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惧怕考试?那是他不会“提取练习”

童行书院育儿 2024-10-26 05:10:44

写在前面:

大家好,我是Mengdi,我自己的大部分学生生涯是在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度过,之后去欧洲上了研究生,现在自己的女儿在加拿大一所公立小学念书。

不论是填鸭式的应试环境还是看似轻松的素质教育,学习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学生具备各种能力:规划和取舍的能力,独立完成有相当难度的课业的能力,会在考试中展示出你的学习成果,处理干扰学习的情绪,比如克服焦虑和重塑信心等等。

但很可惜的是,我们大人并没有教会孩子这些技能,天然地觉得孩子应该具备这些能力,从而让孩子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甚至还责备他们不够努力。

在《Outsmart Your Brain》一书中,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心理学教授Daniel Willingham为我们解释了什么学习这么难,什么才是真正有效的学习,如何避免徒劳的努力,如何听讲,应试,和克服学习障碍。

这是本系列第二篇文章,欢迎收藏!

在之前的文章《听不懂课,学习低效……课堂上,如何才能有效听讲和做笔记?》中,我们强调了听讲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性。

学生需要听够听出来一堂课整个知识组成结构,主旨是什么?有哪些分论点?又分别由什么论据支撑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和联系是什么?

孩子需要自己记录下自己的想法,整理笔记,画出自己理解的思维图。如果孩子有能力做到这些,其实孩子已经为后面的考试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固的基础,因为孩子已经在平日里把理解知识点和打造自身的知识体系这些核心的内容已经完成的很好了。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应试的关键不在于后面冲刺的几天,而在于每节课孩子记录的笔记,在于课后完善补充笔记,在于回忆白天课上老师讲的重点。

最后一段时间的应试阶段,更多的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查缺补漏。

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

在说考试这件事之前,我们先来理解一个概念: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

提取练习是通过有目的性地回想知识,促使我们将知识从脑海里“提取”出来,并且检验我们所学的知识。

传统意义上,我们更习惯于通过讲解和灌输的方式让知识灌到学生的脑子里(getting information in)。但是提取练习方式刚好相反,它让学生尽可能地把知识提取出来(getting information out)。

实验证明,灌输的方式有利于学生们的短期记忆。

但就像我们上一篇文章讲到的听课原则一样,如果你只是毫无意识和准备地坐在那里听/ 被灌输,那么大概率这些知识就像水管子里的水一样,一边进一边出。

真正能够留存在你脑海里的,一定是你经过思考,加工或者推理过的信息。而提取练习的核心就是,逼迫你的脑子动起来。

比如,我可能大概记得火烧圆明园的列强,但是,我不能确定是英法联军还是八国联军。我们自认为学过的一些知识,好像学会了,但自己又说不清楚。

当我们试着去回想寻找整个过程时,是需要经过一番挣扎的过程。然而,正是这个“挣扎”的过程,才是真正学习的过程,才是促使找到自己短板的过程。

提取练习与考试

当我看明白了提取练习的原理后,我当时立马想到:这不就是我们的说的考试吗?!

或者,更确切地说,提取练习更像是一种测验——即通过问学生问题,促使学生主动调取脑海里的知识,让学生脑子转起来,从而知道学生是否真正学懂了这些知识,还有哪里有遗漏。

这才是测验的精髓和作用。

非常可惜的是,现在升学的大环境逼迫老师和家长非常看中测验的分数和排名,因为考试的分数决定了孩子今后走哪个梯队,上本科还是大专,甚至决定了日后孩子在社会上的阶层,想到这里,考试对于孩子和家庭的压力大到简直要喘不过来气。

现今,考试更多地被当作一个筛选工具,而不是一种辅助学习或者查缺补漏的方法。所以,这里大人首要做的一点,就是让测验回归它的原本目的。

我知道这样很难,作为家长我很清楚很难不去看那些排名和打分,很难不去对比。但至少随堂测验或者小考的时候,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不要害怕犯错,把这些当作是提取练习的绝佳机会,它会让你学得更加有效。

