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一百二十二讲
第二册 宋朝、金朝书法批评
第四章 南宋与金朝的书法批评
第二节 朱熹等理学家的正统书法观念
四、张拭、魏了翁的书法观念
南宋时期,以人品大节作为立论根本的论书者中,张拭、魏了翁赫然在列。张拭公元(1133 - 1180)年,字敬夫,号南轩,官至右文殿修撰,著有《南轩集》,其生平事迹被记载于《宋史·道学传》。张拭之学源自程颢、程颐兄弟,倡导“明理居敬”。其论书重视品格涵养与风调节概,宗旨基于道学,而对于艺术性的探讨相对较少。张轼论书的言论聚焦于北宋的几位政坛要员,像是范仲淹、王安石、苏轼等。
《跋范文正公帖》中写道:观此帖,品味其辞意,便能知晓公处事的周密。赏玩其书画,足以得见公日常的严谨。文正范公的德业如此昌盛,即便字画不精巧,也应当珍藏,何况清劲且有法度到这般地步。此乃文正范公帖,我从文定胡公之家获得,将其刻于桂林郡斋。我听闻君子言有教,动有法,于文正公处得以见到。
上述文字围绕范仲淹的书迹所彰显出的君子行谊展开立论,即所谓“言有教,动有法”。张拭在《跋蔡端明帖》里讲:蔡君谟的书法,犹如礼法之士,盛装斋戒而居,不敢稍有舒张肆意之意,见到的人自然心生敬意。这里对蔡襄书法的评价与朱熹的观点一致,由书法推及到人品礼教。对于北宋备受争议的丞相王安石,张拭毫不掩饰自己对其书迹的喜爱,文中说道:我喜爱收藏金陵王丞相的字画。辛卯岁路过鲁川,有人拿着这轴来售卖,我因而得到。丞相在天下大事上多凭己意强凿,然而对于字画却能如此随性而为。这又是他晚年所书,尤其觉得精妙,我所收藏的他的其他帖都比不上。
这里张试指出王安石在天下大事上喜欢凭己意行事,但对同样无所依傍的王氏书法表示认同。可见张试论书并非完全遵循道学家的准则,而是将经术和艺术加以区分对待。他甚至从王安石随意草率的书迹中品评出晋宋人的用笔妙处,文中讲:金陵王丞相的书法,起初看似不经意,仔细审视其间,竟有晋宋间人用笔的佳妙之处。只是与人书写的帖,通常都匆匆草草,这几张纸以及我所收藏的都是如此。丞相平生哪有这么多忙碌紧迫之时呢?
此段文字先是称赞王安石的书作饶有趣味,而后又感慨其草率的习惯。朱熹曾引述张轼的这一说法,并将王安石的书法与韩琦相比较,论述书札这类细微之事,关乎人的德性。在张轼的跋语中,书法欣赏与人伦识鉴同时存在,并未刻意突出后者。
张试评价苏轼书法道:坡公结字稳密,姿态横生,一字落纸,便值宝玩,何况其平生大节如此。曾观公之议论,不合于熙丰理所当然;至元枯初,诸老在朝,群贤汇聚,论及役法,与己意稍有差异,亦未一语苟同。足见公之心唯义是从,毫无偏颇。当其被贬黄州,毫无挫折之意,于他人已属难能,然彼时年尚壮。至暮年投身炎荒,刚毅之态凛然,丝毫不减,此怎可企及!范太史家多藏公帖,当中虽有壮年与暮年之别,然忠义之气无不于笔墨间盎然呈现,着实令人敬畏仰止。
张拭对苏轼书法的艺术韵味予以充分肯定,对苏轼的人品气节亦赞赏有加。其观点与朱熹平常评价苏轼墨迹时相同,却和朱熹对苏轼书法的总体看法存在差异。从上述数则跋语可知,张拭虽以道学闻名,然其品评书法时并未以捍卫道统自居,而是着眼于人品气节,这就显得比朱熹温和,也未背离儒者的基本立场。
魏了翁公元(1178 - 1237)年,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官至端明殿学士。其生平事迹记载于《宋史·儒林传》。论学强调“心”的作用,认为“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他所言之“心”,即仁者之心,陈淳《北溪字义》称:“心者,一身之主宰也。”魏了翁既重视人心,故其论书也推崇“心画”之说,申明柳公权“心正则笔正”。其《跋间中蒲氏所藏石范文三家墨迹》有所表述,文曰:石才翁(石苍舒)才气丰赡,范德孺(范纯粹)资质端重,文与可操行韵致清逸,世人品评人物,向来已有定论。今观其心画皆如其为人,昔人所谓“心正则笔正”,难道不可信吗!
魏了翁《跋陈中舍贵宜所藏杜正献草书》云:公楷书端正如其人,至暮年始学草书,而欧、蔡、苏、黄皆极力称赞,岂不是根本先确立,那么纵横随意皆无不合吗!上文魏了翁称述杜正献的楷书端正如其人,又借欧阳修、蔡襄、苏轼、黄庭坚的称赞来彰显其草书之佳,亦可看出魏了翁对北宋苏轼、黄庭坚的敬重,其观点不像朱熹那般严苛,由此反映出苏、黄在南宋书坛仍具影响力。
魏了翁另有《题陈思<书苑菁华>》一文,着重阐述了学书与识字的关联。其文中称:“古时以书为名,像《周官》中‘达书名于四方’,《仪礼》里‘百官书于末’,此即当下所说的字。故而欲做学问之人,若不先识字,就无法为百物命名,即便如颠张的草书、阿买的八分书,仍属不识字之列。临安售书人陈思竟能将汉、晋往后论书之人的言论汇集成一部,称作《书苑菁华》,这也值得推崇。
这依旧是后世注重技巧、争比妍丽之作,并非我所指的识字。倘若好学之人能由此追溯源流,直至秦汉,进而探寻古人用以正名的意旨,那么读书作文或许就差不多了。”“读书先识字”这句话源自韩愈,韩愈意在突出作文需具备小学基础,原本与书法无关,而魏了翁认为古代所说的“书”,就是当下所说的“字”,而后世擅长书法之人未必识字。
仔细品味他的言论,他所讲的“识字”,指的是想要明晰“古人所以正名之意”,实际上与理学家格物致知的道理相通,意图借文字为万物正名。能做到这样,那么书法文字的作用便不容忽视。他认为陈思《书苑菁华》所收录的只是些注重技巧、争比妍丽的作品,彰显出其论旨的道学意味。(全文共计:2238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10月24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