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传统的《嘲竹诗》:科学家丁文江对“伪君子”的无情讽刺

无心随墨 2024-04-08 14:16:48

竹子属于禾本科竹亚科,是一种多年生木质化草本植物。它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高,能在贫瘠甚至酸性土壤中生长良好,因此分布非常广泛。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这一古老的植物种类,也以其挺拔直立、四季常青的特性,被赋予了正直、坚韧、清高的象征意义,是“岁寒三友”(松、竹、梅)之一,也是“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竹子的身影,在古代的诗文绘画中随处可见。说到诗歌,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的句子,苏东坡更有名句“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而说到绘画,宋朝的文同和清朝的郑燮,更是以画竹而名世。不论怎样,在古代文人的眼中和笔下,竹子都是正面的形象。然而也有一首反传统的《嘲竹》诗,把竹子作为了“伪君子”来批判,很是别开生面,连林语堂也大为赞叹。

嘲竹

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

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

根细成攒穴,腰柔惯鞠躬。

文人多爱此,生气息相同。

诗人首联一开篇即以“竹似伪君子,外坚中却空”点题,将竹比作“伪君子”,颠覆了竹在传统文学中一贯的美好形象。这一比喻直指竹的内外反差:外表坚硬挺拔,犹如君子之刚正不阿;而内部空洞无物,暗喻伪君子之言行不一、内心空虚。诗人通过对竹的物理特征的精确捕捉,成功构建了一个具有讽刺意味的竹之形象,为全诗奠定了嘲讽基调。

颔联,诗人又运用对比与夸张的手法,进一步强化了对竹的嘲讽力度。“成群能蔽日,独立不禁风”两句将竹丛与单株竹的表现进行对比,揭示出竹在群体中看似强大,实则个体脆弱的本质。竹林茂密时可以遮天蔽日,营造出壮观景象,仿佛集体力量无可匹敌,但单独一株竹却无法抵御风吹,暗示其缺乏独立生存与抗争的能力。这种对比鲜明地揭示了竹在群体中的虚假繁荣与其个体的内在虚弱。

颈联,“根细善攒穴,腰弱惯鞠躬”两句诗人又运用了拟人和夸张的手法。诗人夸大竹根之细与竹腰之弱,形象描绘出竹在生长过程中因根基不牢、身姿卑躬而呈现出的软弱态势。“攒穴”暗示竹根的浅薄与蔓延无度,缺乏深扎土壤的稳重;“惯鞠躬”则以拟人化的手法,刻画竹腰易于弯曲的形象,象征其易受外界影响而屈服的特性。这些夸张的描绘,使得竹的弱点更加醒目,加深了对其伪君子特质的嘲讽。

尾联“文人多爱此,声气想相同”两句,诗人直接点出讽刺对象“文人”,将诗的主题从竹本身延伸至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诗人指出,尽管竹存在诸多缺点,但因其表面的秀雅与象征意义,仍受到众多文人的青睐。此处“文人”可视为社会上崇尚表面文章、追求虚名浮誉之人,他们与竹一样,对外展示的是高尚情操与优雅气质,而内里却可能空洞无物、缺乏实质内涵。诗人借“声气息相同”一语,暗示这类人在精神层面与竹的伪君子属性产生了共鸣,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上的呼应。

读这首诗,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社会寓意与批判精神。诗人以独特的视角与犀利的笔触对竹进行了别样的刻画,颠覆了传统文人墨客对竹的赞誉之词,转而以“伪君子”之喻,揭示其表里不一、群体遮蔽与个体脆弱等特性,可谓别开生命,别出心裁。而要说到其批评精神,我们又不得不要说到它的作者丁文江。

丁文江(1887—1936年),江苏泰兴人,是中国地质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科学家,也曾经担任过“淞沪总办”,也就是上海最高的行政长官。当时,中央研究院总干事长杨杏佛被刺杀,受蔡元培邀请,丁文江接任了这一职务。他有一条信奉的格言:“明天就死又何妨;只拼命做工,就像你永远不会死一样。”。丁文江为官也好,为科学家也罢,都做到了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他甚至认为私人写信用公家的信纸就是贪污。这种高尚品格的人自然看不惯那些伪君子,他们外坚中空、结党营私、狗苟蝇营,和在权势面前是低头哈腰哈巴狗一样的奴才,当然是就成了丁文江笔下的讽刺对象,而竹子只是很不幸的被丁先生借来做了工具而已。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