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应试教育里,有个颇具争议的问题,那就是该不该拿成绩去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说得专业点儿,这叫优绩主义。好多大学生在经过多年的教育洗礼后,都忍不住发出了自己的心声。
他们实在不想再被成绩困扰了。难道不是考最高分就没法挺直腰板做人了吗?做个普通人,虽说平凡,但也能过得快乐,不能让成绩把自己的所有价值都给否定了呀!但最近,一所985大学的文案又惹来了讨论,学历真的要一直比来比去吗?
985“低情商”文案惹祸,伤了6w学子的心:合着我们就是没用的分母呗在浙江的一所985高校,竺可桢奖学金是最具分量的,其含金量几乎能与清华每年的特等奖学金相媲美。可想而知,这得是多少高手过招的场面。今年评选出的这些同学,那简历耀眼得让人不敢直视。
有的同学虽是电气工程学院的博士在读生,却早已报名前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在电力推进、航空航天、风力发电等多个领域贡献力量。还有的女学霸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期刊发表重要文章,引用量超过370次,着实让人望尘莫及。
985的风范展露无遗,毕竟优秀的学校在高考时筛选出的就是好苗子,选出这么多杰出人才似乎也不足为奇。然而,其他同学却为此闹心了,心里犯嘀咕:夸他们优秀就夸呗,干嘛还把我们捎带上呢?
这次负责文案的人惹了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有24名同学获得奖学金,他做了个类比,说这些同学是67656分之24。这在夸赞这24名同学的同时,顺带提了一嘴其他6万多名学生,让其他同学心里不太舒服。
感觉好像就这24名同学是优秀的,其他人都成了没啥用的分母。要知道,在985院校,想顺利毕业,大多数学生都很不容易,这个标题确实太具应试教育的那种味道了。
光是比成绩本身没啥错,大家从小到大也都习惯了,问题是人的出身就不一样各种成绩排名也不是毫无用处,毕竟有排名才能看出差距,让人进入不同档次的高校。但学生们在意的是,6万名学生和这24位学生没啥可比性,比较的点太多了。比如,这24名学生是出生在大城市还是小县城?
他们中有多少人的父母处于更高阶层?为啥偏偏是他们能成功?会不会有些人的父母是学术领域大佬,直接带着孩子飞?大家看了这些举例可能就明白了,学生在乎的根本不是谁更优秀,而是在不同条件下,有些同学能考上浙大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没必要把他们变成冷冰冰的数字和分母,让他们的努力显得毫无价值。再看四川大学,有位功成名就的同学自掏腰包,给每个专业排名靠后的几名同学设立特殊奖学金,这似乎在告诉大家:你已经很优秀了。
没在排行榜上打败别人不是因为你没努力学习。一个人只要付出努力就该被肯定,那些因成绩不好被视为学渣、差生的学子,常被边缘化、冷漠化,他们也该得到鼓励和表扬。每个人在自己的世界里都是唯一主体,不应总是相互比较。
人生不应仅以成绩分数这单一的标准来衡量。有些同学提出了颇具深意的新颖观点:并非优秀之人不值得赞扬,而是不能仅因优秀这一点去肯定一个人。真正的认可与赞扬,应建立在对一个人全面、深入的了解之上。我们应该看到每个人独特的闪光点,尊重他们的个性与差异。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