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全世界唯一把治病救人当生意来做的只有中国,你同意吗?

特友谈文化 2024-06-04 02:00:17

发文:幾鵋

编辑:望梅止渴

——【序言】——

“全球无一幸免,医疗都是生意——这话说到点上了。但若单说中国,就未免视野太窄。

从美国的保险赚钱机制到英国的药价议题,哪里不是金钱逐影?可咱们还得看这背后:治病救人,当真只剩下了生意这一味吗?

——【医疗商业化】——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了一个颇具争议的观点:“全世界唯一把治病救人当生意来做的只有中国。”

这句话引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不禁对这种说法感到好奇和困惑,我决定今来天聊一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商业化医疗”这一概念。

商业化医疗通常指的是医疗服务的提供与财务利益挂钩,以利润为导向,有时可能会牺牲患者的利益。

不可否认,中国的医疗体系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商业化问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后,很多公立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采取了一些以盈利为目的的措施。

例如,我有一次陪朋友去医院看病,明明可以用普通药物治疗的疾病,医生却推荐了价格昂贵的进口药。据我了解,这部分是因为医院和医生可以从中获得更高的回扣。

然而,将这种现象视为“全世界唯一”显然是不公平也不科学的。事实上,医疗服务的商业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医疗体系的商业化现象日益明显,其中美国、英国和印度的医疗体系代表了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商业化程度。

这些国家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比较视角,以理解医疗服务商品化的不同影响。

1、美国

美国的医疗体系是典型的市场驱动型,医疗服务大多由私人机构提供,政府角色相对较小,美国没有实行全民健康保障制度,大多数人通过雇主提供的保险或私人购买保险来获得医疗服务。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的数据,2019年美国的医疗支出占GDP的比重高达17.7%,远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的医疗体系高度依赖技术和药品创新,这推动了医疗服务的高质量,但也导致了高昂的医疗费用。这种盈利模式的直接后果是医疗服务价格昂贵,不少美国民众因医疗费用而陷入经济困境

2、英国

英国的医疗体系则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通过国家健康服务体系(NHS)提供大部分医疗服务,实行从税收中筹资的方式。

根据英国政府的报告,2020年英国的公共医疗支出约占GDP的7.6%,远低于美国。

英国公民可以免费接受大部分医疗服务,这种模式有效地控制了个人医疗支出,减轻了公众的经济负担。然而,由于资金有限,NHS也面临着服务延迟和资源不足的问题。

3、印度

印度的医疗体系则处于这两者之间,既有国家主导的公共医疗机构,也有快速发展的私人医疗行业。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9年印度的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约为3.5%。

尽管印度正在扩大公共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但私人医疗服务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过,医疗资源的不均等分配和可负担性问题依然突出。

4、中国

中国的医疗体系与美国有显著不同,更类似于英国模式的混合体。中国通过大量投资公共医疗设施和推行医保政策,努力提高全民医疗服务的普及率和可负担性。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超过95%。

这种模式使得基本医疗服务对大众较为可达,但与此同时,医疗资源在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不均衡分配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国际比较来看,医疗体系的商业化程度不同,带来了不同的社会经济后果。美国模式在推动医疗技术和药品创新方面效果显著,但其高昂的成本也使得医疗服务的普及和公平性成为问题。

相对而言,英国和中国的模式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的普及和公平性方面表现更佳,但可能在资源配置和服务效率上面临挑战。这些差异反映了各国在经济发展、政策选择和社会价值取向上的不同,也提示了未来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中国医疗】——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体系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从几乎全公有的体系转变为公私合营的复杂结构。

这一过程中,公立医院尤其面临了巨大的经济压力,这不仅改变了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式,也对普通百姓的就医体验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施经济体制改革,医疗体系也不例外。

公立医院开始从全额财政拨款制转向以药补医制度,即允许医院通过药品加成来补充运营成本。

据统计,1985年至1995年间,医院通过药品加成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从35%增加到了50%以上。

这一变化初衷是为了减轻政府财政压力,提高医院自给自足的能力,但也导致了以药养医的现象日益严重。

药品回扣成为普遍现象,不仅在城市医院中存在,也在乡村地区广泛出现。

医生和药品供应商之间形成了一种非官方的利益链条,医生因推荐某些药品而获得回扣。

这种做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医病成本,也损害了医生的职业操守,影响了医疗服务的公正性。

高额医疗费用也是一个突出问题。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1990年到2000年,城镇居民医疗费用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3.8%,远高于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

这一现象在2000年代继续加剧,尤其是在重大疾病治疗方面,很多家庭因病致贫。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普通百姓的看病体验。一方面,医疗费用的持续上涨使得很多家庭难以承担医疗开支。另一方面,医生过度开药的行为也使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下降。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国家从2009年开始实施新一轮的医疗体系改革,包括取消药品加成、推广基本医疗保险覆盖全民等措施。

改革虽有进展,但医疗体系的完善是一个长期过程。从实施新的医保政策到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中国在努力通过各种措施减轻百姓负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但这一切需要时间来验证其效果。

——【案例】——

去年的冬天,我的二舅因为心脏病复发被紧急送入了我们市的一家公立医院。

这次住院经历让我们全家对医疗体系有了更深入的体验,尤其是在医疗费用和服务效率方面。

二舅的病情需要进行心脏搭桥手术,这是一项大手术,涉及高昂的医疗费用。在他被送往医院的那一刻起,我们就开始了与时间和金钱的赛跑。

仅仅是入院的各项初步检查,包括血液检测、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等,就花去了近1万元人民币。这些检查对于确诊和制定手术方案是必不可少的,但费用已经让家里人感到压力山大。

接下来,医生和我们详细讨论了手术方案,明确了手术的必要性和可能的风险。

手术本身的费用大约是5万元,加上术后的住院费用,整个治疗过程预计需要8万元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这还不包括术后可能需要的药物和其他治疗费用。

术后的恢复期也同样花费巨大。

二舅在ICU病房中停留了三天,每天的费用近千元,之后转入普通病房继续恢复,每天的住院费用大约是500元,加上各种药物和治疗费用,每天至少需要1000元。

在医院的三周时间里,他们家总共花费了超过15万元,尽管医保报销了一部分,自费部分仍超过了5万元。

这次医疗经历不仅给二舅的健康带来了挑战,也给家庭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二舅不得不动用了一些家庭储蓄,并向亲朋好友借款以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大额开支。这种经济压力,无疑增加了家人的心理负担。

通过这次经历,我深刻感受到了我国医疗体系在为广大患者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同时,医疗费用仍然是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的重担。

这不仅反映出医疗保险的保障范围和力度还有待加强,也说明了医疗体系中还存在着需要优化的部分,比如医疗费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以及医院对于病人经济状况的考虑等。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政策来减轻普通人的医疗负担,真正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合理、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

——【结尾】——

总结来说,认为全世界唯一把治病救人当生意来做的只有中国,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

虽然中国医疗体系存在商业化的问题,但这并非全球范围内的独特现象。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医疗系统在很多方面同样面临着商业驱动的挑战。

中国正在努力通过各种改革措施减轻这些问题,提高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因此,简单地标签化中国医疗体系不仅忽视了问题的全球性质,也忽略了中国在改善和优化医疗服务方面所做的努力。

最后,我觉得:医疗行业的目标应是保障每一个生命的健康,而不是将之纳入利润的计算之中。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有价值,对你有所启发或帮助,不妨给我一个点赞和评论吧!你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谢谢!

0 阅读:3
评论列表
  • 2024-06-06 00:09

    这是个技术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