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只要你走进国内任意一间书店,一定会在书店最醒目的位置上看到一本名叫《哈佛女孩刘亦婷》的书。
这本书当年大卖200多万册,很多家长更是对这本书趋之若鹜。
《成都商报》在刊登了刘亦婷的事迹后,很多家长打电话去询问“学习秘籍”。
那段时间,无数的媒体纷纷对刘亦婷进行各种报道。
那种场面假如放在今天,刘亦婷绝对是个大网红。
在媒体的面前,她满怀激情地说:“我以后一定要回到祖国,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的经济建设”。
这份承诺,感动无数人。
那时候刘亦婷这个名字金光闪闪,在很多人的心中代表着一个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的,高高在上的世界。
于是,我们对她盲目崇拜。
很多家长手里捧着这本书,他们仿佛看到了普通家庭的孩子也有了考入名校的可能,于是开始把书中的各种教育方法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
所以,刘亦婷也成了当年很多孩子童年的噩梦。
如今22年过去,为何当年承诺回国报效祖国的她,最终选择留在美国?
她的人生和教育,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01
1981年,刘亦婷出生在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
在她还不到两岁时,父母因感情不和离婚。
在那个离婚率很低的年代,刘亦婷不幸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里。
离婚后,刘亦婷的老妈刘卫华把她的抚养权拿了过来。
所以,刘亦婷从小的家庭教育,主要来自于她的母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句话,在刘卫华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刘卫华深信“人生要赢在起跑线上”,所以她对刘亦婷的教育从出生就开始了。
孩子还没生下来,刘卫华的家里堆满了各种早教书籍。
刘亦婷刚出生,刘卫华就对她进行各种早教训练。
出生刚满15天,刘卫华对她“输入”单词,教她语言。
在月子里,便培养她对艺术的兴趣。
按刘卫华的说法:刘亦婷10个月大时,艺术细胞已经形成。
1岁3个月,刘卫华教她如何抒发感情。一岁半时,教她背唐诗.....
她的早教训练精准到包括开口说话的时间,学会爬行的时间,学会走路的时间,会说话的时间,会算术的时间......
这哪里是陪伴成长,简直就是在训练一部精密的机器。
她对女儿的五官进行训练,让她的各项机能更好地开发。
此外,刘卫华在刘亦婷的专注力、意志力、体能、协调能力等方面,都下了狠功夫。
连家里的老人带孩子,也得“先培训,后上岗”,容不得有一点闪失。
于是,在刘卫华的努力下,刘亦婷4个月学会翻身,10个月能唱歌(虽然只会哼唱几句歌词)......
等女儿长大了一些,刘卫华给她讲中外故事,让她对英文产生兴趣。此外,刘卫华还会教她认字,算数等,可以说每一步都跑在了同龄人前面。
为了让女儿有更好的教育,等女儿到了上小学的年纪,她还四处托关系让她进入区级重点小学就读。
刘卫华的良苦用心,可见一斑。
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女儿身上,眼睛总是盯着她,一旦女儿有什么错,马上指出来。
7岁那年,刘卫华再婚,对方名叫张欣武,在一家省级杂志当编辑,两人算是同行。
刘卫华曾在书中大肆赞扬张欣武的家庭背景,看得出来她对对方的家世非常满意。
所以刘亦婷后来的教育,多加了一个继父。
《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就出自于这两位之手。
所以在刘亦婷的教育上,他们的理念是一致的。
张欣武觉得:“孩子的前途比什么都重要”。
在继父的助力下,刘亦婷的学习计划更加严格。
比如我们制定学习计划一般都是上午和下午,人家直接精准到小时。
为了锻炼毅力,继父张欣武从冰箱里拿出冰块,让她握在手里。
“第一分钟感觉可以,第二分钟觉得刺痛,第三分钟骨头疼得钻心,第四分钟骨头觉得被冻僵冻裂,第五分钟手变青了......第八分钟手完全麻木了......”
当15分钟后,刘亦婷的手都冻紫了。
但刘亦婷没有觉得委屈,而是兴奋地大喊:“我赢了,我赢了。”
这边刚过关,那边母亲也开始了对刘亦婷的考验,对她进行踮脚训练,每次踮脚30分钟。
为了改掉她粗心大意的毛病,刘卫华会让她抄写《成都市电话号码簿》。
不管是亲妈刘卫华还是继父张欣武,从没放松过对刘亦婷的教育。
02
在老妈和继父的努力下,刘亦婷的成绩一直很优秀。
在学校里,她的成绩一般维持着班级的第一名。
当刘卫华觉得这所学校不能给刘亦婷带来竞争力和压力的时候,她会毫不犹豫给女儿办理转学。
有一次,她只考了班级第17名,不甘、危机感,让她在学习上更加努力和发奋。
1993年,刘亦婷顺利考入成都外国语中学。
相比于家庭教育,住校生活对她来说简直就是小儿科。
当别的孩子都出现了这样和那样不适的时候,刘亦婷却是适应良好。
1996年,她还被《苍天在上》剧组选中,去演了个电视剧。
电视剧播出后,她成了小童星。
拍完戏回到学校考试,还拿了个全班第一。
参加全国初中物理知识联赛,得了个全国二等奖。
1997年,刘亦婷在淘汰掉多个竞争者后,得到了在美国当交换生的名额。
那时候,华盛顿-北京学者交流社团要在成都外国语学校选一个中学生到华盛顿参观访问。
拉瑞·席慕思先生作为这个社团的主席,亲自面试。
而拉瑞,正是刘亦婷成功进入哈佛的关键性人物。
可以说,拉瑞是刘亦婷的贵人。
拉瑞对刘亦婷赞赏有加,后来在赴美夏令营中,还让她住到了自己家中。
1999年,刘亦婷赴美去哈佛留学的消息被报道后,名声大噪。
特别是《哈佛女孩刘亦婷》一书出版后,简直风靡中国,全国人民几乎都认识了这个女孩。
那时候,由于信息差以及出版商的大力宣传,刘亦婷成了一个“天才少女”。
只是多年后,当初吹捧得多厉害,后来刘亦婷就被吐槽得有多惨。
03
早在1997年当交换生之前,刘亦婷当着成都外国语中学校长的面大声地说:“我一定会回来。”
当交换生回来后,她义正言辞地说:“我不准备到美国上大学,一个人得先学好自己本国的文化。”
后来,她即将去美国留学前,亦是信誓旦旦地表示会回来建设祖国。
只是直到22年后的今天,刘亦婷依然选择留在美国。
这22年里,她去哈佛大学读应用数学及经济专业,但在人才济济的哈佛,有点泯灭众人。
2003年大学毕业后,她都做了些什么呢?
