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间,平安银行率先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报告。这是在11家A股上市银行发布2023年业绩快报后,首家发布2023年年报的上市银行,因此格外引人注目。
在年报的发布会上,行长冀光恒带领班子成员一起回应了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包括组织架构改革、零售压力与转型、风险与净利润等,让大家不仅比较全面了解平安银行2023年的经营情况,更对平安银行的未来发展产生了遐想。
认真看了平安银行的年报,认真看了年报发布会的相关报道,总的看法是:平安银行2023年业绩不错,而且有四个不一般。
一、平安银行2023年业绩不错
2023年,平安银行与上一年相比,看似业绩一般,实则业绩很不错。
从资产规模看,截止2023年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5871.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4075.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负债总额51147.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4072.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
从资产总额增速看,5.0%的同比增速慢于自身2022年的8.13%,也慢于2023年股份制银行6.66%的平均增速。
从效益指标看,2023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实现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
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速水平,分别低于2022年的6.21%和25.26%。但净利润同比增长2.1%,快于2023年股份制银行-4.35%的平均增速。
营业收入大幅减少,而净利润还在增加,主要原因是调整资产结构,减少了营业收入高但收益差的部分产品(如“新一贷”),实际上是把业务夯实啦。前几年,平安银行一直是营业收入高,净利润相比偏低,两者很不匹配。对照平安银行2019-2022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两张表,我们就可以发现,2020年,平安银行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18.85%,最低;而2023年,平安银行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为28.21%,就相对匹配啦。
根据2023年业绩快报,招商银行和中信银行的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分别为43.23%和32.55%,都比平安银行的更匹配。
从资产质量指标看,截止2023年末,平安银行不良贷款率1.06%,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277.63%,较上年末下降12.65个百分点。
平安银行1.06%的不良贷款率和277.63%的拨备覆盖率,均大幅优于股份制银行板块1.26%的不良贷款率和219.07%的拨备覆盖率。这两项指标在12家股份制银行中,应该都是仅次于招商银行的第二名的存在。
从零售相关指标看,截至2023年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12543.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其中,财富客户137.7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9%;私行客户9.0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0%。
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0311.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其中,私行客户AUM余额19155.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2%。私行客户9.02万户及户均资产2123.63万元,已进入包括招行和工农中建在内的第一梯队。
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6603.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6%。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5193.67万户。
全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58.4%,较上年末的57.3%有所提升;个人贷款余额19777.1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4%。
通过从规模指标、效益指标、资产质量指标、零售业务指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平安银行的资产质量指标保持得非常好,零售客户及资产指标继续较快增长,规模指标和效益指标增长较慢,营业收入负增长较多,这主要是调整资产结构、坐稳压实的结果,因此说它的2023年业绩很不错。
但需要指出的是,鉴于2022年平安银行的净利润为455.2亿元,仅超光大银行7.1亿元;按照光大银行2023年1~3季度的发展态势,光大银行2023年全年的净利润很可能反超平安银行。
二、平安银行的四个不一般
上一部分只是简单从财务指标和主要业务指标角度,分析了平安银行2023的经营业绩。下面,我们再分析一下它的四个不一般。
第一个不一般是它的经营战略调整。2012年,深圳发展银行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并成为新的平安银行后,借助母公司平安保险的强大实力和雄厚的零售客户资源,仿效招商银行零售业务的先进经验,全面推进智能化零售银行转型,从而成为业内零售业务发展最强劲的黑马,各项零售业务指标已经进入股份制银行的第一梯队。
但是,2023年,尽管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营业收入依然占比过半(58.4%),但因高达591.31亿元的减值损失,让零售业务净利润同比减少143.03亿元,55.25亿元的净利润,占比由上年的43.6%降至11.9%,基本回到10年前的水平。
零售业务突破的目标实现了。但是2023年零售业务净利润的大幅减少,零售业务承压希望对公能顶上去,以及对公业务与同业业务的白热化竞争,让平安银行的经营战略由“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调整为 “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就成为必然。当年招商银行的“一体两翼”也是在其成为“零售之王”后顺势推出的,平安银行的战略调整与其有同工异曲之妙。
第二个不一般是它的它的组织架构调整。2016年,平安银行从当时的对公、中小企业、零售、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综合保障、行政科技等条线垂直管理,调整为本次改革前的大对公、大零售、大内控、大行政四大板块,全面实施事业部经营体制,以条线为主,事业部制对稳定行业、波动性小的行业,采取单独考核、单独激励,沿用了约七年时间。
