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书法,历来为人称道的是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家。欧、虞年龄最长,其二人书法基本定型。
唐太宗贞观年间,书坛出现了新动向,李世民酷爱王羲之,提拔褚遂良,以行书入碑(代表是李世民的《温泉铭》),为唐代书风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楷书的代表是褚遂良(596——658)。褚遂良,字登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太宗朝以善书被推荐接替虞世南任太宗侍书,后为顾命大臣,高宗朝官尚书右仆射等,封河南郡公,后世称“褚河南”,因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被贬爱州(今越南清化)以卒。
他筑基欧、虞、兼收齐、周以来碑刻和写经书的优点,而以王羲之的风神加以润色,创造了新风格,世称“褚体”,代表作《雁滩圣教序》。后来的薛稷(649——713,字嗣通)取其瘦劲,颜真卿化用其沉稳端重,都以褚为源头,所以清代的刘熙载认为褚是唐代的“广大教化主”。
褚遂良创造性地继承二王衣钵,是同时代人中对二王精神最心领神会的书家之一。虞世南谢世以后,素喜书法的唐太宗经常喟叹左右“无与论书者”,魏徵推荐褚遂良,称其“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太宗大喜,即日召入侍书,二人相谈甚洽。太宗出示珍藏王羲之真迹数千件,让褚遂良鉴定,无一舛误,可见他对王羲之研究之深。
褚遂良临写的《兰亭序》是现存《兰亭八柱》中最早且最富新意的。
在中国台湾省台北市的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卷文末落款为“臣褚遂良书”的《倪宽赞》,此卷楷书五十行,行七字,纵二十四点六厘米,横一百七十厘米。此书作历来名声显赫,有人认定是褚遂良书,也有人言并非褚遂良书,而是伪托。然此卷珍迹在书法艺术上,仍独具艺术风采,因而受到众多读者青睐。
有书家评说,此作极注重笔墨的感觉和效果,其似润还枯,似涩尤劲。在书势上内密外疏,略带隶意,飘飖之姿见于笔下。其章法清雅,气韵相续。
二零一七年,待问楼主的第一届特色文化班(悦读班)毕业,在依依惜别之际,班长李兴国君赠我以此法帖,余十分珍爱,熟读多遍,并以红色中性笔简单断句,偶尔对个别难字作简单注释,对于个别衍脱字口,略作修补。今分享给有缘人,也算功德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