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少将胡炜被借调到总参工作,一年后叶剑英挽留:你就别走了

漫步史书 2023-03-30 18:00:43
前言

图|胡炜将军

1969年,南京军事学院撤销后,原在学院工作的吴华夺将军接到周总理的电话,出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

当时,周总理在电话里说的原话是:

“你的老部队21军就在西北,你到了以后他们自然会对你关照。”

吴华夺将军是21军走出来的,1955年被授予少将,当时驻扎在陕西的21军是1967年2月15日由山西进驻陕西的,奉令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军部驻地就在西安市。

时任21军军长的胡炜是吴华夺的老战友,两人在抗战时期便搭班子,到解放战争末期时,两人都在21军中,吴华夺任21军61师师长,胡炜任63师师长。一直到吴华夺调到了南京军事学院以后,两个老战友才算是分开。

更让吴华夺羡慕的是,胡炜后来跟着21军,带着63师开赴朝鲜战场,同美国人较量了一场。

吴华夺到了西安以后,老战友胡炜确实给予了很多关照,不仅仅是胡炜,当时21军几乎所有的干部战士听说吴华夺的情况以后,也都上门探望,送钱送物。

需要指出的是,当时胡炜率领21军到西北去,是周总理亲自点的将。

周总理盛赞胡炜:是我军年轻的军长

1967年2月15日,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21军划归兰州军区,即日起开赴陕西,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2月22日,胡炜接到了总理办公室打来的电话,电话那头要求胡炜于2月23日凌晨乘坐专机到北京领受任务。

到了北京以后,胡炜马不停蹄立刻赶往京西宾馆,当时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正在召开,胡炜走进会场以后,周总理只是抬头看了一眼,便接着又讲话。

一直到会议结束以后,周总理才把胡炜留下来谈话。

图|周恩来

后来当着所有人的面,周总理盛赞胡炜:

“胡炜同志能打仗,能做思想政治工作。能文能武,是我军年轻的军长。”

“年轻”是胡炜一个比较突出的点。

胡炜将军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而晋升少将这一年胡炜也才41岁。

应该说,胡炜也是一个典型的三八式干部。

1920年,胡炜出生于河南新蔡一户富裕的农民家庭,因而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36年考入省立开封高中后,胡炜接触了大量的进步书籍,逐渐倾向于革命,是当时开封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

抗战全面爆发以后,胡炜参加了豫南桐柏山区抗日游击队。

1938年,胡炜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路走过来,胡炜创造了很多记录,他是我军中少有的具有文化学历的,又十分年轻的干部。

1949年3月,胡炜担任第三野战军第21军63师师长时,也不过才29岁,是当时我军之中最年轻的师长,而他的老搭档吴华夺比他大三岁。

渡江战役以后,胡炜率领61师南下,一路横扫,5月推进至溪口。

溪口比较特殊的地方在于,他是蒋介石的老家,周围的老百姓普遍都受过蒋介石的好,因此对解放军很是恐惧,不少61师的指战员也都称,蒋介石的老家,老百姓的思想也最为反动。

胡炜接到抢占奉化、溪口的任务后,也知道全师上下存在的普遍情绪,为了贯彻中央的指示,胡炜特意召集全师开会,积极贯彻中央指示。

图|胡炜

61师进驻溪口以后,在蒋介石的老宅丰镐房住了10天,期间始终秋毫无犯,蒋氏故居中,除了解放军占据的几个屋子外,其他屋子一律都贴上封条,包括屋子里的一些东西。在驻扎期间,解放军一切吃穿用度,都是从外面购买,临走时还把物资打扫干净。

当时有战士注意到丰镐房放着一架钢琴,情不自禁的弹奏了几首,立马遭到了师部的批评。

胡炜在丰镐房居住期间,曾亲自到蒋母墓地查看,并嘱咐守墓人一定要把守好。

总而言之,61师军纪严明,对溪口的百姓无疑起到了宣传作用,当时就有百姓感慨:

“总统看家的出来对我们讲,大军驻在里面,什么东西都没拿,每天还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的。我们想大军对总统家都这样,我们老百姓还有什么关系呢?大家更放心了!”

据说就在部队驻扎期间,当地士绅以及乡亲抬着米面、鸡鸭鱼肉来犒劳,当着师长胡炜的面连声夸赞:

“贵军真是仁义之师。”

1949年6月2日,胡炜率领61师出发,溪口镇交由兄弟部队。

就在走的那天,溪口镇的百姓都自发的上街,挥手为解放军送行,这样的一幕场景,与当初61师刚进驻溪口镇时已经有所不同,也令61师全体官兵记忆犹新。

1955年9月,胡炜被授予大校军衔。

值得一提的是,1953年3月,胡炜以21军参谋长的身份跟随部队,踏上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令老战友吴华夺十分羡慕。

