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2月9日,南京保卫战中国军的南京外围阵地均已失守,日军华中司令官松井石根给南京守军司令唐生智送来了一份劝降书,面对日军威胁的口径和语气,唐生智予以断然拒绝:近战失利,则守城!
南京城失陷的场景
随后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南京保卫战仅仅持续了八天左右的时间,还是出乎我们的意料的,大量军队滞留城内没有及时撤出,军队和平民都惨遭屠戮。但是站在我们后世人的角度评价,南京保卫战的结局有没有可能改变呢?
首先日军的强力进攻是不可改变的,日军一直存在“下克上”的传统,尽管日本政府不将南京做为进攻目标,并将作战区域限定在苏州、嘉兴以东,但数十万日军面对占领南京如此大的功劳不可能无动于衷,于是在没有日本政府后勤补给的情况下,他们宣称“粮草不足,就地解决;弹药不足,就打白刃战!”向南京发起了猛烈的进攻。
国民政府的精锐德械师,战后他们十不存一
再来看中国军队方面,此时的国军已是伤亡惨重。淞沪会战中尚有地方保安团可以补充军队,现在各部队只有自行抓壮丁补充了。更为重要的是南京国民政府已经没有拿的出手的精锐部队了,以前的德械师团已经伤亡殆尽了,只能靠从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11个残破不全的师进行战斗。
所以说在讨论南京守不守时,李宗仁建议将部队撤出南京,并宣布南京为不设防的城市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国之一都怎能不守,这是蒋介石政治方面的考虑。
南京会战部署图
最后一点是南京撤退时的大混乱,为什么打不过,还逃不了。这跟当时的总司令唐生智是否制定过完整的撤退计划有关,唐生智制定过,但是临时制定的,不太详细,当南京城破时,所有人一窝蜂地涌向岸边,没有足够地船,谁也过不去,无数的士兵被日军机枪扫射而死,面对同袍的伤亡,有人悲愤地写下:何处是青山,定多杜鹃血。
当时的情况下,不论怎么做,南京城是要失守的,大屠杀是要发生的。我们能改变的也许是制定更为完善的撤退计划,让军队伤亡不那么大,尽量多的疏散民众,让屠杀控制在小规模范围内。
历史不能忘却,对于大屠杀我们“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对于未来我们“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