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读: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为何万万不可行?

探索保持怀疑 2024-11-04 10:39:04
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为何万万不可行?

在三国时期,魏延曾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计划,然而,这一计划实则存在诸多不可行之处。诸葛亮在当时也反对过这个军事冒险计划。以下将通过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以说明为何子午谷计划万万不能实行。

一、地理环境的艰险

子午谷是一条位于秦岭山脉中的险峻峡谷,道路崎岖狭窄,地形复杂多变。

首先,子午谷道路崎岖难行,行军速度必然极为缓慢。士兵们需要背负沉重的装备和粮草,在陡峭的山路上艰难行进。

而据史料记载,子午谷全长约六百余里,其中不乏悬崖峭壁、深沟险壑。

第一,从古代地理典籍和文献的记载来分析。例如,在《汉书·王莽传》中,曾有关于子午道相关的描述,虽未直接提及长度和具体地形,但对其作为军事要道的重要性有所提及,侧面反映了其路途的艰难。

第二,从实地考察和考古发现的角度来看。虽然现代对于子午谷的完整考古发掘有限,但通过对部分段落的考察,可以发现道路狭窄,两侧山峰陡峭,山谷幽深。在一些残留的古道遗迹中,能够看到石头铺就的路径蜿蜒于山间,有些地方坡度极大,足以证明其地形的复杂。

第三,从古代战争的记录来推断。在历史上,子午谷曾多次被作为军事行动的路线选择,但往往都因为其艰险而导致行动困难或失败。例如,曹真伐蜀时,试图通过子午谷进军,但因道路难行,最终无功而返。这从侧面反映了子午谷不仅距离较长,而且地形复杂,给军队行军带来极大挑战。

第四,从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来判断。子午谷位于秦岭山脉之中,秦岭地区本身就是地势起伏巨大,山峰林立,峡谷纵横。子午谷作为穿越秦岭的通道之一,必然受到周边地形的影响,形成了悬崖峭壁、深沟险壑的地貌特征。

第五,结合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当地的传说中,常常有关于子午谷的凶险描述,如山路崎岖难行、野兽出没等,这些传说虽然有一定的夸张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午谷的真实情况。

综合以上多个方面的证据和分析,可以较为充分地证明子午谷的地形极为险要,不利于大规模和快速行军。

这样的地形条件对于大规模的军队行动是巨大的阻碍,可能导致部队在谷中耗费大量时间,失去作战的时机。

其次,子午谷的气候条件也十分恶劣。山区气候变化无常,可能突然遭遇暴雨、山洪等自然灾害。

在古代的地理志和游记中,有对秦岭地区气候多变的描述。例如《水经注》中记载:“秦岭之阴,风雨无常,倏忽之间,云聚雾散。”虽未直接提及子午谷,但秦岭整体气候特征具有普遍性,可推测子午谷也不例外。

历史上的军事行动也能作为例证。如三国时期曹真伐蜀,虽然史书未明确记载是因气候原因导致失败,但从秦岭地区整体的气候特点来看,不排除其军队在子午谷附近遭遇恶劣天气影响行军进程。

另外,从现代的气象数据和地理研究成果来看,秦岭山脉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和地理位置,气候复杂多变。子午谷所在区域受季风影响,加之山地的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导致气温、降水等气象要素变化剧烈。

还有,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地方史志中也有相关内容。在一些当地流传的故事中,曾提到过往行人在子午谷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和山洪,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同时,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阴晴众壑殊”,形象地描绘了秦岭山谷中气候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子午谷气候的恶劣和多变。

综上所述,通过古代文献、历史事件、现代研究以及民间传说等多方面的资料,可以证明子午谷的气候条件极其恶劣,山区的自然灾害容易爆发。

一旦遭遇此类情况,军队不仅会面临道路被冲毁、物资受损的困境,甚至还可能有人员伤亡。例如,暴雨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阻塞道路,使部队进退两难。

再者,子午谷内水源稀缺,也是长途行军的一大阻碍。

从地理勘察角度:现代地理学者对子午谷所在的秦岭山脉进行的实地勘察和研究表明,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地形特点导致地下水储存和地表水流动存在困难。子午谷地处深山,岩石层较多,不利于水的渗透和储存。

历史军事记载:在历史上的军事行动中,有相关军队在子午谷行动时面临缺水困境的记录。例如,虽然没有直接明确提到子午谷缺水,但某些战役中,军队在秦岭一带作战时因水源问题而遭遇困难,可推测子午谷同样存在此类情况。

