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年彭总回国治病,邓华希望粟裕赴朝主持大局,毛主席为何拒绝?

史源历史专栏 2024-07-29 17:45:37

1952年4月,彭老总的头部需要动一个手术,不得不离开志愿军指挥岗位,回北京医治。当时陈赓在前线的资历、地位仅次于彭德怀,受中央之命暂时代理彭总的工作。出人意料的是,短短两个月后陈赓也回去了,因为国内正在筹建军事工程学院,军委选定陈赓出任首任院长。如此一来,志司“一号”不得不再次换人,四野名将邓华接下重任。

这令邓华感到十分忐忑。相比起彭德怀、陈赓,邓华将军的履历还是要稍弱一些,能否镇得住前线几十万大军、同时与强敌联合国军抗衡,他多少有点信心不足。不过按道理来讲,邓华“上位”也是理所当然:他从1950年10月便率军参加抗美援朝,当时是志愿军第13兵团司令员,大军出征时只有他麾下这一个主力兵团,后来才陆续追加了其他部队。邓华长期担任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在必要时候代理正职的工作合情合理。

其实这对邓华而言,是一个难得的机遇:跟他同级别的军队干部,还没人获得过指挥大规模战略集群的机会,何况是一场举世瞩目的“外战”。但邓华为人沉稳厚重、不追求名利,他首先考虑的是大局,相比起个人地位,我军能否在战争中击败强敌才是最重要的。思来想去,邓华给毛主席和中央发去了一封电报,表示前线统帅之位事关重大,请中央“另选贤能”。

邓华心思缜密,要给主席发电报,自然不能简单推脱了事。他郑重提议:由军事能力出众、战绩过人的粟裕同志来朝鲜,主持志司工作。邓华为什么要点粟裕的大名呢?他俩此前并不在同一野战军体系,接触很有限。这主要是因为,粟裕本就是“东北边防军”司令员,那是两年前准备抗美援朝的队伍,后来粟裕患病休养无法赴朝,统帅才换成了彭德怀。

可粟裕现在的身体已经好多了,几个月前还被调到解放军总参谋部,出任第一副总长,粟裕给毛主席提了不少珍贵的军事建议。邓华很谦虚,称自己的水平赶不上粟裕,既然对方“复出”了,那就赶紧来前线吧。他以为自己主动向主席提出来,算是顺水推舟。其实不然,毛主席读罢电报,没有采纳这条建议,而是回复邓华:志愿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你是“不二人选”。

邓华是个“实在人”,除了“提名”粟裕外,还指出粟裕的副总长职务可以改由其他人担任;而若粟裕不能来朝鲜前线,陈赓的院长职务也可以斟酌其他人选,继续由陈赓指挥大军。邓华是惯于带兵打仗的将领、心肠很直,有什么想法就开诚布公地讲了。其实上述内容,属于中央用人决策的范畴,而作为军事指挥员,重大的人事问题本不该多谈,但邓华却诚恳地讲了很多。

毛主席恰恰欣赏邓华的这种性格,耐心地作出解答:粟裕到总参工作,是在体力允许的范围内,但他还没有完全康复,去前线指挥大军勉为其难;陈赓能力全面,让他负责筹建军事工程学院,也是中央反复考虑后确定的人选。其实还有一点,毛主席没有明言:战争是锻炼名将的最好熔炉,中央非常看重邓华,这是在给他机会。

邓华又何尝不知?此时朝鲜战场上的大规模运动战已经结束,双方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如此背景下,沉稳干练的邓华,有能力把控住战局。在得到毛主席的解答后,邓华坦然不疑,此后他在朝鲜指挥若定,广大官兵非常信服他。一直到战争结束一年多后的1954年10月,邓华才奉命调回国内。1955年9月,邓华被评为正兵团级开国上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