图|吴华夺

吴华夺当时人在南京军事学院,本来是要接替生病的军长吴咏湘出任21军军长的,但当时南京军事学院院长刘伯承认为,华东军区不缺能打的军事干部,可以调任一一人出任21军军长,而南京军事学院刚开张,正是缺干部的时候,吴华夺被调走了,有极大可能会影响学院正常工作。

所以吴华夺后来就留在了南京军事学院,而胡炜则是在1958年回国后,担任了21军军长。

1961年,胡炜晋升为少将军衔

“拼命三郎般的干事精神”

1967年2月,胡炜接到命令,率21军驻扎陕西,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在赴任之前,胡炜被周总理叫到了北京。

当时,陕西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周总理也并没有客套,立即对胡炜下达了任务。

3月2日下午,在中南海国务院会议室,周总理又把胡炜以及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王明坤、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刘镇、西安地区群众组织40余人召集起来开会,显然,周总理这个举动,是为了将来军队进入陕西以后,能够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会议一直进行到了深夜12点中,胡炜回到了京西宾馆,原本已经准备休息,但又接到了周总理办公室的电话:

“马上到人民大会堂,周总理要见你。”

等到胡炜到了的时候,他发现在场已经有不少人等候,其中包括陕西省军区副司令员王明坤、兰州军区空军副政委刘镇、 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霍士廉、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薛焰。

短短几天的时间,胡炜先后受周总理三次接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胡炜也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不轻。

需要指出的是,胡炜在陕西执行三支两军的任务期间,与周总理的联系一直很紧密,也正是因为在周总理的指示下,胡炜到了陕西以后,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稳定了事态的发展。

1973年10月19日,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兼21军军长的胡炜被借调到了总参工作。

胡炜之所以被调到总参工作,是叶剑英元帅亲自点的名,据说早在5月份,叶帅便有意调胡炜进京,但因为一些事情给耽搁了,到了总参后不久,胡炜便开始挑起重担。

1974年1月18日,在中央一号文件下发以后,毛主席便决定在中央成立七人小组,在军委成立六人小组,中央七人小组和中央军委六人小组,负责领导全党、全军的工作。

不过,因为总政和军委办公厅都要集中精力搞运动,因此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叶帅便决定,在军委组织一个小工作班子,由他领导负责日常工作,在叶帅的推荐下,胡炜也被选到了这个小工作班子。

图|叶剑英

从2月3日开始,胡炜等人组成小工作班子的成员就列席了中央军委的会议。

无疑,时任兰州军区副司令员的胡炜作为一个具有老革命资历的干部,身上肩负的担子更重。

当时,胡炜等四人领导的小工作班子在军委三座门开会,学习军委的领导指示精神,研究如何开展工作期间,当时不少人都感到忧虑,因为大家都没有接触过军委的工作,对于如何开展工作,心里都没有底。

一方面大家觉得能够在叶帅身边工作感到高兴,但另外一方面又担忧,生怕因为一时的疏忽,辜负了叶帅的信任。

包括胡炜,胡炜长期在部队工作,并没有在中央军委的机关工作的经验,但他天性乐观,遇到难事只会迎头赶上,从来不萎靡懈怠。

当时,从北京军区宣传部抽调到小班子工作的张崇发对胡炜将军的印象非常深刻,后来还撰文专门回忆。

为了振奋士气,胡炜将军在会上反复鼓励大家: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毛主席教我们取得工作经验的最好办法。先干起来,深入到最基层了解情况、熟悉环境,边干边学,边干边总结提高,你们很快就能胜任工作。”

图|胡炜

就从职务级别上而言,胡炜在小班子成员中,其实远远超过大家,而且他也是中央军委指定的牵头人员之一,但据张崇发回忆,胡炜在工作中,从来就没有摆什么大军区领导干部的架子,而是和大家一起研究具体问题,一有时间就下基层调研。

张崇发记得很清楚,就在小班子组成后不久,发生了一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儿。

1974年4月3日,北京各大报刊都在头版头条的位置刊登了毛主席接见外宾的照片,当时北京军区后勤部招待所在收到当日的《解放军报》时,发现有8张报纸的第2版、第3版是白页,一个字也没印上。

在那个特殊年代,这无疑是件非常严重的事情。

北京军区后勤部招待所在收到这些空白报纸后,写了封信连同报纸一起寄到了中央,明确表示对《解放军报》的不满,后来更是惊动了江青批示:

“查清这起严重的政治事故。”

当时,周总理指示要求查清这起事故的性质和责任。

本来按照工作流程,胡炜作为小班子的牵头人之一,一开始并不用亲自到现场,只需要派出工作人员调查即可,但在看了周总理批示后,胡炜意识到其中问题的严重性,坚持赴现场调查。

1974年4月14日,在接到批办件的第二天,胡炜便在张崇发陪同下,赶到了解放军报社印刷厂。

图|1974年,胡炜与张崇发在军委机关三座门合影

通过实地调查后,胡炜发现这起看似严重的事,只能算是一个责任事故,事情的起因是,当班的工人在印刷厂嘈杂的环境中,按照操作程序往外掐报时漏掐了一沓,导致了这8张白页的报纸被夹在了一摞报纸的中间。

