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蓝白。
快递员业务量狂增十几倍,30分钟的活现在要干12个小时,四个小哥被投诉后原地辞职,驿站堆成山,老板说自己也开始送了,更多的是消费者抱怨说还是老样子,快递公司摆烂,新规成摆设了。。。
这几天我在暗中观察。
快递新规第5天,争吵愈发激烈,评论区变成大型抬杠现场。
“上门派”的声量更大一些,比如:
送货上门如同欠债还钱,天经地义。我可以放弃,你不能不送。没驿站的时候咋送的?京东顺丰能送,通达就不能送?
米面粮油不上门,我跑两公里去驿站抬吗?老人拄拐棍去吗?孕妇扛着肚子去吗?残疾人坐轮椅去吗?
快递员能干就干,不想干就别干,快递公司盘剥你们,关我买东西的什么事?
“驿站派”也有话说,比如:
买那几块钱的东西就要当大爷?花淀粉肠的钱享受海底捞的服务。
打电话不接,上门又不在,吆五喝六要投诉,挣卖白菜的钱,操卖白粉的心。
既要服务好,又要花钱少,客户催着送,公司又罚款,物业保安摆臭脸,这破活儿谁爱干谁干。
快递公司,快递员,客户,再算上商家、电商平台、监管,万万没想到,就因为“打电话”这三个字,矛盾激化到这种地步。
对一个本就卷到窒息的行业,一根稻草就能压垮从业者的神经。
一边是越来越低的价格。
过去10年,快递行业单票价格持续走低,从2013 年的16.29元降到了2023年的8.94元。
通达系降的最猛。
以韵达为例,2023年1-12月,单票收入从2.75元,逐月降到了2.24元,申通去年8月的单票收入是2.1元,是2021年9月以来的最低数据。
要知道,在2018年,申通每月的单票收入都高于3元。
哪怕是去年11月旺季,顺丰单票收入同比降了4.17%;圆通单票收入2.46元,同比下降9.36%。
第一财经的报道说,揽收端的价格战,已经到了小件全额费用只需要一块二的地步,这么点钱,再减去快递公司的面单费、中转、运输、装卸,最后的末端派费,最高也就几毛钱了。
低价竞争的另一面,是暴增的规模。
国家邮政局数据,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公司业务量累计完成18.6亿件。
2023单年快递业务量是多少?
1320亿件。
十多年的时间,几十倍量级的增长,这种速度,只能用恐怖来形容。
2009年,圆通业务量是80万件/天,2011年达到160万件/天,2017年是1387万件/天。
到了2023年,三通一达和极兔,日均已经达到了4000万单的级别。
量越来越大,钱越来越少,结果就是:
把快递员逼疯。
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截至2021年12 月,我国快递从业人员总数约490万人。
快递员的工作时长,一般人根本顶不住。
国家邮政局2023年2月的报告,近一半快递员每天工作10-12个小时,工作8-10小时的只有30.6%,12小时以上的高达21.4%。
挣的钱变少,肝的时间变长,自然会出现“用工荒”。
财新前几天有个报道,节后招工难年年有,快递业堪称今年“重灾区”,很多网点都处在超负荷状态。
人社部发过一个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排行,快递员高居第三名,排前两名的是销售和汽车生产线工人。
送快递和进厂,这两个工作,终于先其他行业一步,跳出了典中典“你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怪圈。
送的快,服务好,价格又便宜,不存在的。
这就跟找对象似的,要求男的180帅气逼人全款房写女方名字不用养老,要求女的好看顾家做饭做家务还能赚钱赡养父母。
要求归要求,能不能做得到,那是两回事,
快递同理。
正是在“时效,服务,价格”的不可能三角框架里,三者只能取其二,催生了品质和时效主打的顺丰、京东,“三通一达”是只取其一,主打价格。
这不是在合理化低价快递企业的行为,恰恰是这种盲目追求低价与效率的模式,才催生了畸形的行业生态。
一边是票单价下降,另一边是快递公司躺着数钱。
2023半年报,中通赚了44亿,市占率高达23%,比顺丰赚的都多,圆通18.6亿,申通2.18亿,韵达归母净利润8.69亿。
过去近20年里,电商的扩张与快递物流的崛起,形成了一个不断放大的“正循环”。
快递柜和驿站,是暴增的千亿级别快件规模下,追求高效的产物。
有别于美国的独门独院,中国的居住密度与快递规模,使“到驿站”比“到家”的派送成本低50%以上。
而通达系为了更加高效,一边“跳过通知消费者”这个最耗时的环节,用更低的价格,更多的揽收做大营收和利润,另一边压榨一线工作人员,导致服务水平更差,这又陷入了恶性循环。
所以,更关键的问题是:从来如此,便是对的吗?
这两天我也看了驿站,跟小哥聊了聊,京东顺丰笑而不语,韵达中通是走一步看一步,也就是网上吵得凶,现实里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马照跑,舞照跳,该包邮的还是包邮,该忍受的继续忍受,该吐槽的继续吐槽。
改头换面做不到,我们历来最擅长的“折中与调和”还做不到吗?
比如下单的时候选择上门还是驿站,比如AI智能电话扣1还是扣0来确认需求,用一些成本不高,又能兼顾各方需求的手段去平衡利益。
这几天流行一种说法:快递新规的目的,为了打压电商,扶持实体经济,这是一盘大棋。
逻辑听起来似乎没毛病:快递打电话费时间——快递费涨价——多多淘宝抖音涨价——调控电商网购——提高实体店利润——进而提高制造业利润——扩内需,完美内循环。
不是吧哥,怎么又开始下大棋了?忘了前年限电那时候了。
任何逻辑推导,只要超过三步,就变得越来越离谱。
经济领域,不存在上帝视角和算无遗策,每个环节的变化,都有巨量的其他因素干扰。
第一步,新规能不能严格执行?
第二步,执行了,网点关了,快递员离职潮,货没人送了。
第三步,快递费涨价?商家第一个不答应。
第四步,就算商家接受了,多多淘宝唯品会抖音,任何一个平台敢说9.9不包邮,消费者马上就会倒戈。
至于第五步,第六步,第七步。。。每个环节,都很难去量化。
实体经济不振的原因非常复杂,飞速城镇化导致的房价与房租螺旋上升,汇率与利率的艰难平衡,外贸与地产“内外需”冲击对收入的挤压,收入分配结构的公平,国人消费偏好的改变,电商平台烧钱补贴的恶战。。。
与其说,新规是打压电商扶持实体经济,倒不如说,是给只顾效率,不顾快递员的躺赚快递公司紧紧皮。
上一期我们聊到,今年除了设备换新和以旧换新,还有一个目标: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
过去这些年通达系一路狂奔,只注重压降中转运输投送的成本,行业集中度提升,却忽视了末端服务的差异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规是给快递沉寂的鱼塘里放下一条鲶鱼。
到家、到柜、到驿站,不同客户有不同需求。
消费者有权力,并且可能有意愿为末端差异化服务付费。
干线运输规模化,末端服务差异化,这本来就应该成为快递行业优胜劣汰的规则。
投诉不投诉,是消费者的事。罚不罚,是监管的事。能不能做得到,就属于快递公司的事了。
我是蓝白,今天先聊到这,咱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