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现在身边好像有一种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儿女有出息了,去了国外,家里就像没生过这个孩子一样;儿女去了大城市,虽然偶尔还能见上一面,但感觉像是生了半个孩子;反而是那些留在身边的,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起码有个依靠,心里踏实。
每次回老家,总能听到村里的大爷大妈们聚在一起,谈论着各自的孩子。有的满脸骄傲,说自家孩子在美国、英国读书工作;有的则是一脸无奈,说孩子去了北京、上海,一年到头也回不来几次。
但更多的时候,我能从他们的眼神里读出一种复杂的情绪——那是一种既希望孩子飞得更高,又怕他们飞得太远,再也回不来的矛盾心情。
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叫惠惠的孩子,成绩特别好,是全村的希望。后来,她考上了名牌大学,又去了韩国留学。村里人都说,惠惠家真是祖坟上冒青烟了,出了这么个有出息的孩子。
可没过多久,惠惠在韩国结了婚,买了房,彻底定居了下来。除了逢年过节打个电话回来,平时几乎没什么联系。惠惠她妈每次提起女儿,都是又哭又笑,说:“这孩子,等于没生啊,这么多年了,就见不着个人影。”
再看看那些去了大城市的孩子,他们虽然比去国外的稍微好点,但也常常是忙得连轴转,一年到头回不了几次家。
我有个表姐,大学毕业后留在了上海,成了一名白领。每次打电话给她,她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出差的路上。
好不容易等到她放假回家,还没待上几天,就又要匆匆忙忙地赶回去。表姐她妈总是叹气说:“这孩子,等于生了半个,还不如留在村里种地的呢。”
而那些留在身边的孩子,虽然日子过得不如前两种风光,但他们的存在,却给了父母最大的安慰。
邻居家的阿明,高中毕业后就在镇上的工厂里打工,每个月的工资虽然不多,但够他养活自己,还能时不时给家里买点东西。
阿明他妈每次提起儿子,都是满脸的幸福:“还是阿明好啊,虽然没钱,但天天都能见着,心里踏实。”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仅发生在农村,城市里也一样。很多父母辛苦一辈子,把孩子培养成才,送他们出国留学或者去大城市发展。本以为孩子出息了,自己能跟着享福,却没想到,孩子越走越远,自己反而成了空巢老人。
有时候,我也在想,这究竟是社会的进步,还是人性的悲哀?孩子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本无可厚非,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失去了太多?那些曾经亲密无间的家庭关系,是否也被距离和时间冲淡了呢?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里写道:“家族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家族的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家族传承的无奈和悲凉。我们这一代人,是否也在重复着这样的悲剧?
当然,我并不是说,孩子们不应该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父母也应该尊重和支持他们的选择。但我想说的是,无论孩子们走到哪里,都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根和本。父母给了我们生命和养育之恩,这份恩情是永远也报答不完的。
所以,我觉得,无论孩子们身在何处,都应该时常保持和父母的联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哪怕是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也能让父母感受到温暖和安慰。而对于那些留在身边的孩子,我们更应该珍惜和他们相处的时光,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人生短暂,亲情无价。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我们更应该学会珍惜和感恩。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幸福美满,每一个孩子都能孝顺父母,每一个父母都能安享晚年。
声明:文章插图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立删
最后,我想说,无论儿女身在何方,无论他们贫穷还是富贵,他们都是我们生命的延续和希望的寄托。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应该为自己能够成为他们的父母而感到幸福和满足。
让我们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和困难;以一颗包容的心,去接纳和理解孩子们的选择和决定;以一颗热爱的心,去珍惜和守护我们的家庭和亲情。
因为,只有家,才是我们永远的港湾;只有亲情,才是我们永远的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