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制第一枪打响,欧盟坐不住了,德国损失300亿,意大利也迎噩耗

濮铭爱历史 2024-11-08 01:40:22

近期,欧盟在关于电动车关税上始终不肯让步,坚持要对中国加大在电动车上的关税行为引起了中方的强烈不满。

而在谈判过程中,甚至欧盟企图绕过中方直接与中方企业进行沟通,这种无视态度最终导致中方采取了严厉的反制措施。

只不过,欧盟惹的祸,却让德国和意大利帮忙擦屁股。这究竟是这么一回事?

新能源产业的大力发展

近年来,在我国的街头巷尾,“绿牌”新能源汽车比比皆是。这般景象,让人不禁感叹我国汽车发展速度之迅速。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反观我国的传统汽车市场,虽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从销量上来看已是不如往日荣光。

这一切的成就,都是因为我国在新能源领域技术水准的显著提升。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电机、电池、电控领域都有了重大的技术突破,其中动力电池的高效利用率成为了打破僵局的有效武器。

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意味着小型电池可以存储着更多可用的电力,每一度电可以驱使车辆行进的更快更远。

此外,由于电池企业的良性竞争和新材料的发现运用,电池存储的成本也降下来。

这使得更多的汽车企业愿意引进新能源汽车去开发新的品类,由此也扩大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和竞争。

除了技术水平提升以外,国家也越来越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

早在新世纪之初,我国便开启新能源汽车发展是否可行的探讨工作。2010 年往后,还施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这一产业的高速发展。

包括但不限于:购置税补贴、财政补贴、大面积铺设充电站、充电补贴等等。

综上所诉,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能够成为全球第一市场的原因,但与此同时,也迎来了更多的“对手”。

不争气的同行

上文所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崛起,给传统车企的市场带来冲击,而在其中,受影响最为显著的当数德国。

这个拥有汽车产业底蕴深厚的国家,在此次的新能源冲击下显得有些猝不及防,

他们完全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们的汽车市场会遭到另一条道路上的挑战。

相比中国车企行业的“卷”,国外那些曾经的车企老大哥仿佛抱着一劳永逸的态度面对市场上的购买者。

在所有车型、功能都在一年年不断更新换代、不断迎合新时代群众的时候,国外车企的选择是“以不变应万变。”

但这个策略的结果好像不怎么起作用,当新能源车企的成本一再降低时,当开始打价格战的时候,国外车企才回头发现,他们已经落后中国车企行业远甚。

然而,竞争失利的结局便是本国车企于中国滞销,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却源源不断地输往本国。

长此以往,势必会影响国外的行情,基于种种理由,欧盟准备出手了。

欧盟的强烈态度

10月初,欧盟正式通过并实施了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征税决议。

然而,中方对于这个决议的实施表示强烈的反对,认为可以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这一事端。

现如今,谈判已历经八轮。在此期间,中方始终秉持一个理念:期望促成统一方案的达成。

在对欧出口的汽车关税上设立一个统一的价格标准,而非以“保护”为由提高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关税。

欧盟方面则表示反对,并且声称中国的汽车企业皆为独立个体,甚至断言各品牌下的每一款车型均需单独定价。

这一举止引起了中方的强烈反对,双方对这两个问题始终无法达成共识,谈判陷入了僵局之中。

而此时的欧盟却突然耍起小动作,他们竟然绕过中国政府,单独派人与中国车企进行沟通。

欧盟企图用“不入流”的行为去影响谈判的局势,这明显违反了双方商议的基本规则。

中方外交部对此进行了明确的回应,欧方的行为是在破坏谈判的基本规则,这种行为不利于之后的谈判推进,要求欧方放弃“私聊”行为,把问题重新摆在谈判桌上。

除此之外,中方也以实际行动向欧盟一方表态,我们可不是闹着玩的。

措手不及的反制手段

10 月 24 日,据德媒披露,中国的新能源企业停止了与德国合作的建厂项目。

中国的反制来的如此之快,令欧盟和西方都有些措手不及,但最难受的还是德国。

德国车企近些年来过得并不舒服,一些龙头企业甚至第一次出现了裁员撤厂的举动。

此次中方电池企业在德国的建厂,不仅可以给德国的电池工业添柴加火,更是可以促成几千上万人的就业问题。

但现在,这煮熟了的鸭子却从手中飞走了。

与此同时,倒霉的还不止德国,意大利同样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7 月意大利总统访华期间,热情邀请中国车企赴意建厂。此后,确有部分车企与意大利展开友好谈判。

然而,当初的言辞竟沦为背叛。在 10 月初的欧盟对华加税草案里,意大利签署了此草案,还公然支持这一决策。

此事无疑损害了中意双方的情谊,建厂之事最终也无果而终,化为泡影。

这场中欧之间博弈的后果,让跟随欧盟的的国家吃了大亏的同时,也让欧盟不在轻视中方的态度。

现如今,关于中欧电动汽车关税的谈判仍在僵持阶段,双方都在等待着对方的让步和妥协。

若此种态势持续,受损的必将是中欧双方的利益。长此以往,于双方皆无益处,终将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

要想打破僵局,只能是双方重新回到谈判桌上,认真友好的进行协商。

毕竟中方已经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和诉求,若是欧盟仍执迷不悟,中方也必将采取必要的反制手段,去维护自己的利益与尊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