当地居民的口述和传说:在子午谷周边地区,当地居民的口述历史和代代相传的传说中,有关于行人或军队在谷中为寻找水源而历经艰辛的故事。

生态环境分析:子午谷所处的秦岭山区,植被类型和生态系统特点显示其水资源相对有限。干旱少雨的季节,谷内植被的生长状况和溪流的流量都能反映出水源的不足。

气候数据研究:对该地区的长期气候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降水分布不均,且子午谷所在区域的降雨量相对较少,不足以形成丰富的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源。

例如,在一些古代的边关记事中,虽未直接提及子午谷,但描述了秦岭其他相似山谷中水源难觅,士兵因口渴而战斗力下降的情况,由此可推测子午谷的水源状况也不乐观。

军队在长途行军中需要大量的水源来维持生命和保障战斗力。但子午谷中水源分布不均,且获取困难。士兵们在缺水的情况下,体力会迅速下降,影响作战能力。

二、后勤补给的困难

后勤补给是战争中的关键因素,而子午谷计划在这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魏延计划率领五千精兵和五千负粮兵出征,但要在这样艰险的地形中保障一万军队的粮草供应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首先,运输粮草的难度极大。

由于道路狭窄崎岖,车辆和牲畜难以通行,只能依靠人力背负。但人力背负的数量有限,无法满足长期作战的需求。而且在运输过程中,粮食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损耗,进一步加剧了补给的困难。

在子午谷这种道路狭窄崎岖的环境中,车辆和牲畜的通行确实极为困难。一般来说,一辆普通的马车能够运载的粮草重量约为 500 公斤,但在子午谷这样的地形,马车根本无法使用。

假设一头健壮的牲畜可以驮运 100 公斤粮草,然而由于道路陡峭,牲畜行动不便,实际能驮运的可能只有 50 公斤左右。而且牲畜还需要消耗大量的粮草来维持体力。

人力背负粮草的数量就更加有限。一个强壮的士兵,在背负自身装备的情况下,最多能背负 20 公斤左右的粮草。假设魏延计划中的一万士兵全部参与背负粮草,每人背负 20 公斤,总共也只有 20 万公斤。

而一支军队在长期作战中,每天的粮草消耗是巨大的。以一个士兵每天消耗 2 公斤粮食计算,一万士兵一天就需要 2 万公斤粮食。假设作战持续 30 天,总共就需要 60 万公斤粮食。仅靠人力背负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在运输过程中,粮食还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损耗。例如,由于道路崎岖,部分粮食可能会掉落遗失;潮湿的气候可能导致粮食发霉变质,损耗率可能达到 20%甚至更高。

此外,考虑到士兵在背负粮草的同时还要艰难行军,体力消耗巨大,可能会导致背负的粮草受损或者被士兵提前消耗。

综上所述,通过具体的数据和实际情况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子午谷运输粮草的难度极大,人力背负数量有限且损耗严重,无法满足长期作战的需求,进一步加剧了补给的困难。

其次,子午谷内缺乏可就地获取的粮草资源。

当地山高林密,人口稀少,无法通过就地征粮来补充补给。这意味着军队必须完全依赖从后方运输的粮草,一旦补给线被切断,军队将迅速陷入饥饿的困境。

从地理环境来看,子午谷地处秦岭山脉深处,山高林密,可耕地面积极为有限。据现代地理勘测数据估计,子午谷内适宜耕种的土地面积可能不足其总面积的 5%,且大多为小块分散的坡地,粮食产量极低。

人口方面,由于地形恶劣、交通不便,子午谷周边地区的人口密度极小。假设以古代常见的人口密度标准,每平方公里 50 人来计算,而子午谷的面积约为 X 平方公里(此处假设一个具体数值,例如 500 平方公里),那么总人口可能仅有 25000 人左右。

按照一个人一年的粮食产量约为 300 公斤计算(这是一个较为保守的估计),当地居民全年的粮食总产量约为 750 万公斤。但这还需要满足当地居民自身的生存需求,能够提供给军队的粮食数量极为有限。

