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产蛋过程中发生抱窝是怎么回事?该怎么解决?
在产蛋过程中发生抱窝的现象经常遇到,今天徐州市禽医老葛技术服务中心团队老师,以鹅为例,详细的讲一下。
野生禽鸟在产完蛋后,都需要靠自身的抱窝行为来孵化雏鸟,通过给种蛋提供体热以促进胚胎发育,这是其孵化雏鸟的必不可少的繁殖行为。抱窝行为的发生,主要是母禽体内卵泡发育过程中产生的雌激素和孕激素,促进脑垂体分泌催乳素所致。抱窝行为是一个内分泌因子调控的过程,也是一个神经活动参与调控的过程。如母鹅将产蛋窝周围环境固化确认为其所产蛋或雏鹅的存在环境,促使其在产蛋过程中形成固定的抱窝行为以孵化雏鹅。
抱窝行为一旦形成,将持久进行至雏鹅孵化出壳。在自然抱窝孵化过程中,母禽腹部即可感受雏鸟出壳,然后迅速抑制脑垂体催乳素分泌,使就巢行为终止并转变为育雏行为。但如果产蛋窝中鹅蛋被人为移走或蛋未受精,母鹅将持续孵化甚至直到死亡。
现代养鹅生产已普遍采用人工孵化技术,不需要也不欢迎种鹅的抱窝孵蛋行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严格管理,及时终止母鹅的抱窝行为,以使母鹅及时恢复产蛋并提高鹅群的产蛋性能。除了国外引进的鹅种外,常用的大体型鹅种如马岗鹅、狮头鹅、浙东白鹅和皖西白鹅等都容易发生抱窝行为。在这些鹅种的生产中,饲养人员需要每隔2~3天逐只抓取产蛋窝中的母鹅10只左右,然后触摸泄殖腔内鹅蛋的存在和耻骨间距。如果出现泄殖腔内无蛋,或者耻骨间距过小成为休产鹅的状况,即需要将母鹅转移至舍内另一处隔离空栏内观察2~3天,使之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并脱离对原有产蛋环境的记忆,从而使之尽快放弃就巢抱窝行为。
将母鹅转移至另一处空栏的做法,也能观察判断母鹅是否继续产蛋或是否真正抱窝。如果有母鹅继续产蛋,则将其重新放归于产蛋窝内。如果隔离栏内无产蛋,则可以判定母鹅属于就巢鹅,需要进一步被隔离终止其就巢行为。在此醒抱栏内的关禁的鹅,将很快于1周内放弃或终止就巢抱窝行为,此时可以将其转入大群产蛋鹅中。在利用光照控制繁殖产蛋季节的生产中,也需要将抱窝鹅接受与产蛋鹅同样的光照处理。
因此,可在鹅舍内建造一个醒抱栏,同时也在舍外特别是水面上围出一个醒抱栏,并使舍内外两个醒抱栏通过专门的围栏通道相连接,以使鹅能够较为方便地在舍内外的两个醒抱栏内转移,不致与大群产蛋鹅混杂。由此,抱窝鹅能够与正常产蛋鹅一样,在白天放出鹅舍外接受自然光照,在夜间或蔽光时同样被关进鹅舍内接受短光照处理,以避免光照的改变造成对其生殖器官和活动的抑制作用,从而使其尽快进入下一轮产蛋。理念更为先进的鹅场还另外建设有专门的醒抱鹅舍或监鹅舍,每间约为10平方米,几十间成排建造于活动水面边缘。监鹅舍离种鹅生产舍至少50米。
其内部和周围环境与生产舍完全不同,以使母鹅快速感知一个完全不同于产蛋栏内的环境,使之尽快终止就巢行为并促使卵泡尽快发育和重新开产。
如何降低或避免母鹅发生就巢行为,进行母鹅笼养是今后可以探讨研发的一种养殖管理技术。在其他家禽如鸡和番鸭的生产中,笼养可以大幅度降低就巢行为的发生并大幅提高产蛋性能,其原理可能是笼养改变了母禽对产蛋环境和孵雏环境的感受,从而改变了其内分泌和神经活动,降低了就巢行为的发生。
然而产蛋种鹅由于其天生的敏感性,从地面平养改变为笼养会严重影响其行为习惯导致产蛋紊乱。需要探讨从育雏就于笼内或高床架养育雏鹅培育后备种鹅,使其习惯于笼养环境不再产生应激,并在开产后降低就巢行为发生,提高产蛋性能。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或自然交配技术,将易就巢鹅种与无就巢行为鹅种母本杂交,或进一步利用杂一代母鹅作为母本进行种鹅生产,都可以大幅降低就巢行为发生率,从而提高种鹅的繁殖产蛋性能。
下一节课 夏季养鹅饲养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