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味蕾去旅行,在“必吃”餐厅里认识一座城

科技蟹 2024-07-03 19:26:46

时代不同了,旅游也变了。十多年前的旅游,是文艺青年的诗与远方,生活在别处的荷尔蒙之旅,宁浩拍了部电影叫《心花怒放》,那些年不管是大理、丽江、拉萨、成都,还是张家界,商家最喜欢用的宣传口号是——“艳遇”。

现在的旅游,是美食、打卡、多巴胺。长沙火了,大家认识到了长沙的各色湘菜馆和米粉、小吃,淄博火了,因为淄博烧烤,天水火了,也因为天水麻辣烫。为美食奔赴一座城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也成了常态。

高铁拉近了城市间距离,也改变了旅游的内涵。从湖南首府长沙到“名誉首府”深圳,最快不到3个小时,早上在长沙嗦一碗粉,中午就能在深圳吃上鹏城代表美食——海南椰子鸡或隆江猪脚饭。长沙这几年成为网红城市,有伟人故里、橘子洲头、岳麓书院这些写入教材典籍的IP影响,有湖南卫视对几代人的生活消遣的塑造,还有贯通南北的高铁网络带来的便捷,以及火遍大江南北的湘菜吸引。长沙作为旅游目的地,景点景区有限,胜在餐饮——“八大菜系”的概念虽然年轻,却深入人心,八大菜系里全国最多的餐厅,一是湘菜,一是川菜,都是热炒,物美价廉的一碗碗人间烟火。

什么地方适合拍照打卡,哪些当地特色馆子好吃,是旅行的两大命题。旅游是“吃喝玩乐”,“吃喝”在“玩乐”前面,很多人旅行也都是先在点评上搜笔记,看评价,做攻略,找“必吃榜”餐厅——大众点评2024年的“必吃榜”,新增的58座城市,有超过一半的都是“味蕾游”的热门城市。提起北京,会想到故宫长城天安门,也会想到北京烤鸭,提到广州嘛,自然有小蛮腰,当然,更多的还是一盅两件的老广早茶以及各种粤式美食。

旅游看人文历史,看地理山川,或者叫风土人情。横跨人文地理十字路口的旅游内容非美食莫属。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域文化特性,看服装,看方言,看饮食。服装嘛,我们已经现代化了,全国人民都跟上了潮流与时尚,衣装也是大同小异的现代化。在现代化媒介影响和塑造下,方言和饮食,虽然也有“趋同”,但还是有特色。古代行政划分讲山势水形,讲犬牙交错,但方言相近的地方,饮食习惯也大差不差。什么江西小炒,浙西餐饮,湘菜、川菜,还有云贵,说西南官话的地方,饮食相近,略有不同。

旅游从“上车睡觉,下车拍照”逐步转向“味蕾游”,大家带着手机留影拍vlog旅行,也带着舌尖旅行,主要原因是媒介的进步——互联网的发达,短视频的丰饶,让我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美景可以看,故事可以听,但美食还是更注重实践,“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吃一吃”。

“味蕾游”或者说“以美食为目的地”的出游,也是旅游“深度体验”和“情感链接”的趋向——通过一道菜认识一座城。

大众点评必吃榜,深圳有79家餐厅,其中火锅店里有三家“海南椰子鸡”为主打的火锅店,椰子是海南的,喜欢吃鸡是老广传统,海南椰子鸡成了鹏城代表美食,体现了它的包容和创新。其他餐厅则以粤菜为主,这粤菜中具体来说又是潮汕居多,然后才是客家菜、顺德菜,粤菜之外,靠前的还有川菜、湘菜了,这份餐厅分布背后也是深圳人口和经济结构的折射。

判断一个城市的经济好不好,城市是否包容度,也是看餐饮。上海、北京这种国际化大都市,上点评必吃榜的餐饮店无论南北,也不论中西,差异是,上海的国际化更多一点。武汉、长沙这样中部崛起的城市,体现在点评必吃榜上,是本地餐饮是大头,但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日本菜、东南亚菜之类餐厅。当然了,也有例外,比如说杭州。杭州在网络上被戏称为“美食荒漠”,大众点评必吃榜杭州却上榜了61家餐厅,挤进前十。杭州的必吃榜中本帮江浙菜有足足13家,充分体现了本地独特的美食文化,剩下的可谓包容万象,有火锅、西餐、面馆、川菜、小吃快餐,这也充分说明,“美食荒漠”名不副实——杭州是有美食的,只是杭州美食不是杭州的。杭州是个有包容性的区域性大都市。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众点评的必吃榜,也是城市经济的晴雨表。经济蓬勃发展中的城市,美食发展也就越快。有趣的是,这两年依靠美食声名鹊起的城市,越来越多来自三四线,比如淄博,比如天水。大城市的美食,讲究兼容并蓄的“礼”、“和”、“贵”,地方美食主打一个“特色”,市井长巷,地道美味。北京最好吃的是改良后的鲁菜、粤菜、浙菜、官府菜,上海好吃的有改良后的西餐、法餐、日餐,但淄博烧烤一定是淄博特色,天水麻辣烫也必须是天水特色。今年点评“必吃榜”新增了58座美食城市,入围的餐饮店,都从不同角度体现着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化气质。我们常说,“字如其人”,西方也说,“食如其人”——You are what you eat。