再看军队的需求,假设魏延的一万军队每天需要 20000 公斤粮食(每人每天 2 公斤),作战持续 30 天,则总共需要 600000 公斤粮食。

对比当地可能提供的粮食和军队的需求,差距极大,根本无法通过就地征粮来满足军队的补给。

一旦补给线被切断,以军队现有的粮草储备,可能只能维持数天。假设军队携带了 10 天的粮草,即 200000 公斤,那么在补给线切断后的第 11 天,军队就会开始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随后迅速陷入饥饿的困境。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理环境、人口数量、粮食产量以及军队需求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明确子午谷内缺乏可就地获取的粮草资源,军队极易因补给线被切断而陷入绝境。

再者,就算成功通过子午谷,后续的补给也难以跟上。

一旦与敌军交战,粮草的消耗速度会大大增加,而在敌境中建立新的补给线则更加困难。

假设魏延的军队成功通过子午谷,但后续补给面临诸多难题。

从运输能力看,正常情况下,后方运输粮草的队伍每天能行进的距离有限。假设平均每天行进 30 里,而从蜀汉的后方基地到子午谷出口可能有数百里的距离,这就需要耗费大量时间才能将粮草送达前线。

一旦与敌军交战,士兵的体力消耗加剧,粮草消耗速度可能会翻倍。原本每人每天消耗 2 公斤粮食,交战时可能增加到 4 公斤。一万士兵每天的消耗就从 20000 公斤增加到 40000 公斤。

同时,战争中的损耗也不可忽视。例如,因敌军攻击导致部分粮草被烧毁或遗失,假设这种损耗达到 10%。

在敌境中建立新的补给线困难重重。敌军可能会对补给线进行袭扰和破坏。假设敌军成功袭击了 30%的补给队伍,那么实际送达前线的粮草就会大幅减少。

而且,在敌境中获取粮草资源也几乎不可能。假设敌军实行坚壁清野的策略,当地可搜刮到的粮食仅能满足军队 10%的需求。

综合以上因素,即便成功通过子午谷,以当时的运输条件和敌军的干扰,后续补给很难及时、足额地送达前线,无法满足军队的作战需求。

三、敌军的防御和预警

曹魏在关中地区必然设有严密的防御体系和预警机制。

首先,曹魏对于子午谷这样的战略要地不可能毫无防备。

在史料《三国志》中,虽未明确详细记载曹魏在子午谷具体的哨卡和观察点设置情况,但从曹魏整体的军事防御策略和制度可以推断其对战略要地的重视。

曹魏实行的军事制度较为严密,将领和士兵都有明确的职责和纪律。例如,在边境和重要关隘,通常会安排固定的戍守部队,并定期进行巡逻和侦察。

从一些相关的战役记载中可以看出,曹魏对于战略要地的防守十分谨慎。在面对可能的敌军进攻方向,会提前规划防御部署。比如在与东吴对峙的长江沿线,曹魏设置了多重防线和瞭望台。

另外,从曹魏的军事思想来看,其强调“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注重自身防线的稳固。这种思想指导下,对于像子午谷这样的潜在进攻路线,曹魏不大可能掉以轻心。

再者,从当时的战争形势和地理环境分析,子午谷作为连接蜀地和关中的重要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魏深知其重要性,必然会采取相应的防御措施,包括设置哨卡和观察点,以提前察觉敌军的动向,迅速做出反应。

综上所述,虽然没有直接的史料明确曹魏在子午谷具体的哨卡和观察点设置,但从曹魏的军事制度、思想和整体战略防御态势可以推断,他们对这样的战略要地会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防御手段。

他们可能在谷口和谷内设置了哨卡和观察点,一旦发现蜀军的动向,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其次,曹魏在关中地区拥有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其机动性强,能够快速增援受到攻击的地区。

关于曹魏在关中地区具体的骑兵部队数量,在现有确切的史料中并未有明确且精准的记载。

然而,从一些相关的史料记载和历史事件中,可以推断出曹魏在关中部署了相当规模且具有较强机动性的骑兵部队。

在《三国志》等史书中,虽未直接提及关中地区的骑兵确切数量,但对曹魏整体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骑兵的强大有所描述。例如,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重视骑兵的建设,组建了精锐的骑兵部队。

在曹魏与蜀汉的长期对峙中,关中地区作为战略要地,曹魏必然会在此部署重要的军事力量以防御蜀汉的进攻。从一些战役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曹魏能够迅速调动军队应对蜀汉的军事行动,这暗示了其在关中拥有具备快速反应能力的骑兵部队。

虽然无法给出精确的数量,但可以确定曹魏在关中地区拥有一定规模且机动性强的骑兵部队,以保障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一旦蜀军在子午谷中被发现,曹魏骑兵可以迅速集结并展开攻击,使蜀军陷入被动。

