权或台问题上的对抗,以及在补贴和市场准入等问题上的经济冲突。尽管如此,大国仍有强烈的动机继续优先考虑经济利益,从而接受政治分歧。然而,与此同时,它可能会计算出,最好的选择是利用现有和潜在的经济关系来进一步实现这些利益。因此,经济报复的威胁是欧洲关系中的新现实与大国。驾驭它将要求欧洲公司正确评估其风险状况,并准备采取措施减轻影响。在应对欧洲最近的政策转变时,利用对经济损失的恐惧已成为大国的有力工具。希望影响政策决策并通过经济来塑造对这种关系的“正确”看法。这一战略已经将两国关系定义为中国在台问题上针对立陶宛采取措施的最新例子,或是担心大国对禁止某为的反应,如5G供应商所示。虽然大国突出案例清单是随着数量的增长,它们只是冰山一角,因为许多还没有被报道。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大国越来越多地使用经济的性质,MER-ICS汇编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公开的细节,以推断行为的模式。我们在2010年2月至3月期间发现了123起案件2022年,自2018年以来,其频率有所增加(见图表1)省略。然而,在审查的案件中,没有记录欧洲行为体因预期中国采取措施而采取行动的情况。因此,大国使用经济的有效性可能会大大提高。许多大国措施的非正式性质和公司对受影响的恐惧相结合,意味着大多数案件仍然不为人知。考虑到他们在大国的曝光率,公司可能不愿意公开谈论经济压力,包括市场准入或技术转让,甚至其它问题,以避免报复。大国对外国公司如何经营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随意有效地打开或关闭市场的收入来源。

因此,欧洲公司可能会努力削弱政府或商业协会对大国的立场,实际上是在游说为了大国的利益。因此,最有效的经济形式可能是对企业施加压力。随着欧洲和中国重新调整关系,经济冲突的可能性可能会增加。欧洲公司将担心被夹在在中间。在一个高度动态的商业环境中,许多与中国相关的风险可能已经预先存在-可以口述,但许多人不能。无论哪种方式,经济压力现在都是与中国经济关系中新的动态风险暴露的一部分。这使得欧洲公司和政府清楚地了解实际的经济脆弱性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开发一个项目时,东亚国家的经验是案例研究的丰富来源展示哪些行业和商业部门是典型的目标,以及在保护中国经济利益的同时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2.探索中国经济压力的触发因素及其政策工具箱

在过去几十年里,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一直是中国的“红线”。长期以来,批评中国状况或淡化中国在台或西藏的立场一直是引发冲突的导火索。红线的列表已经变长了一些,但它仍然主要涉及主权、安全和领土主张。确定的经济案例表明,传统红线仍然是主要的触发因素,占75%。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经济的触发因素范围变得更加多样化实力已经增强。自2018年以来,国内更频繁地利用其经济杠杆来对其更广泛利益(包括海外)的进行惩罚。经济关系的更大政治化可能会导致更多的新红线,使人们更难预测胁迫的触发因素。理论上,采取任何立场-与CCP不一致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回应。然而,何时以及如何回应,更难预测。给人一种对红线不敏感的印象是国内战略的一部分。它迫使外国公司小心翼翼地绕过敏感问题,助长了人们对其商业利益取决于“正确”的行为。

主要采用不透明和非正式的胁迫形式,允许其否认正在诉诸经济压力,并随意部署和撤回措施,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已确定的经济案例表明,中国的工具箱里有六种措施。

大众抵制:外国消费品可能会受到大众抵制,在中国的声誉和销售额会下降。尽管这种抵制可能看起来是消费者情绪的有机表达,但它们在密切监控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在某些情况下受到刺激官方媒体报道。因此,任何成功的民众抵制都可以被视为间接策略。

行政歧视:行政程序和监管检查经常被任意用来目标。在许多情况下,目标公司不可能提供歧视行为的证据并提起诉讼。部署的措施多种多样,包括海关处理的复杂性,采购除外、对“违规行为”的一次性罚款,以及可能导致强制关闭业务运营或与满足新要求的调整相关的成本的劳动或安全规定。

空洞的威胁:没有任何实际行动的威胁有时会促使外国政府和公司遵守目标。大国在多个场合发布了含糊的“后果”警告,但没有采取任何后续措施。突出的例子包括试图保护某为访问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的5G网络市场。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利用外国行为者的恐惧和不确定性来施加压力。

合法防御性贸易措施:近年来,国内制定了几项防御性贸易政策工具,包括不可靠实体清单、反外国制裁法和出口管制法。它还战略性地使用反倾销措施来报复澳大利亚等国。大国可能会采取更正式的未来限制市场准入、提高关税或征收其他成本的方法。

贸易限制:国内经常通过针对农产品或大宗商品的进口来限制贸易。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它才会实施或威胁实施出口限制,就像2010年对日本的稀土一样。

旅游限制:在疫情前,大国是国际旅游支出最大的国家。2019年,中国游客消费2546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17%。通过发布官方旅行警告、减少签证服务或取消旅游业务,可以大幅限制-它反映了中国游客的数量,从而影响了目标国家的旅游、零售和医疗行业。

3.经济压力模式:通过务实的目标选择来最小化自身成本。大国对强制措施的选择取决于它是对外国政府还是公司的行动做出回应。大众抵制是针对公司的首选工具,占已查明案件的50%以上,其次是行政歧视,占20%(见图表3)。瞄准通常会限制货物和人员的流动,以施加更广泛的经济压力。这两项措施占对外国政府胁迫案件的61%。对政府和公司也经常使用空洞的威胁,占所有案件的五分之一。消费品牌和服务,包括娱乐和酒店业,是最容易成为目标的经济部门(见图表4)。消费品更容易受到民众抵制和进口禁令的影响。这同样适用于进口商品(包括能源和原材料)和农产品(包括食品和饮料))与特定国家而非公司有关(例如,澳大利亚的葡萄酒或煤炭)。商品和农产品占所有病例的18%。从汽车到机械和电气部件的工业或制成品生产商不太可能成为目标,占案件的10%。

中国经济的设计者在选择目标时是务实的。迄今为止,施加经济压力的方式呈现出以下四种模式。

战略相关公司不是目标。大国利用经济胁迫来促进国家利益。作为这一过程的一部分,它愿意承担经济效率低下或贸易转移的成本,但不会破坏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核心目标。因此,它很少针对外国公司将关键技术、中间产品或重大投资带入该国的战略性产业。

替代品丰富的行业很脆弱。为了尽量减少经济胁迫对当地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中国政府倾向于限制国内外有大量替代品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农业、消费品和旅游业的典型目标部门非常适合这种方法。出于同样的原因,政府避免在存在依赖关系的地方追求产品。

利用经济限制来支持本土企业。在可能的情况下,中国将在推进自身战略目标或满足国内利益的过国内产业。国内企业利益集团的游说也会影响目标的选择。程中,给目标公司或行业带来痛苦,一举两得。民族牛仔服是刺激本土品牌消费、提升品牌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使用空洞来影响行为,而不会产生成本。有时,当越过红线时,大国会虚张声势,但此事并不值得采取可能进一步损害双边关系或扰乱商业活动的行动。只要存在一些行动先例,这种威胁就可能有效,并选择一个突出的目标-可以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对政府和公司施加压力。发出警告但没有明确实施后续措施的案例占21%。【未完待续】请继续关注下一期。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