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顾问委员会年度会议上唯一的车企领导人是谁?

汽车十三行 2024-10-30 10:20:11

2024年10月24日,一架来自德国慕尼黑的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走下飞机,显得对北京愈发熟稔,这是他今年第三次公开到访中国。

此次访华,齐普策代表宝马集团参加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年会,他也是清华邀请的64位顾问中唯一一位中外汽车企业人士。据了解,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包括宝马、苹果、西门子、百事等知名跨国公司,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年会来加强学院与外部各界的联系,如今已成为国外优秀企业家与国内相关行业、产业直接沟通对话的桥梁,成员企业在中国市场的累计投资接近万亿。

每次到访中国,齐普策都会带来宝马集团最新的本土化策略。距宣布向沈阳基地追加200亿元投资仅半年后,此次他又宣布携手清华大学成立“清华-宝马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出行创新联合研究院”,聚焦人工智能、V2X车联网技术、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提升本土化产学研能力。自齐普策担任宝马集团董事长以来多次来到中国,这次齐普策以何种身份来中国?这次齐普策来华的目的是什么?释放了宝马在中国哪些发展信号?宝马和清华大学之间有哪些合作?都是需要关注和解答的问题。

第25次年度会议中唯一一位汽车企业领导人

据报道,10月25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在钓鱼台接受国家相关领导的会见。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是本次会议中唯一一名跨国汽车企业的领导人。

自2000年成立以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汇集了全球商界、学术界、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顶尖人物。在64位在册成员中,不乏国家知名企业家、商学院院长、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苹果CEO库克为现任顾问委员会主席。这些成员不仅为学院的学术研究提供指导,还通过分享全球经济治理的洞见,推动中国与世界在经济政策、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2023年,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首次以清华经管学院顾问委员会委员的身份走进清华经管课堂,面对160多名清华MBA学生,齐普策的初次课堂之旅就围绕转型、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课题展开讨论,也为一年后再到清华经管学院埋下伏笔。

齐普策强调:中国是创新的沃土,正在引领智能出行变革;开放合作是驱动创新与增长的关键。因此,宝马携手清华大学以“未来出行”为战略方向,在电芯安全技术、动力电池回收、人工智能、车路云一体化(V2X)、固态电池以及汽车全生命周期的碳减排等尖端领域深化合作,成立“清华-宝马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出行创新联合研究院”,专注于未来出行重要前沿技术的创新。

强化宝马在华产学研体系深度,从体系细化到人才

齐普策将“清华-宝马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出行创新联合研究院”成立,称之为宝马在中国最新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梳理宝马在华本土化发展进程可以发现,与其他海外企业单纯引进不同,自1994年宝马在华开展业务以来,30年时间里,宝马在中国的业务从过去的车型、合资公司、零部件、设计中心、研发中心,扩展至新能源、智能化、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甚至全球新世代车型的开发。宝马在中国迈出的每一步,都不仅着眼于眼前利益,更追求长远目标。

过去,宝马一直强调“在中国为中国”,现在变成“家在中国”,从战略层面的变化可以看出,宝马对中国市场的期许。在齐普策看来,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拥有全球极具创新能力的人才和企业。他多次强调,中国在智能化与新能源等领域的企业极具活力和创新思维。当前,宝马不仅在中国建立了全球最大生产体系和德国之外最大的研发体系,还全方位构建了智能电动车供应链。有效利用中国的技术和人才,提升在中国的智能化与先进技术的研发效率和适配性,是宝马加快在华发展的先决条件。

宝马与清华的合作已有12年之久,“清华-宝马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出行创新联合研究院”是在双方长期合作基础上的深化,专注于未来出行重要前沿技术的创新,包括但不限于人工智能、V2X车路云一体化、固态电池、动力电池闭环回收等领域。

针对固态电池领域的合作,宝马与清华大学此番将加速推动固态电池的大规模生产。早在2010年,清华大学就已逐步开启固态电池的研究。如今,清华大学在固态电池的材料创新和电池性能方面已取得多项突破。清华研究团队通过高电压双层电解质设计,提高了电池在4.5V以上的稳定性和保持能力;通过创新的薄膜电解质技术,使固态电池在20000次循环后依然保持71%以上的容量;此外,通过“离子中继”机制,提高了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和耐用性、安全性。这些成果与宝马的固态电池应用战略一拍即合。