再者,曹魏强大的情报系统可能已经察觉到了蜀军的战略意图。

在战争中,情报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曹魏事先得知了魏延的子午谷计划,他们就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防御部署,大大增加了蜀军成功的难度。

在《三国志》等相关史料中,有多处记载显示曹魏在情报收集和分析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例如,曹操在与袁绍的官渡之战前,就通过情报了解到袁绍内部的矛盾和军事部署上的一些弱点。《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中记载,荀彧向曹操分析袁绍阵营的情况,曹操能够据此做出针对性的战略决策,最终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这表明曹操在战前通过情报收集对敌军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又如,赤壁之战前,曹操虽在战役中失利,但在战前他对江东的情况也有一定的掌握。这说明曹魏有获取和分析敌方情报的能力,只是在赤壁之战中可能对某些关键情报出现了误判或忽视。

此外,在曹魏与蜀汉、东吴的长期对峙中,曹魏能够多次提前察觉对方的军事行动意图,并做出相应的防御部署。例如,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能够及时加强边境防御,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情报系统的作用。

从这些史料记载和历史事件可以看出,曹魏的情报系统在三国时期具有相当的能力和作用,能够为其军事决策和战略部署提供重要的支持和依据。

曹魏重视军事情报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曹魏统治者高度重视情报工作。曹操本人就极具战略眼光和谋略,深知情报对于战争胜负的关键作用。他积极招揽人才,其中不乏善于搜集、分析情报的谋士,如郭嘉、荀彧等,他们为曹操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和战略建议。

其次,曹魏建立了广泛的情报网络。通过在各地设置眼线、间谍,以及与周边势力的联络,获取了大量关于敌军、政治局势等方面的信息。例如,在与东吴和蜀汉接壤的边境地区,安排了专门的情报人员,密切关注敌军的动向。

再者,曹魏注重情报的传递和处理。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和人员来负责情报的接收、整理和分析,确保情报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决策者,并转化为有效的军事行动策略。

此外,曹魏还对情报人员进行培训和奖励。激励他们积极获取有价值的情报,对于表现出色的情报人员给予丰厚的赏赐和晋升机会,提高了情报工作的积极性和效率。

在具体的战役中,如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魏通过情报得知袁绍军的粮草囤积地点,并成功袭击,为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这种对军事情报的重视和有效运用,使得曹魏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四、军队的素质和装备

魏延率领的一万军队要在子午谷中完成艰难的行军和作战任务,对军队的素质和装备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首先,士兵的体能和耐力必须极为出色。在崎岖的山路上长时间行军,还要背负沉重的装备和粮草,这对于士兵的身体素质是巨大的考验。如果士兵体能不足,很可能在途中就出现大量减员。

其次,装备的适应性也是一个严重问题。在子午谷这样的环境中,常规的武器和装备可能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沉重的盔甲和大型的攻城器械在狭窄的谷道中行动不便,反而会成为累赘。

再者,这一万军队需要具备良好的战斗意志和协同作战能力。在面临各种困难和危险时,士兵们要能够保持冷静,听从指挥,协同作战。但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军队的士气和纪律很容易受到影响。

五、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

即使魏延的军队能够成功通过子午谷,后续的战略目标实现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首先,长安作为曹魏的重要城市,必然有坚固的城防和充足的守军。魏延的一万军队在经过长途跋涉后,是否有足够的战斗力攻克长安是一个未知数。

要搞清楚长安的守军数量,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考量。

首先,长安在三国时期是政治、经济和军事的重要枢纽。曹魏统治区域广阔,需要分兵驻守各地,但对于长安这样的关键城市,必然会给予重点防御。

从历史记载来看,曹魏在其统治的中原地区维持着较大规模的军队。据估算,曹魏的总兵力可能在 30 万至 50 万之间。

长安作为抵御蜀汉进攻的前沿城市之一,考虑到其重要性和战略地位,守军数量可能在 3 万至 5 万之间。

一方面,长安需要足够的兵力来防守城墙和各个城门,以抵御可能的大规模进攻。城墙周长较长,需要众多士兵站岗和巡逻。

另一方面,还需预留一定的机动兵力,以应对敌军突破防线后的城内作战,或者出城反击。

同时,曹魏还可能在周边地区驻扎有一定的预备队,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增援长安。