比如,广东清远是今年新发榜城市,上榜了10家店,有7家都是主打吃鸡,这其中一家名叫“翔仔农家菜·新鲜无花果浸鸡店”,光是这名字就足以让人垂涎三尺有余。老广常说,无鸡不成宴,若大广东就有清远鸡、湛江鸡闻名,如果算上此前也在广东序列的海南岛,那还有文昌鸡。老广平时吃得很随意,碟头饭、肠粉、云吞面或是牛杂什么的,到了周末,有条件的不是一盅两件悠哉悠哉叹早茶,就是驱车跋山涉水到乡村结合处或是“山卡拉农庄”。如果去广东旅行,朋友请你饮早茶,是得体的基本操作,但如果请你去农庄吃,请一定记住也务必珍视你们的友谊,这是老广待客最诚挚也是最高的礼仪。老广吃饭,讲究时令和新鲜,要鸡有鸡味,菜有菜味,即便是在菜市场,蔬菜加上“本地”二字立刻身价翻倍。农庄有现杀的鱼,现劏的鸡,符合美食的“第一性原理”。大众点评“必吃榜”里很多广东美食,不是山庄,就是农庄。

食物是有阶层的,虽然对美食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家都是一致的,但对美食的标准却是人与人有异,众说纷纭,众口难调。资讯丰饶,信息烟尘的今天,美食差不多还是最拥挤的内容赛道,短视频领域,素人探店,大V探店一度风靡,现在流行“特厨探店”,也一直流行“蔡澜死前必食清单”这样冠以名人主题的美食推荐。有时候我也会想,论“必吃榜”,我是应该信“蔡澜们”,还是大众点评?

答案是,我是信点评的。

蔡澜搞“死前必食清单”,标题党惊悚,不符合他的才子盛名,并且,蔡澜的清单说的太笼统,太抽象,不涉及店铺,只有品类,不够具体,没有指导性。最重要的是,无论蔡澜如何名士风流,说到底美食是“适口者珍”,带着个人体验,审美趣味和滤镜与偏见。比如,可能因为吃不了辣的缘故,蔡澜就看不起川渝火锅,在一档节目里就信誓旦旦的说,他讨厌火锅,蔡澜认为,“火锅,它缺乏文化内涵,真希望能彻底湮灭于世”。我是火锅爱好者,喜欢北京涮羊肉,潮汕牛肉火锅,喜欢脆皖鱼打边炉,四川重庆的麻辣火锅,也喜欢老家过年时的猪脚火锅,所以,我对蔡澜对火锅的不以为然表示不以为然——庆幸的是,火锅类在大众点评的必吃榜中,也是独立的,并且是一个很重要的美食品类。吾道不孤。

大众点评的必吃榜,有八年历史,坚持下来很不容易。一位负责人说,必吃榜有三个坚持,一个是坚持“万里挑一”,一个是坚持基于当年用户真实评价评选,一个是坚持无人提名,是真正“由8亿用户吃出来”的榜单。换句话说,这个榜单是活动,流动的,不断更新迭代的,也是更具体的。大众点评的这份必吃榜是最大公约数。用户用自己的消费,真金白银,点评投票,是真实的“美食共识”。

提一句题外话,这两年信息流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对电商、本地生活等平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冲击。如今复盘来看,由历史沉淀的“美食共识”恰恰成为本地生活平台最强有力的运营壁垒和竞争防火墙——在众说纷纭,信息碎片化,人人都是美食家,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共识、结构化的信息体系,才是真正稀缺的,也是大众所需要的。

烟尘信息,一锤定音——大众点评的必吃榜,对大众,对商家,对平台,都好,都有利。是正向循环。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作为一个中年小胖子,半枚吃货,我对大众点评必吃榜还是有点意见:我希望,必吃榜能够尽快覆盖更多的城市,尤其是地级市和县城。美食,一看食材处理和烹饪技术,一看食材原本的鲜度和地道。技术最好的在大城市、大都市,这里有顶级特级厨师,也有漂洋过海来的境外珍馐,要论食材的鲜度和地道,最好一定是原产地的田间地头,但乡村乡厨大都没有好的料理技术。保持技术和食材最好平衡的,在地级市或是县城,这里食材新鲜,厨师技术也可以。地级市或县城,一定是说方言的,地方特色的美食自然也就不在话下。我希望看到大众点评必吃榜县域篇的出版。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五味诗情,恰似百年尘世风雨。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