根据早期规划,宝马将于2025年发布搭载固态电池的新世代车型。宝马与中国动力电池企业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11年,宁德时代所生产的第一款动力电池就搭载了宝马的新能源车上,后续宝马再度对宁德时代追加10亿欧元投资,宝马作为宁德时代的第一个客户,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宝马为宁德时代提供了服务全球车企的经验。此外,宝马还与亿纬锂能签订了约70 GWh的电池订单,与蜂巢能源达成90GWh约96亿元人民币的合作。这些投资不仅加速了宝马在中国的本地供应链布局,也强化了其在全球电动出行转型中的战略地位,为中国市场带来了更具效率与可持续性的出行选择。

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早在2年前宝马与清华大学及本土合作伙伴共同研发了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打造了国产电动车动力电池原材料闭环回收模式,成为最早打造动力电池闭环回收的汽车制造商之一,据统计2023年共回收1041吨电池再生原材料。而清华大学在电池回收领域的创新突破能力已经实现了在五分钟内回收99.7%的锂,此外,清华大学开发了一套基于快速脉冲测试和机器学习的电池寿命评估系统,能够快速准确地评估退役电池的剩余容量,这一方法比传统测试节省了80%以上的时间,准确率达到95%,以此来支持宝马集团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循环经济的实现。

上世纪60年代的“新世代”车型奠定了现在宝马集团成功的基础,而即将到来的“新世代车型”也将再次突破。不仅是固态电池,宝马集团在氢燃料技术方面也与清华大学实现共鸣。去年,宝马推出了iX5 Hydrogen具备500公里的续航能力并且3-4分钟即可完成加氢,根据规划,宝马将在2028年正式推出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型。清华大学在氢燃料电池领域已经掌握了氢燃料电池的广泛应用,并建立了中国首个车用氢生产和加氢站。值得一提的是,清华大学的绿氢生产技术与宝马可持续发展战略不谋而合,使用再生能源来生产无碳排放的氢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链零排放。

除技术体系之外,齐普策在互动交流会上启动了“中欧未来科技青年领导力访学项目”,专注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青年商业领袖,以此来看,宝马在中国本土化的拓展正在从体系向更细微的人才深化。正是基于进入中国秉承的扎根本土,宝马在研发等要素投入上走到了其他跨国车企的前列。目前,宝马在中国建有四座研发中心,形成了质量测试、车辆认证、本土化策略、未来出行、数字化应用、电动出行、本土化生产等一系列研发布局,在中国拥有3200名设计师和工程师,这些团队正深度参与“新世代”车型开发的诸多关键性工作。

接受宝马、学习宝马、成为宝马

通过梳理宝马与其他跨国企业的发展不难发现,他们都展现了一个共同的法则——将开放与专注融合,用分工的形式持续推动产业创新。从历史来看,丰田的的开放与专注不仅是将精益化生产内部优化,更是与外部供应商、大学、研究机构等共同创新,通过严谨的流程控制保持了自身的高效运作,在开放中与合作伙伴协同作战;而苹果则是通过内部研发和全球供应链合作相结合的方式带来了各司其职又彼此成就的格局。宝马则是将走出去的市场视作自己要培育的市场,围绕一个地区的现实发展情况去做好现地化发展投资,将当地市场作为培育的市场,与当地的消费者、政策、产业、技术站到一起,这是宝马带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做的范本。

以本次合作为例,宝马与清华大学在新能源、智能技术领域都在各自的擅长中精进,通过开放的合作实现更高层次的自我优化,让技术走出实验室,迈向市场。这种产学研一体化和专业化分工的逻辑,正是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现代回响。亚当·斯密在分工的论述中强调,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根基来自分工。如今宝马集团在中国的产学研本土化给中国制造带来新的思考:一是接受宝马,正是因为有了宝马最早的参与与融合,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盘才得以扩大。二是接受宝马在中国参与新一轮汽车竞争,只有充分竞争,才能实现共同成长。这种反差恰恰说明中国新能源产业还处在刚刚成年的状态,更应该要把目光放长远一些,接受宝马、学习宝马、才有可能成为宝马。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