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个方面,看中美两国的相似性

茶狐世界 2024-07-05 08:19:01

根据我的经验,如果有了共同的吐槽对象,两人之间的关系就会瞬间升温。

我举两个例子。

有一年,我在冰岛自驾,当时的酒店里几乎就是一个联合国,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德国人、法国人、还有很多来自其他欧洲国家的人。

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大家都会互相打招呼,但也止于简单寒暄。

唯独一个美国人Kevin跟我聊了很久,后来还一直保持联系。

原因就是冰岛这个国家,天大地大,房间大,唯独床很小!

冰岛风光

在吃早饭的时候,他低声对我说:「沃德发!这是什么鬼东西,这些身高马大的冰岛人怎么会受得了?」

那一刻,我仿佛找到了知音,马上补充说:「不止冰岛,欧洲大陆国家的床也很窄!日本的床更窄!」

Kevin一脸疑惑地问:「为什么?难道为了省钱?他们缺这点钱吗?」

我耸了耸肩膀,两手一摊:「鬼知道他们怎么想,思路如尿路!但为了省钱,应该不至于。」

我还低声对他说:「在场的游客,除了中国人和美国人,可能都没睡过大床。他们根本不懂在大床打滚的乐趣!」

在我们看来,床宽一点睡得舒服,这就是最简单的常识!但有些人就是不懂。在这一点上,中美两国虽然隔了一个太平洋,却找到了默契。

日本拉面店

还有一次,我在日本一个拉面店就餐,隔壁坐了一个美国人。我们四目相交的时候,点头示意。

在日本很多小店,每个人的位置,都被一块板隔开,吃面的时候,整个餐厅鸦雀无声,人和人之间完全隔离,没有交流。

正巧我们一起吃完,出门后聊了几句,得知我是中国人,他就问我,你们亚洲人的餐厅都这样吗?彼此隔开?

我马上否认:「没有,就日本人这副德行,我们可不这样!中国人的面馆可热闹了!跟你们德州的牛排馆一样热闹。」

他听了会心一笑:「吃饭还是稍微热闹一点好。」

这个美国人,其实挺喜欢日本,但就是受不了日本人这种处处设防的距离感,人和人之间总是隔着一堵墙,时而无形,时而有型。看似很礼貌,却刻意保持距离。

就这样,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美国人,在日本的街头,吐槽了很多日本特有的事情,完全理解不了日本人的脑回路。

很多人觉得,在新闻里,中美两个国家形同水火,差异巨大。但在我看来,这种差异,或者说是矛盾,是国家层面的,作为国民,我们一切听国家的,只要国家有需要,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但在具体的个人层面,应该另当别论,我们无冤无仇,都是平凡的老百姓。我走了很多国家,在中国之外,相处最愉快的,还真的就是美国人。

在我看来,虽然种族、外貌、语言、宗教、等各方面,中国人和美国人相差很大,但在气质上,两国人民却有非常相似的领域。

工作勤劳

如果说绝对的勤劳指数,我觉得在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民族比汉人更勤劳。

而在西方国家,美国应该是最勤劳的,举个例子,在欧洲,到了周末几乎所有的商店都关门,非常不方便。如果自己当老板,自愿放弃休息,开门营业,那也不行。

曾经有一个温州商人在法国,休息日开业,就被同行告了,结果被罚款了,说这事破坏行规,制造焦虑。

但在美国,周末至少还有部分商店开门营业,你还有买东西的地方。

根据瑞士银行统计,周末双休、带薪长假加上法定节日,法国人一年能休息150天。

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虽然工作条件很好,但依然喜欢罢工,对他们来说,罢工简直就是一种娱乐方式,不在罢工,就在去罢工的路上。

相比之下,美国罢工发生的频率就比欧洲低得多。

根据欧洲工会研究所的数据:在2010到2019年期间,法国平均每1000人中,年罢工停工日为127天,排名欧洲第一。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近年来美国人平均每年工作时间约为1767小时——高于西欧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的数据分别为,1354小时和1518小时。让我比较意外的是,浓眉大眼的德国人,工作时间比法国人还短。

作风大气

中美两国,面积相似,幅员辽阔,地貌丰富。从冰天雪地,到热带风光,从海洋到内陆,从雨林到沙漠,应有尽有。中国多了一个世界屋脊,少了一个极地风光,也算基本扯平。

这种天大地大的空间感,会潜移默化影响一个人,只有身处其中,才能理解。

比如说,去年冬天,我在三亚冲浪,与此同时,我的朋友正在阿勒泰滑雪。同一个时间,我的美国朋友,正在北极圈看极光。佛罗里达的朋友,正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在欧洲,即便是大国,如德国、法国、英国,自驾的时间单位,都是「小时」,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最多不超过10个小时。