在加拿大,据我观察女儿一年级的课程和作业中,提取练习已经被应用得十分广泛了。

比如,最让我吃惊的是,一年级小朋友们已经开始每周五小测验了——每周五,老师会听写本周学的新单词外加一个长句子。这与我之前对这边佛系教育的印象完全相悖。

另外一个老师常用的练习就是“show and tell”,说白了,就是一个小型的演讲和展示(Presentation)。

一般大家都认为,鼓励孩子上台演讲有益于锻炼胆量啊,提升公开场合讲话的能力啊。但是,在我看来,这些反而是次要的。演讲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孩子需要自己输出一遍大脑里加工过的知识,并且需要有逻辑和条理地讲述。

比如老师今天跟大家读了一个关于毛毛虫变蝴蝶的绘本,然后孩子需要自己动手画在纸上或者制作一个小手工,这其实就是第一步的提取练习——

孩子需要自己提取出这个故事的内容然后画出来。之后,孩子们会拿着自己的小制作讲给别人听(show and tell),这就是更进一步的内容提取了,需要孩子们提取细节和更具体的场景。

当孩子们可以流畅地做完这个小演讲时,其实他们就已经完成了一场口头测验: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

此外,老师还会鼓励学生们经常在课堂中使用提取练习的教学方式,比如尽量用开放式问题,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都学了什么知识”,而不是上来就带着大家一起巩固复习。

所以,测验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非常普及和常见。但是,这里面最大的不同是,在国外提取练习最大的忌讳就是论分数。也就是说,提取练习只是一种学习策略,而不是一种评判,千万不要因为测验而使得孩子产生畏惧的心理。

理想的状态,是让孩子把每一次的测验当作提取内容的练习,不打分不论分,结束后注重给孩子反馈。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看哪些地方没有理解透,哪些地方忘记复习了。

这次没有成功提取出来,下次再提取一次就行了,没有那么多上纲上线。

如果我们经常使用这种方法,等到在真正决定分班,升级和录取大考的时候,孩子的焦虑感其实是会减少的。因为孩子已经非常熟悉提取内容的练习,并且在平日大量的提取练习后,孩子早已真正掌握和吃透了这些知识,大考起来自然会信心满满。

如何在考试中胜出

在明白了考试和提取练习的密切关系后,那么面对“如何在考试中胜出”这个问题,就演变成为“如何更好地在提取练习中成功提取出信息”。

首先,你要熟悉提取方式。像前面提到的,有的时候老师口头提问,有时候老师会听写。那么在你要参加考试之前,首先要找到历年试题,大致看一下有哪些是开放式问题,哪些是选择题,有哪些题是考察基本事实,哪些题考察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哪些题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做包装等等。

之后,就是回到前面提到的课堂笔记上来了(听不懂课,学习低效……课堂上,如何才能有效听讲和做笔记?)。

一定反复研究自己的笔记和思维图,一般来说底层是有关基本知识和细节(比如年份/定义);高层问题更多涉及为什么或者怎么样。还有跨层次的问题,不同层次知识点是何种逻辑关系。

这里可以,老师与学生之间,或者学生自己之间看着笔记互相提问;让不同人来考考自己,问题可以是正向的,反向的,跨层次的等等。或者家长可以让孩子来教教自己,虚心向孩子请教知识点,都是不错的方法。

什么时候算是真正准备好考试了?就是你能够非常清楚地讲给别人听,非常自如地回答别人抛来的问题时,你就是真正准备好了。

我们都有当学生的经验,自己听懂了和自己能够讲清楚是两码事。后者需要大量细节和背景知识才能讲清楚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原理和来龙去脉。所以这也就成为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

在我们这个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中,主要讲一下关于学习习惯和态度的问题。

怎么样让孩子学习专注?孩子遇到困难自暴自弃怎么办?

欢迎继续关注!

当然了,如果你自己还是对如何进行“提取练习”有些不得其法,如果你想让孩子用最高效的方式,爱上学习,学会思考、复盘,那么,通识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工具!

什么是通识教育,为什么通识教育可以全方面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欢迎了解!

文章检索:

- Daniel Willingham, Outsmart your Brain: Why Learning is hard and how you can make it easy, Gallery Books, 2023

- https://www.retrievalpractice.org

作者 | Mengdi

坐标多伦多,任职于国际组织机构。社科文学类书籍爱好者,多年读书博主。

微信改版啦!

互动话题

读完了本文,你对“应试学习”有什么看法和见解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走遍全球30个国家,为什么他最推崇这种学习方式?成长中被误解很深的这个问题,你家的养育“中招”了吗?高敏感孩子怎么面对挫折?看不清这几点,都是空谈!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zhangqing@tongxingschool.com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