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选择成为4000万断缴社保中的一员?

Eric管理君 2024-08-02 18:23:41

今年上半年,一则传言在深圳打工人圈子里炸开了锅。

今年7月,据传深圳社保缴费基数将再次上调,并与广东省社保缴费基数持平,而按此政策后,深户一档每月社保缴费将涨至1716.48元/月,二档涨至1350.2元,涨幅惊人,接近200%,一时间舆论哗然,民众热议纷纷,在经过近两个月的舆论发酵及民意反弹之后,最终这项调整选择了暂停。

而这只是今年既定的社保缴费基数第二次调整,早在今年1月1日,深圳的社保基数已经上调过一次了,从去年的2360元调到3523元,上调幅度达到了50%。

虽然二次调整遇阻,但是近两年围绕社保的话题还是一次又一次触及打工人敏感的神经,毕竟大环境不好,如果最后的养老钱也负担不起的话,断缴可能就是被迫做出的选择了。

我国是从1986年开始推行全民社保的,后续几十年来,社保的覆盖面越来越宽,保险项目也越来越多,不断完善和发展。

那时候,但凡提及社保,大家普遍的认知就是: 现在按月缴纳,未来一次性享受,退休后即使没有单位管,仍然还能有养老金拿,终生享受医保待遇。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保收支缺口的不断增大,发展到现在,我们却突然发现:即便是按照最初的规则,足额+连续缴纳超过15年,以后也不一定能拿到养老金了。

打工人突然有点慌。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本来定位于社会性统筹规划的全民社保制度,正在向着转变为类商业保险化的产品演化。但它又与商业保险不一样,因为它是中间可断交的。而如果测算一下每年社保“个人+单位”缴纳的总额度,有可能比某些商业保险产品还更贵,这笔帐算下来,也就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决定放弃缴纳社替代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背道而驰的社会现象?

第一,职工退休年龄动态延迟,缴费与实际领取时间窗口的剪刀差拉大。

全国推行社保始于1986年,而彼时的退休政策是这样规定的,男性55周岁,女性45周岁,

而时至今日,执行的退休政策则是男性60周岁、女性(干部)55周岁,女性(职工)50周岁,更离谱的是,延迟退休政策又要开始了。

这意味着,假定你24岁左右毕业即工作,连续缴满15年社保后,你才39岁左右,而距离你实际可退休能领养老金你还要再交16年--21年不等。

第二,是高龄失业及低收入人口的缴费负担问题。

对于在职职工而言,‌即使已经连续缴纳社保15年,‌只要仍在工作岗位上,‌就必须继续缴纳社保,不然即是违法。当然,理论上,缴的越久,缴的越多,肯定以后领的也会更多,只要不是提前噶掉的话。

但是,对于那些办理了“灵活就业”的人员,‌可能未来社保的算法就不一定是这个逻辑了。‌

而当下又都是哪些人群在办理“灵活就业”的社保呢?不言而喻,这里就不便展开细讲了。

根据相关部门数据显示,近五年来共有约4000万人放弃缴社保,再考虑到我国总人口数还有超过6000万人未曾参与社保,也就是说我们国家有将近1亿的人没有交社保,甭管是没有条件办理的,还是原先有社保,后来主动放弃的。

为什么会放弃?不妨引用几个数字来看一下。

上海的社保基数是7310元,,北京的社保基数是6326元,广州的社保基数是5284元,深圳的社保基数是3523元,除深圳外(难能可贵啊 ),其它三个一线城市的最低社保基数都要高于平均社平工资的中位数。中位数社平工资大约是6000元左右,几个城市都差不多,而灵活就业人员每月的社保费用2558.5元,也就是说差不多三分之一要拿去缴社保。

有些人可能会说,你这个数字不对啊,根据此前公布的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上年社会平均工资,基本全都14000元左右啊。

怎么说呢,其实这个官方数字大家看看就好,实际老百姓的感受与官方数字会有较大出入。去看看现在网上招聘的实际情况,很多小微企业的普通职位,开出来的月薪大把只有5~6k,这是很普遍的。

所以这也就形成了一个社保与薪资间的倒挂现象,一方面是各地社保基数连年大幅上调,而普通老百姓的工资却并无变化,尤其是对于中低收入群体和大龄失业群体。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一下,你一个月拿六七千工资,你会不会犹豫再掏三分之一的钱去交社保,而这个社保你还不知道哪年哪月才能拿得回来?是看未来,还是救当下?我想很多人会选择先救急,毕竟以后的事情谁又说的准呢?

这样想的人一多,自然选择断缴的人也就多了。

第三、社保的缴费用途与分配机制仍有优化空间。

全民性的社保本来设计机制就与“商业保险”不一样,但是最后却搞成了“强者越强”的类保险产品,统筹实际效果越来越差,也越来越尴尬。

社会上本来就存在,同样的工作内容,因为单位性质不同,造成收入结构差异大,反映在社保体系上也是如此。比如现行体制内单位和企业仍然存在的双轨制,以及部分效应好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本质上是拉大了同工不同酬的退休后养老金分配差异。怎么说呢,分配优化仍然难言完美和公平。

而制度设计的初衷,全民社保体系,本应该是用来优先保护那些社会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利益的。而事实上是,老百姓中有条件有能力的,社保对于他可有可无,聊胜于无的地位,这部分人宁可去买商业保险,提高自身未来保障,也不会抬高缴费基数。

前些年香港保险为啥卖得火,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对于内地部分中产及高收入人士有储值养老理财作用啊。

而没条件没能力的老百姓,可能最后干脆啥也不选,啥都不买,直接躺平。

这时社保就可能会失去原来的社会平抑保障与调剂作用,沦为一种若有若无的尴尬存在。

第四、社保的帐户功能有待设计可支取功能。

现在的社保设计机制,原则上不到时间,是只能进不能出的,也不可以提前领用的,你可以断缴,但不可以变现退出。

如果将帐户设计成可断可退,类似于银行活期帐户那样,哪怕需要收取一定费用,我想,也是会受部分老百姓欢迎的,只是可能会对全国社保帐户体系有一定的负面冲击作用。

如果设计有这类功能,老百姓只要是有条件,肯定还是会先交了再说,相当于零存整取了呗。万一以后交不起了,只要还能中途支取,对很多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希望与最后的手段。

此前有些小微企业将工作合同变成劳务合同,将社保变相发给个人,也是对社保政策的一种双向妥协对策吧。

中国实行全民社保制度,从最初学习效仿西方,走到现在,也是一边摸索一边改进,走到今时今日,个人觉得,如果出台更为人性化的基数调剂政策,相信大家的缴纳积极性也会提高。

把社保与商业保险,从底层逻辑予以区分开来,增加中途可退出机制,缴够年限可终止缴纳,不把社保搞成人头税等等,相信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缴费热情,避免恶性循环。

不过讲到最后,我还是奉劝大家,有条件的话,选择社保的不间断性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养老钱花不了太多,但是生病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概率倍增的,住院、吃药哪个也不是一个小数,有一份基础的保障总是好的。

不过话说回来,老百姓自己也会算帐,如果划得来,谁又乐意最终走到断缴这一步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