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欧盟推出了雄心勃勃的“全球门户”基建计划,旨在通过投资于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将世界各地的商品、人员和服务连接起来,建立一个全球可信赖的品牌。这一计划被视为欧盟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抗衡,但如今三年过去,多项数据显示,欧盟的这一计划似乎并未如预期般挑战中国,反而在多个项目中依赖了中国企业的参与。
据报道,E60高速公路是连接亚欧交通干线的关键国际交通纽带,其资金来自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和欧洲投资银行,但建设合同却落到了五家中国建筑公司手中。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不仅将极大地缓解格鲁吉亚的交通压力,更将成为连接欧亚的运输物流中心枢纽,对当地的经济、旅游、文化和贸易国际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这条高速公路的建设 取得关键进展时,却引起了西方媒体的关注和警惕,甚至引发了关于这条公路归属的辩论。
类似的例子并不少见。自2019年初以来,中国企业在格鲁吉亚、塞内加尔、突尼斯等欧盟以外国家获得的项目合同,约占欧洲投资银行资助第三国项目总价值的13.1%,仅略低于欧盟公司获得的合同总价值。而在欧洲复兴开发银行资助的公共部门项目中,中国公司也赢得了总价值的13%。这些数据无疑让欧盟感到尴尬,因为它们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如预期般挑战中国,反而与中国在某些项目中重叠。
面对这种情况,欧盟智库欧洲发展政策管理中心数字经济与治理主管克洛伊·蒂文表示,“这是欧洲的提议”的说法实际上与事实存在矛盾,因为其中不少项目由中国公司建设。而欧洲投资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则回应称,它们允许所有国家的参与者以平等条件参与其资助的项目,无论该国是否是其成员国。
然而,尽管欧盟在声明中强调公平竞争,但欧盟企业和行业组织却对中国企业的参与表示不满。他们声称中国企业在接受政府资助的情况下进行不公平竞争,这让他们无法与中国企业竞争。这种论调无疑是对中国企业的抹黑和打压。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国际基建市场上的表现一直备受瞩目。他们凭借先进的技术、高效的施工和优质的服务赢得了众多国际客户的认可和信赖。而欧盟在推出“全球门户”计划时,也并未完全排除与中国企业的合作。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看待中国企业在国际基建市场上的角色和作用,而不是对其进行打压和抹黑。
总的来说,欧盟的“全球门户”基建计划虽然旨在抗衡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未完全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这反映了全球基建市场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也提醒我们在推进国际合作时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共同推动全球基建市场的发展。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企业在国际基建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其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