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一连写了六个“清华大学”,自荐“右下草书较好”

孔甲丙今说史 2024-11-22 11:58:39

毛主席与北大校徽题字的历史背景

北大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迎来了第一次校庆。当时,校领导们都在讨论如何在新中国的开端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经过多次会议商讨,校委会最终决定向毛主席请求为北京大学题写校名,以此用作更新校徽,既彰显北大的学术精神。

于是,在1949年年底,北大校委会主席汤用彤和郑天挺共同商议后,决定由秘书汪子嵩执笔写信给毛主席。这封信具体阐述了北大即将迎来五十一周年校庆的背景和意义,希望毛主席能够亲自为学校题字,用作全新的校徽。信件内容经过几番修改和校对,最后装入信封,随同一张精心准备的题字尺寸样本一起寄往中南海。

当时毛主席的日程极为繁忙,每天都有各种会议和文件需要处理。但在收到北大的来信后,他依旧抽出时间进行了回复。为了满足北大师生的请求,毛主席在办公桌前铺开宣纸,仔细研墨,随后提笔书写了“北京大学”四个大字。这几个字笔力遒劲、气势磅礴。题字完成后,他将书写好的作品交由秘书装入文件袋中,并于1950年3月通过中共中央秘书室转交给北京大学。

北大收到毛主席的题字后,立即组织了校内的庆祝活动。校委会成员和学生代表聚集在一起,小心翼翼地将毛主席的题字展开并悬挂在校门口。新校徽随即根据毛主席的题字制作完成,很快便替代了旧的校徽,成为北大的新标志。

清华大学的校徽变迁与毛主席的书法贡献

随着北京大学收到毛主席的题字校徽,清华大学的师生们很快就得知了这一消息。作为中国另一所顶尖学府,清华大学自然也希望能够得到类似的荣誉。因此,在北大新校徽启用不久后,清华大学的领导层开始讨论是否也能请毛主席为清华题字,以更新校徽,树立新的校风。学校内部几次会议后,最终决定由校委会向毛主席正式提出这个请求,希望他能够在百忙之中,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名。

很快,清华大学的信件便被送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办公处。当时毛主席日理万机,事务繁忙,各种国家大事需要他亲自决策和过问。即便如此,看到来自清华大学的请求,毛主席还是抽出时间来回应这一期盼已久的请求。

清华大学在信中希望毛主席能够为校徽题字,以此激励全校师生在新中国的建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毛主席虽然工作繁重,但他还是决定亲自书写。某个夜晚,在繁忙的会议和文件处理告一段落之后,他坐在书桌前,拿出宣纸,端起毛笔,认真思考了一会儿后,便挥毫泼墨,在洁白的宣纸上书写下了六个不同风格的“清华大学”。他在其中一张宣纸的右下角特别做了一个标注,用毛笔写下了几个小字:“右下草书似较好些”。

毛主席选择草书并不是随意的决定。这种书法风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认为是最能体现书者个性和精神的形式。清华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以注重创新和自由探索著称,因此草书的奔放和自由正契合清华的学术精神。毛主席以草书书写“清华大学”,寄托了他对学校继续勇于创新、不拘一格的期望。

题字完成后,毛主席将作品交给秘书,让他们尽快送往清华大学。当清华大学的校领导们接到这一份珍贵的礼物时,全校上下都充满了激动和欣喜。学校立即安排专人将这六个字精心装裱,并召开全校大会,向师生们展示这件珍贵的作品。

在毛主席的书法作品中,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他的理念。他的字迹或是笔画绵长,如行云流水;或是起伏有致,如山川叠嶂。每一笔每一画之间的力度拿捏,显得极为用心。这种书写方式,与他所强调的“字如其人”理念高度契合。他曾多次提到,书法是人内在修养的体现,写字时心态的平和与坚定都会反映在笔触之中。毛主席强调,书法要有“骨力”,而这“骨力”来自于笔者心中的信念与情感。