根据调查的结果,胡炜写了一份报告递到了中央,使得解放军报社避免了一场灾难。

张崇发经过此事,也对胡炜十分钦佩。

“通过这件事,我发现胡炜作风朴素,扑下身子干实事,确实了不起。”

更让张崇发敬重的是,胡炜干工作的拼命精神和简朴的生活作风。

胡炜在小班子工作期间,经常是与年轻人们一起连轴转,有时连吃饭也顾不上,哪怕是星期天,因为胡炜从兰州军区调到北京以后,就住在军委三座门招待所,仍然还是有人上门反映问题。

因为工作任务繁重,胡炜每天休息时间不足6小时,周围的人都劝说他:

“您应当注意休息。”

胡炜却摆摆手:

“我身体好,扛得住。”

在被借调到总参办公期间,胡炜对叶帅始终很尊重,而叶帅对胡炜也一直很信任。叶帅经常将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胡炜负责,而胡炜也始终完成的很好。在许多公开场合,当着军委其他领导同志的面,叶帅都毫不吝惜的表扬胡炜。

1974年12月9日,在京西宾馆举行的总参党委扩大会议上,叶剑英做总结性的发言:

“胡炜他们这个小班子的工作,中央、军委的领导同志是满意的,他们这个班子的工作是好的,有成绩。”

小班子工作结束以后,叶剑英挽留胡炜留在总参工作。

1974年12月上旬,正式任命下达,原兰州军区副司令员胡炜调总参工作,出任副总参谋长兼军委办公厅出任。

担任副总参谋长以后,胡炜仍然延续拼命三郎的精神干事儿,甚至连睡觉也顾不上,为了提振精神,他只好大量的抽烟。

高风亮节,缅怀先烈

值得一提的是,胡炜将军的夫人吴旸原来就在21军工作,后来在国家动员下,胡炜将军硬是让夫人脱了军装,转业到了地方。

即便是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因为工作关系,胡炜与夫人吴旸也是聚少离多,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胡炜将军跟着21军到了山西,当时组织上出于为他们考虑,特意将吴旸也调到了太原,才算是有了一个安稳的家。

图|胡炜、吴旸夫妇合影

然而到了1963年,党中央在农村开展“四清”运动,胡炜又动员夫人到农村去,一干就是两年,等到吴旸回到家里以后,胡炜将军自己又带着21军的同志到农村去了,夫妻两人总也没个碰面的时候。

1974年,胡炜在北京工作,当时他的夫人子女都还在兰州。

一次,吴旸带着孩子来北京休探亲假,但当时胡炜工作很忙碌,根本没时间陪夫人孩子,索性就打发他们回去,吴旸也很无奈,但一想到丈夫的脾气,还是乖乖回了西安。

没有时间陪伴家人,却总有时间接见家乡来人。

胡炜将军是党的九大、十大代表。在九大会议召开期间,将军听说新蔡老家也有代表,特地到老家代表的住处去探望,了解家乡的建设情况,十大会议期间,当时胡炜已经在军委工作,异常忙碌,但仍然抽出时间去探望。

1975年,新蔡遭遇洪水以后,大队干部到北京反映情况,胡炜将军在百忙之中接见了他们,还没等大队干部回到家,两台拖拉机就已经送了过去。

离开领导岗位以后,胡炜将军过上了一段难能可贵的安宁生活,时不时地仍然会想起当年战争年代。

1949年11月,胡炜指挥21军61师参加了登步岛战役,因岛上的国民党军占据绝对优势,我军无工事无支援,以至于失败,当时胡炜请示上级后,利用敌人不善夜战的特点,将部队撤到了桃花岛,为后来解放舟山群岛保全了有生力量。

尽管撤离的非常及时,但61师仍然付出了较大代价,伤亡了1400余人。

一直到隔了许多年以后,胡炜将军仍然难忘当年登步岛战役:

“我一直有个心愿,想去舟山走走,一是走访当年曾战斗过的方,二是去凭吊长眠在登步岛上的战友们。但由于前几年患过脑血栓,保健医生坚决不让我长途旅行,这是我戎马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将军晚年病重时,还特意嘱咐家人:

“把我的骨灰撒到登步岛海面上。”

胡炜将军晚年十分思念老战友,曾写了不少回忆的文章,比如前文提到的吴华夺将军,在吴华夺将军去世后,胡炜将军满怀深情写了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缅怀两人当年在一起携手抗敌时的点点滴滴。

2018年6月20日,胡炜将军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

图|1986年,张崇发探望胡炜将军合影

原来在军委工作过的老同事张崇发也写了一篇怀念胡炜将军的文章《文武双全铁将军——记原副总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胡炜将军》,以表达对将军风采的追思。

原来21军的老战士石源,也写下文章深切缅怀老首长胡炜:

“胡军长虽然走了,他的音容笑貌,高风亮节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0 阅读: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