时也势也。“自成体系是有好处,但在波动性、周期性很强的阶段,事业部制很难自我革命。地域差异很大、同质化竞争加剧,就要给更靠近前线的‘指挥官’更多的决策权、更短的决策链条,这是强化分行的主要思考”,冀光恒说道。
组织架构调整后,原来的大对公、大零售、大内控、大行政四大板块设置被打散,经过撤并整合(如原来公司金融板块的地产、绿色金融等六大行业事业部合并为战略客户部)为目前公司金融、零售金融、资金同业、风险管控、信息科技、共同资源六大板块,信息科技板块独立出来,总行部门由此前的43个精简为32个。其中,私行财富创新部,实际就是原保险金融事业部,显示平安保险的宝贵资源一定要协同营销,做深做透。
组织架构调整的背后,是总行“瘦身”、给分行更大决策权、更短决策链条、布局等级行并进行差异化的资源禀赋配置等。这是平安银行根据市场发展的主动行为,与经营战略调整相配套,显示了该行与时俱进的巨大决心。
第三个不一般是它的不良资产处置力度。2023年,平安银行加大问题资产处置力度,核销贷款685.85亿元,同比增长14.7%;收回不良资产总额325.95亿元,其中收回已核销不良资产本金191.42亿元(含收回已核销不良贷款177.79亿元);不良资产收回额中 91.3%为现金收回,其余为以物抵债等方式收回。
平安银行把实现净利润 464.55 亿元、同比增长 2.1%,归因于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经营实现了降本增效,以及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2023年,该行核销贷款685.85亿元,收回已核销不良贷款177.79亿元,都对该行的净利润产生巨大影响。而且,拨备覆盖率277.63%,较上年末下降12.65个百分点,也是涉及40多亿元的拨备资金调整,与净利润正相关。
第四个不一般是它的大比例分红。2023年平安银行拟高比例分红实为明智之举。多年来,平安银行一直吝于分红,在股市上被看做“铁公鸡”。
年报显示,平安银行2023年度拟每10股派现7.19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139.53亿元,分红率达到30%(分红金额/净利润),大幅超越往年12%的现金分红率水平,可谓是积极响应监管部门“推动上市公司分红”的号召,为其它分红率低的“铁公鸡”们带了好头。按照平安银行行长冀光恒的话就是“由于自身资本充足的问题,平安银行分红的问题,确实是我们对投资者的欠账。”
大比例分红,平安银行带了一个好头,值得一个大大的点赞!相信以往吝于分红的其它业绩优良上市银行,如宁波银行、杭州银行、常熟银行等都会积极跟进的,让股民也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
经营战略调整、组织架构调整、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超常规大比例分红,可谓是平安银行的四个不一般。
三、从平安银行的战略调整看股份制银行的突出重围
2023年,是股份制银行板块艰难的一年。国家层面的“强监管”、“减费让利”、“做好五篇大文章”,市场层面的同业同质化竞争、后疫情影响、“经济转型”,都对其经营模式以及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
对比下面两张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整理的统计表,就会发现:(1)2023年,股份制银行板块的资产规模同比增速在四个板块中是最低的,资产规模占比也比2022年进一步下降。(2)2023年股份制银行板块净利润同比为负增长4.35%,在四个板块中是唯一负增长的,而2021年和2022年还分别以14.45%和8.51%分别在四个板块中排名第一;同时,净利润占比也较2022年下降。
另外,大型商业银行的相关指标也都很不错。截止2023年底,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26%与股份制银行持平,拨备覆盖率248.48%优于股份制银行的219.97%,资产利润率0.79%优于股份制银行的0.71%。
在这种形势下,各家股份制银行都在寻找突破之路。如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正在努力做大做强,浦发银行、民生银行正在全力扭转颓势,而平安银行则是一如既往地发挥“平安系”的狠劲儿和狼性文化,力图在零售业务突破后,狠抓关键点,以期全面发展,再上新台阶,一举进入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
平安银行的年报和业绩发布会让我们看到了它突出重围、做大做强的四种内涵。
一是“零售做强”,体现了一种“做大”后的“做强”。这几年,平安银行零售业务的规模做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偏低,即部分业务的“高营收、高利差、高风险”带来的“最后算账的时候反而是亏损的”。冀光恒强调“要算账”,就是要多做“利差很薄,但是利润很好的抵押类贷款”,而主动管控信用贷款和信用卡垫款等“高利差、高风险”业务,把“增利”排在“增收”前面。
试想,如果平安银行2024年不再有2023年几百亿元的零售减值损失,零售业务净利润会有多少?算不算是“做大”后的“做强”呢?
二是“对公做精”,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做精”。2023年平安银行对公业务净利润为295.58亿元,较2022年的156.59亿元增长了65.77%,增长额为138.99亿元,基本上补上了零售业务净利润下降143.03亿元的窟窿,这也是“零售业务承压希望对公能顶上去”的底气。
在对公业务净利润大增的情况下,要求其“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做大”后“做强”的要求,体现了一种更高层次的“做精”。其核心,是零售、对公两个条线“由大到强”的比翼双飞。
三是组织架构调整,体现了一种壮士断腕的勇气。老话讲“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组织架构的配套调整,一切改革都是虚的。平安银行2016年组织框架的调整,是对当时大形势和自身条件的清醒判断,以期发挥最大综合效益的调整。2023年组织架构的调整,看似基本调回了原来的组织框架,但大的形势不同了,新的组织框架下的板块也都强筋壮骨后有了不一样的底气和追求。
小的修修补补,往往是阵痛小效果也基本不大:而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必须要有一种与时俱进、壮士断腕的勇气,而效果至少也会是中上的,这也符合“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逻辑。
四是大比例分红,体现了一种“新开端”的气势。在A股上市银行中,大行往往因股价低、分红高而受到股民青睐,业绩好但分红低的一些银行往往被称为“铁公鸡”。但内在的原因则是一些银行业务发展过快,自有资本金不足,净利润少分红可以用作投资。
2023年年报显示,平安银行拟分红率将达到30%,大幅超越往年12%的现金分红率水平。我觉得除了响应监管部门要求外,自身有底气、要体现一种“新开端”的气势是关键。因为这代表自从以后,平安银行大概率都会大比例分红。
这就是平安银行努力突出重围的内涵,而这些内涵将推动平安银行:少则两、三年,多则五、六年,会再上新台阶,与招商银行、兴业银行、中信银行并列于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