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人文|西夏那点事6:历经千年地震不倒,银川拜寺口双塔传奇

桂临塞上聊历史 2025-01-15 23:15:51

挖掘鲜为人知的宁夏人文,讲述你不熟悉的宁夏历史,我是阿威!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宁夏风情!

《江城子•读西夏》

-威记

乱世称雄两百年,兴于唐,卒于元。

千里国疆,竟未入史藏。

空留墓冢待人识,衬残阳,映苍凉。

入夜捧书读西夏,战三方,镇八寰。

细评无言,合页暗神殇。

叱咤风云终过往,冇谁赏,又何妨?

01

银川城向西的贺兰山段有几个大山口,比如说三关口、滚钟口、拜寺口、苏峪口等等。这几个山口人们都很熟悉。它们如今都成为银川贺兰山沿线上的著名风景点。

三关口,古称赤木口,这是银川通往左旗的要道上的要塞,也是明朝时期戍边明军和虏寇的主要战场之一;

滚钟口,是西夏皇家的“避暑宫”所在地,如今古迹尚存,更成为了银川人们登高望远的绝佳风景地;

苏峪口,现在成为一个国家级的森林公园,里面风景清幽迷人,是人们领略贺兰山风情的好去处;

而拜寺口,最为著名的则是双塔。

词条上显示,它们修建于西夏晚期,元明时期曾维修,并且在将近一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几次大地震,却没有崩塌,堪称奇迹,成为了自西夏以来修建的佛塔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塔。

但是,很多人对于拜寺口双塔的历史都仅限于词条上的介绍,威记看到很多文章也都采用的词条上的内容,基本都是泛泛而谈,没什么新意。

但其实,拜寺口双塔身上有关西夏的历史秘密还有很多。比如说它和“拜寺口”的关系。

02

很多人都说,这个“拜寺口”的由来,是因为“百寺口”的谐音。

并且从当年的遗址遗存上也有证明,此地曾有“百寺”存在的痕迹,而在双塔的周边据说当时总共清理出土塔基62 座,塔群中出土的文物,最有特色的要数彩绘“擦擦”,形制和如今在青铜峡看到的108塔样式差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在此处修建这么多的佛塔,这两座塔为什么得以保留,它又有什么用?或者说用途是什么?

在上世纪的1986年,银川对双塔进行重新修缮时,在两座塔塔顶的中心柱上发现了西夏文和梵文的铭文,揭开了这个秘密。

塔顶的中心柱,正式名字叫“塔心柱”,由于在柱上刻或者写铭文,所以也叫“发愿柱”,简单来说,就是在塔心柱上写下修建塔的目的。专家通过对塔心柱进行碳14测定后,可以确认拜寺口双塔均为西夏晚期所造。

概括一下,拜寺口双塔所在地以前是西夏皇室的一处寺院,修建的塔是用来祈愿用的。并不是传说的说是李元昊的避暑宫的一部分。它的名字具体叫什么,难以考证,不过,根据它的用途,暂且可以叫它做叫“发愿寺”。

03

“发愿寺”,最先修建的时间,是在西夏第三位皇帝秉常在位时期。

秉常就位的时候,年方七八岁,那时候大全落在他的母亲梁太后以及其舅舅手上,所以,他只是一位傀儡皇帝。等到他亲政的时候,为了祈愿自己顺利,于是,他在拜寺口的沟内十多里的地方修建了一座方塔。

这座方塔在上世纪的1990年冬被炸毁。考古专家在清理和抢救挖掘的时候,在塔心柱上看到了“愿文”:“特发心愿,重修砖塔一座,并盖佛殿,缠腰塑佛像,到四月一日立塔心柱,奉为皇帝皇太后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万民乐业……”

这个发现,也证明了拜寺口寺院的皇家地位。

由于方塔在沟里,所以,在沟口,自然也是要有寺院建筑作以配套的。而由于皇家开了个头,于是,拜寺口的“发愿塔”也慢慢开始出现并增多起来。表达的是人们对于未来的一种美好祈愿。

当然了,那时候能在发愿寺里立塔的,都是皇宫贵族或者声名显赫的文臣武将。由于方塔在沟里,所以这些人建塔只能在沟口,不然就是僭越。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里也就成为了一处百塔林立,寺院众多的宏伟建筑群。

到了西夏晚期,随着西夏王朝的日益衰落,皇家对于祈愿的需求越发迫切起来。就这样,拜寺口双塔出现了。因为它们代表的是皇家,所以,修建自然是高大雄伟,精美绝伦。

04

由于没有看到有关双塔塔心柱的铭文,所以威记也不知道它具体写的是什么,不过,根据方塔的“愿文”,结合当时西夏的处境,大概也能猜出来,它所“发愿”和皇家祈愿稳固平安有关。

并且最有可能是第八个皇帝神宗李遵顼在位时期所修建。因为此时蒙元的崛起,内部的各种不和谐,还有各种作,使得西夏王朝已经呈落西山之势,修建双塔就是祈愿上天和佛祖能够保佑西夏能够长治久安。

只可惜事与愿违。

神宗李遵顼在位12年,文化素养很高,乃古代历史唯一的一个状元皇帝。可是在军事方面却依旧没有很好的办法摆脱蒙古的控制,更要命的是,他更作,和金国互殴,导致国力大幅下降的同时,还使得内部矛盾更深,外部环境更难。

这种情况之下修建双塔有什么用?光靠上天保佑,自己却不努力还作,佛都救不了。

05

比较神奇的是,公元1227年,一场大地震使得西夏丧失掉了最后一点抵抗的信心,开城请降于蒙元,由此灭亡,但拜寺口双塔却依旧挺立。

此后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它和沟里的方塔都扛住了数次比较大的地震,安然矗立,成为了西夏王朝存在和辉煌的见证。

不过,它周边的附属设施就没这么好运了,历尽天灾人祸,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可能这也跟它的高大和此后的元明清时期人们的信奉有关吧。

06

风前临眺豁吟眸,万马腾骧势转悠。

戈甲气销山色在,绮罗人去辇痕留。

文殊有殿存遗址, 拜寺无僧话旧游。

紫塞正怜同罨画,可堪回首暮云稠。

明朝庆靖王朱栴第六子,安塞郡王的朱秩炅,曾在游贺兰山拜寺口的时候,曾留有这首《拜寺口》诗,在诗中,它成为了一座文殊院(寺) “遗址”,有寺无僧一派萧条模样。这也说明了它的落寞和凋零吧。

有关它的历史,也消散在贺兰山的萧萧西北风中,还有谁知道?

下集更精彩,敬请关注西夏那点事第7集!

这里是宁夏!发现宁夏之美,感受宁夏之美!

我是阿威,用温暖的文字,翻起尘封的记忆,记录宁夏的人文历史!谢谢阅读关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