主席与母校的深情题字

毛主席青年时期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八年,毛主席对这所母校怀有极为深厚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他在回忆母校时曾表示,“一师是个好学校”。为了表达对母校的敬意和期许,他亲笔为湖南第一师范题写了“第一师范”四字校名,并且为学校特别题词“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作为校训。这个题词迅速成为学校的座右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师生立志为人民服务,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1950年,新中国各大高校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纷纷希望通过更新校徽和校名题字来展示新气象。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顶尖的师范类学府,也决定顺应这一趋势。当时的北师大校长林砺儒认为,他起草了一封信,希望毛主席能够为北京师范大学亲自题写校名。

林砺儒校长在信中表达了对毛主席的敬意,并写道:“我校拟更换徽章,随函附呈徽章式样一纸,恭请惠题‘北京师范大学’六字,藉光簧宇,永宝纪念。”信件附带了一张新的徽章设计草图,同时附赠了一本书籍和一张宣纸,希望能够表达学校的诚意和敬仰之情。信件最终由时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亲自转交给毛主席。

毛主席在接到这封信后,十分重视。虽然当时事务繁忙,他依然抽出时间为北京师范大学书写校名。他在案头铺开宣纸,端正坐定,仔细斟酌后提笔挥毫,书写了“北京师范大学”六个大字。他选择了横书形式,共书写了三行,每一行字迹都稍有不同。为了确保效果,他在字迹上反复调整,希望为北师大提供一份既具有艺术美感又能传递精神力量的题字。在右上角,他还特意标注了“送师大林校长”字样,以示这份题字的特殊意义。

经过几天的精心准备,毛主席最终选定了三行题字中的一行,认为这一行最为贴合学校的精神风貌。在其中一行字后,他用毛笔轻轻画了一个圆圈,并附上注释“一般用”,表示他较为满意这一行的字体和风格。

当北师大校长林砺儒和校领导们收到这份珍贵的题字时,感到十分激动。林校长立即召集学校各级领导展开讨论,仔细研究毛主席的三行题字,并最终一致决定选用第三行作为新校徽的正式字样。

毛主席为湖南大学题字的往事

新中国成立后,湖南大学在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迎来了许多新的发展契机。作为一所具有悠久历史的高校,湖南大学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融入新中国的教育建设。当时,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会主席李传秾,在学校师生中也颇具威信。为了表达对新中国成立和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李传秾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将“湖南大学”更名为“毛主席大学”。

经过讨论,他们以国立湖南大学学生会的名义起草了一封信,并将建议详细写入其中。信件并未封口,而是递交给了时任校长李达,请他代为转交给毛主席主席。

不久后,李达受邀前往中南海与毛主席共进晚餐。在餐桌上,李达将这封信郑重地递给了毛主席。毛主席放下手中的筷子,打开信件,仔细阅读。读完之后,他露出了一丝笑意,对李达说:“党的决议已经明确,学校不能以领导人的名字命名。”

李达听后随即提出了另一个请求。他问毛主席是否愿意为湖南大学题写校名,以此作为对学校的鼓励。毛主席爽快地答应了李达的请求。当时,毛主席虽然日理万机,但他对湖南大学这所母校一直怀有深厚的情感。因此,他很快抽出时间,亲自为湖南大学题写了校名。

1950年8月20日,毛主席应李达的请求,书写了三个不同风格的“湖南大学”校名,并让学校从中选择最合适的版本。他在随信的回函中还写道:“鹤鸣兄:校名照写如另纸,未知是否合用?我不会写更大的字,你们自己去放大。顺祝健康!毛主席八月廿日。”

毛主席的题字寄达湖南大学后,李达立即召集学校的领导班子和相关部门进行讨论。经过几轮商议,校方最终选定了其中一行字作为正式的校名,并将其用于学校的各类标识和文件上。

毛主席的信件和题字在湖南大学引起了强烈反响。师生们在参观后备受鼓舞,纷纷表示要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份珍贵的历史文献,湖南大学专门将毛主席的题字和信件复制件存入学校档案馆。如今,这些原件和复制品依然妥善保存,成为学校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参考资料:[1]朱俊鹏.毛泽东与清华大学[J].兰台世界(上旬),2009(11):19-1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