雅鲁藏布江风光

而中美两国,自驾的时间单位是「天」,没有体验过的人,完全不能理解。只有中美两国的人民,才能理解「66号公路」、「318国道」这种大跨度,多元化的长距离自驾线路。

这就是大国的生活日常,其它小国根本没有机会体会。可能有人说了,加拿大、俄罗斯面积更大,确实大,但他们地貌单调,气候恶劣,苦寒之地。与其说是大气,不如说是一股冷冷的阴气。

理性务实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汽车。

双方都喜欢大车,美国全世界最大,中国次之。对我们来说bigger is better,欧系车到了中国都要拉皮,加一个L,才能卖得出去。

我就喜欢去美国开V8的大皮卡,自然吸气,自动挡,动不动5.6L排量,开起来就是爽。很多人以为,大排量就费油,其实未必,开过才知道。

日本K Car

日本有一种极端微型的家用车,叫K-Car,俗称“軽四輪”,660cc以下的汽车,比棺材还小,发动机甚至只有0.36升排量,小到你怀疑人生,太抠搜,比摩托车排量还小。乘坐体验极差,驾驶乐趣为零。五菱宏光到了日本,都算大排量汽车。

我原本以为,日本人开K-Car是为了环保和节约,后来才意识到,这其实是钻牛角尖,一种盲目的执念,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马自达,现在还在研究转子发动机。

欧洲也是差不多情况,一条道走到黑,喜欢折腾柴油发动机和手动变速箱,省油是真的省油,但环保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到最后,柴油发动机成了德国汽车工业的最大丑闻。

柴油手动挡汽车,在城市里,离合器踩到脚发麻,到了高速上,后半程毫无力气。

1.6T 面包车

有一次我在冰岛租了一辆8人座的面包车,提车后才知道是1.6T,真是小马拉大车,差点在北部冰原陷车。

总而言之,中美两国的共同点就是,理性务实,相对来说,没那么多忸怩作态的圣母情节。理性的人也往往懂得灵活变通,勇于接受新事物,所以,美国有特斯拉,中国有一众新能源,欧洲日本,一边埋怨,一边沉迷在过去的荣耀里。

未来的汽车产业,很可能如马斯克所言,只剩下1家特斯拉和9家中国公司。

喜欢大床

美国人去欧洲旅游,也会抱怨各种问题,但和中国人不同,我们抱怨最多的是治安问题,美国治安也不好,没啥好说的,他们最喜欢抱怨的就是床太小。

华盛顿邮报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为什么欧洲酒店的床这么烂?》控诉欧洲的酒店床位:

一般人印象里,欧洲人高马大,所以他们的床都会比较大,但是!去过欧洲的人,可能都会对那里的「单杠床」印象深刻。除了大型连锁酒店,床宽大约只有1米。最搞笑的是,他们还喜欢把两个「单杠床」连在一起,一翻身就可以到隔壁床上去睡了。

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气,让人哭笑不得。可怜的美国人,哪吃过这种苦啊。

美国酒店的设计品味,不如欧洲和日本。但美国有一个优点,那就是房间大、家具也大,最关键的就是床,又大又舒服!

哪怕是价格不贵的连锁经济酒店,king size大床可以到1.9x2米,双床房的尺寸可以到1.6x2米。

中国的床比美国略小,但也远大于欧洲和日本。

性格直爽

在美国,尤其是中西部小城市的餐馆里,顾客讲话声音大,开起玩笑,大家一起嚷嚷,非常热闹。

相比之下,日本人和欧洲人,尤其是北欧人 ,都很装,也很端,他们讲究的是鸦雀无声,主打一个社交恐惧症。

美国人天生话多,喜欢small talk ,所以,很多热心的读者应该看得出来,我写关于美国的文章,里面有很多与当地人的互动,在其他国家,这样的互动就比较少。

我的英语口语本来很差,在美国人的免费指导下,长进不少。

写在最后

去了四十几个国家后,我发现,在中国之外,美国人的脑回路是最熟悉的,几乎可以无缝接轨。简言之,中美两国,「形不似,而神似」。

其实,大部分美国人和中国人一样,也不太关心政治,很少看新闻,尤其是面对面的时候,相处都非常融洽。

美国人对中国人热情,中国人对美国人更热情,不信大家可以去看看最近一群美国博主在中国走街串巷的体验,个个乐不思蜀,完全颠覆了西方媒体的反华宣传。

总之,我对中美关系的未来,谨慎乐观,希望这个两个国家,有博弈,无战争,最终能找到和谐相处的方法。

0 阅读: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