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闻社讯 曾是“城商第二”的上海银行,也被卷入了一场风波。
近日,一封《谁把易方达香港带入火坑》的邮件举报信截图火了。
图源:网络
举报信显示,此前,上海银行委托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公司管理100亿元资产,并投向后者两只境外基金。主要投资的是美元债类产品。
然而,2021年、2022年,但由于后疫情时代复苏落空,房地产行业周期顶部证实,地产公司的境外美元债开始大规模暴雷,这两只境外基金业随之出现亏损。
举报信认为,上海银行没有如实向社会公开这笔亏损,而是选择掩盖了下来,易方达资产管理(香港)公司则协助隐瞒其亏损。
掩盖的方法很简单——造假。而由于审计方普华永道对易方达与上海银行的错误相信,并没有发现这笔横跨三年的10亿元的虚假利润。
举报信怒斥易方达协助造假、提供宴请礼物、漠视香港法规、利益输送、恶意卖空,并表示句句属实,绝非造谣。
当然,易方达肯定一概不认,并发出声明表示,该信件内容“不实及恶意指控”。
9月27日,上海银行也表示,“我行也关注到一些市场传闻,目前易方达香港已就此公开声明。涉及我行易方达香港专户投资相关传闻不实,我行不存在隐藏亏损的情况。”
事件究竟如何尚且未知,但身处旋涡中心的上海银行确实难言好过。
曾经的上海银行,是国内第二城商行,仅次于北京银行。6年前,上海银行营收增速高达32.49%,利润增速17.81%,媲美成长企业。然而,到今年为止,上海银行已经收入增长停滞了三年,虽然利润依靠降本勉强保持增长,但再难保持当年的强势了。不仅没有成功超越北京银行的第一,反而被江苏银行、宁波银行逆袭,连城商前三都排不进去了。
而且,上海银行的境外公司,确实是公司亏损的重灾区。
两家境外子公司,上海银行(香港)和上银国际,都已经连续亏损三年,分别亏损0.89亿港元、6.01亿港元、7.28亿港元和1.36亿港元、3.78亿港元、7.33亿港元。
虽然上银香港在今年上半年已经扭亏为盈,但依然无法覆盖上银国际进一步扩大的6.86亿元亏损。这显然,没有达到公司最初“走出去”全球性布局的初衷。
今年上半年,在利息、非息净收入同比分别下降10%、23%的情况下,上海银行营业收入同比仅微降0.43%,为262.4亿元左右,净利润则同比增长了0.88%。
虽然公司精准保持了前三年营收微降利润微增的惯例,但不良贷款的压力确实不小。
截至6月底,上海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72亿元,比上年底增加约6亿元,不良率1.21%,与上年底持平。在此情况下,该行信用减值损失45.4亿元,降幅16.51%;计提贷款减值准备42.9亿元,降幅17.23%;核销不良贷款43亿元,表内现金清收同比增长1.12倍。
为了回冲一部分计提损失,上海银行也在积极地通过更多手段要回欠款。
比如上海银行9月27日披露,该行深圳分行起诉深圳深业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偿还两笔、总金额接近74亿元贷款本息及相关费用,而需要履新担保责任的,则是资本大佬“姚振华”及其一手创立的“宝能系”。
上海银行起诉追偿的两笔贷款,均发生在2018年,截止日前,深业物流在上海银行的未偿债务,总额已接近百亿元。今年上半年,该行净利润为129亿元。也就是说,光这笔欠款,就占据了上海银行半年利润的77%。要是真成坏账了,可不是上海银行能轻易接受的。
如此大的压力之下,上海银行也在尝试改良。董事长金煜就表示,要“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把全行战略目标变为‘实景图’。”
此外,上海银行董事长金煜任职期自2015年6月起,距今已有整整9年之久。也被媒体诟病越过监管红线“超期任职”。2019年12月份,原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了《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对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员工严格实行轮岗要求,其中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
上海银行近年来罚单不断,其中不乏近亿元的超大额罚单,也被媒体认为内控缺失。比如,2023年4月,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市分局公布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上海银行因为在结售汇、外币理财、内保外贷、虚增交易量以及外汇市场交易等多个领域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因此被给予警告,并罚款9834.5万元,没收违法所得19.9万元,合计罚没9854.4万元。
2023年11月,上海银行连收两张罚单,共因涉嫌32项违法违规事实,合计被罚1380万元。
把愿景落实出成效,上海银行还需要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