她先是嫁给了一个美国人,他是刘亦婷在哈佛的本科同学,如今是专门给有钱人打离婚官司的律师,在美国算得上中产。
在工作上,刘亦婷曾分别在三家公司任职,但不知道为什么,做的时间都不长。
不知道是不是腻烦了给别人打工的日子,后来她选择了自己创业。
她所创立的“睿识资本”和“慧恩资本”,这两家公司后来都倒闭了。
之后,她是秦岭资本的合伙人。
这家公司的服务对象主要是中国土豪,帮助他们提供投资咨询。
遗憾的是,在工作上她并没有很好的业绩。
据说,如今她是一名家庭主妇。
不断跳槽、接连创业,从刘亦婷的工作经历来看,她对于事业和财富,有着很大的野心。
她的师妹曾调侃,如今想要知道她的消息,只能在师兄师姐的闲聊中。
04
其实,在很早之前,关于刘亦婷进入哈佛大学的含金量就有人提出过质疑,并写了一篇名为《刘亦婷进入哈佛的真相》的文章。
刘亦婷当年进入哈佛是因为她很厉害吗?
是,但也不是。
因为当年比她厉害比她优秀的人大有人在,但比起他们,刘亦婷多了一份运气。
刘亦婷能被哈佛录取的关键,其实来自于拉瑞的一封推荐信。
拉瑞和美国很多名校有着良好的关系,在刘亦婷之前,他已经凭借自己的人脉成功让两个中国学生通过留学申请。
当年刘亦婷同时申请了11所大学,除了像哈佛这样的国际一流大学外,还有美国二三流的大学。
但这些二三流大学没有录取她,反而是哈佛这样的大学对她抛来了橄榄枝。
究其原因,是因为录取她的4所大学和拉瑞有着很好的关系。
除了拉瑞的关系外,当年少不得成都外国语学校的金主德瑞教育集团在背后的努力。
因为当年德瑞教育集团为了打响招牌以便更好招生,所以必须要塑造一些成功典型。
刘亦婷很幸运地,成为了他们选中的活招牌。
作为刘亦婷和她的父母来说,当然清楚他们的这份幸运。
但当刘亦婷即将赴美前,还跟亲妈和继父说:
“我走了,你们就有时间写书了。快把你们培养我的过程写出来,去帮助那些渴望得到指点的父母和孩子吧!”
这话如今听着,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
多年后再来看《哈佛女孩刘亦婷》这本书,很多人对它进行口诛笔伐。
当年很多父母照搬书里面的方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高压式教育”,让很多孩子的整个童年笼罩上了一层阴霾。
有网友曾这样评价这本书:“胡编乱造、前后矛盾、不切实际......”
他们出书的行为,更像是一种借机大肆捞钱的商业行为。
这本书说白了就是利用普通人想要成功的心理,从而达到某种商业目的。
有人估算,刘亦婷家里前后出版的关于刘亦婷的两本书的收益,至少千万。
我们不否认刘亦婷的优秀,但她的教育更像是中国父母在应试教育下,急功近利,病急乱投医的典型代表。
刘亦婷成功了吗?
因为每个人对于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很难用简单的成功或者失败去评断。
只是在近乎严苛的成长环境下,刘亦婷很难做到对别人“宽容”。
看到别的同学行为失礼,她会直接呵斥对方。
据说有一次,她和同学发生争执,直接对着同学扇巴掌,差点让对方失明。
她身上的戾气,在如今看来恰好就是家庭教育失败的证明。
只是当年在“哈佛女孩”的光环下,被掩盖住了。
刘亦婷曾说:“每个人都可以这么优秀”。
但其实,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是普通而平庸的。
有能力的人当然可以去追求他们所谓的优秀和美好人生,甚至爬到金字塔尖。
但平凡如你我,只有当我们坦然接受和承认自己的平庸时,我们才会快乐。
而有时候,快乐往往比成功,重要得多。
人生不是只有在塔尖才能看到美好的风景,在塔底下的我们,一样可以欣赏到浩瀚的星空。
所以,我们不必每个人都去学刘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