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蒺藜治肝郁阳痿

鸿朗说健康 2024-08-02 12:48:43

有些古代的冷兵器和中药颇有渊源,有一种暗器在战国时期已被使用,战时将其撒布在地,可以迟滞敌军行动,可布设在道路、防御地带、城池四周。它就是铁蒺藜,中国古代一种军用的铁质尖刺的撒布障碍物。有4根伸出的铁刺,刺尖如草本蒺藜。

铁蒺藜无论如何投掷总有一方尖刺朝上,简单而有效。如同本草蒺藜一样治病简而有效。

蒺,疾也;藜,利也;茨,刺也。其刺伤人,甚疾而利也。这就是刺蒺藜之名的由来。白蒺藜又名刺蒺藜。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始名蒺藜子;到《名医别录》中始见以“即藜”和“茨”之名收载;直到唐朝初年《药性论》中才开始将蒺藜子称为白蒺藜子,因其呈黄白色而得名。

蒺藜也叫白蒺藜、屈人、旁通、止行、休羽、升推,属于蒺藜科蒺藜属一年生匍匐草本植物。蒺藜的茎是平卧的,附有长毛,叶两面都有柔毛,5-8月份开黄色小花,6-9月份结果,果实比较扎手,由有5个硬分果瓣组成,在果实中部的边缘有2枚锐刺,下部也经常有2枚小锐刺。

蒺藜的果实是一味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平肝解郁,活血祛风,明目,止痒的功效。炒蒺藜是在把果实炒至微黄色,碾去刺备用即可,有平肝潜阳、疏风清热的作用。炒制去刺,克其酷性,增强其温通行散之力。另一种是盐蒺藜,为取干净的蒺藜除去刺,盐水搅拌均匀,闷透,然后捞出用小火炒至微黄色,取出来晾干备用,有明目、活血的功效,主用于月经不调、月经出血、乳房肿痛等。古人又采用酒拌蒸,借酒通血脉,行血去风。

大家都知道玫瑰茎上带刺,而蒺藜也带刺,但刺却在果上。那么玫瑰花与蒺藜居在药效上是否有些相似之处呢?首先二者都具有活血的作用;其次玫瑰行气解郁,蒺藜平肝解郁,都可以解郁。

蒺藜归肝经,平肝、疏肝、熄风是其特长。名老中医承忠委先生善用此药,称白蒺藜一身带刺,四通八达。尤其在肝肾皆亏时,每委以重任多能获益。

蒺藜消肿止痛强,古人治疗胸痹之膈中胀闷不通或作痛,用蒺藜一斤,带刺炒,磨为细末,白汤调服。《本草汇言》记有:刺蒺藜,去风下气,行水化癥之药。其性宣通快便,能运能消,行肝脾滞气,多服久服,有去滞之功。

本品含有多种生物碱和甙类,有降血压、降血脂等作用,其中所含的过氧化物分解酶,具有明显的抗衰老作用,可以打粉作面膜外敷,可祛脸上瘢痕。另蒺藜有性强壮作用,主要是可以提取的一种皂苷——原薯蓣皂苷,能增强性欲,提高性能力。

大家在审方时,若药方上写潼白蒺藜,一定要留意这是白蒺藜加潼蒺藜。蒺藜入药有两种:一为刺蒺藜为蒺藜的果实;另一种为沙苑蒺藜,又名沙苑子、沙蒺藜、潼蒺藜,为豆科多年生高大草本植物扁茎黄芪或华黄芪的种子。

白蒺藜,性微温,味苦辛,入肝经。功能平肝疏肝,祛风明目。至于用以治阳痿,始见《慎斋遗书•阳痿门》。其曰:“阳痿,少年贫贱人犯之,多属于郁。宜逍遥散以通之;再用白蒺藜炒,去刺成末,水法,丸服。以其通阳也。”并附有验案。一人,年二十七八,奇贫,鳏居,郁郁不乐,遂成痿证,终年不举。温补之药不绝而病日甚,火升于头不可俯。清之、降之皆不效,服建中汤稍安。一日读本草,见蒺藜,一名旱草,得火气而生,能通人身真阳,解心经之火郁。因用斤余,炒香去刺为末,五日效,月余诸证皆愈。

按:阳痿的原因颇多,非仅肾阳虚、命门火衰一端,故治疗阳痿,必须审因辨证,切不可一见阳痿,即投温补兴阳之品。

白蒺藜所治之阳痿,乃系肝郁而致者,以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肝气郁,则气滞血瘀,血不养筋而致痿。白蒺藜既能疏肝,又能泄降,以之治阳痿,实为肝郁致痿的治本之品。

《慎斋遗书》以蒺藜治阳痿,只云炒香为末,但未说明用量、服法。现从其治验案云用斤余,……月余诸证皆愈语推之,当为每服9g,1日2次。若痿证由情绪抑郁而致,则除服药外,尚宜给予思想开导,使情绪怡悦,当可加强疗效。 又按:《植物名实图考》云:“蒺藜,近时《临症指南》一书,用于开郁,凡胁上、乳间横间滞气,痛胀难忍者,炒香,入气药,服之极效。盖其气香,可以通郁而能横行排荡,非他药直达不留者可比。”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