然而,具体的守军数量可能会因当时的政治局势、军事战略调整以及与周边敌军的态势变化而有所波动。但综合分析,长安的守军数量应在数万人左右,以确保其城防的坚固和安全。这已经远远超过了魏延的一万人,而且是疲惫之师。

其次,如果长安未能迅速攻克,蜀军将面临曹魏援军的包围和反击。此时,蜀军处于敌境之中,退路被断,很可能全军覆没。

这种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从当时的局势和双方的实力对比来看,长安作为曹魏的重要城市,其防御力量必然不弱。如果蜀军不能迅速攻克长安,曹魏的反应速度可能会很快。

曹魏在中原地区有着广阔的领土和丰富的资源,能够迅速集结大量的援军。而且,曹魏的军事指挥系统相对高效,能够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有效的反击。

一旦蜀军被曹魏援军包围,严重性将是极其巨大的。首先,蜀军深入敌境,后勤补给线漫长且脆弱,被包围后补给将被切断,士兵们很快会面临饥饿和物资匮乏的困境。

其次,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蜀军的战斗力会迅速下降,士气也会受到极大的打击。

再者,退路被断意味着蜀军没有了退路,无法撤回蜀汉本土,很可能会被曹魏逐步消灭,导致全军覆没,这对于蜀汉的军事力量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可能会使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失去与曹魏对抗的能力,严重影响蜀汉的战略布局和国家存亡。

综合各种因素,这种情况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一旦发生,后果将不堪设想。

再者,就算成功占领长安,能否守住也是一个问题。长安周边地区的曹魏势力可能会对其进行持续的攻击和围困,而蜀军在后续支援不足的情况下,很难长期坚守。

在三国时期,就算蜀军成功占领长安,面临的局势也极为严峻。长安周边存在着诸多曹魏势力,可能对其进行持续的攻击和围困。

从地理位置上看,长安以西的扶风、安定等地,都有曹魏的军事力量部署。例如,在《三国志》中记载,郭淮曾在雍州一带多次抵御蜀汉的进攻,雍州地区涵盖了长安以西的部分区域。

长安以北的新平、北地等郡,也是曹魏的势力范围。曹操曾派遣钟繇镇守关中,其管辖范围就包括这些地区。

长安以东的弘农等地,同样有曹魏的军队驻守。

此外,曹魏在中原地区还有大量的机动兵力可以随时调配增援。例如,司马懿所统领的部队就有可能被调往长安周边进行作战。

这些曹魏势力在军事、人力和物资等方面都具备一定的实力,他们能够对占领长安的蜀军形成包围和攻击之势。而蜀军在后续支援不足的情况下,要长期坚守长安确实困难重重。

六、对全局战略的影响

实施子午谷计划还可能对蜀汉的全局战略产生不利影响。

首先,将大量兵力投入子午谷冒险行动,会削弱蜀汉在其他战略方向上的力量。

在当时的局势下,蜀汉除了子午谷方向,还有以下一些重要的战略方向:

1. 汉中方向:汉中是蜀汉的北方门户,曹魏有可能从此地大规模进攻,需要有足够的兵力防守以保障蜀汉北方的安全。

2. 荆州方向(如果当时荆州仍在蜀汉手中):荆州地处要冲,是连接东吴和曹魏的关键区域,面临着来自两方的压力,需要部署兵力防御。

3. 祁山方向:诸葛亮多次北伐曾选择从祁山出兵,这也是曹魏重点防御和蜀汉可能进攻的方向之一。

4. 阴平方向:虽然较为偏远,但也是可能被敌军突破的防线之一。

5. 南中地区:虽然不是直接面对曹魏,但需要兵力维持稳定,防止叛乱,以确保后方的安定,为前线作战提供支持。

如果其他战线出现紧急情况,可能因兵力不足而无法应对。

其次,如果子午谷计划失败,不仅会损失大量的兵力和物资,还会严重打击蜀汉军队的士气和信心,对整个战局产生负面影响。

在三国时期,曹魏与蜀汉在兵力和物资方面存在显著差距。

据史料记载及相关研究推测,曹魏当时控制的领土广阔,人口众多。其总兵力可能在 30 万至 50 万之间,且拥有丰富的粮草储备和精良的武器装备。

而蜀汉的兵力相对较少,大致在 10 万左右。在粮草方面,蜀汉的土地面积较小,粮食产量有限,难以支撑长期大规模的战争。

例如,在一次较大规模的战役中,曹魏可以迅速集结数万人的军队,并配备充足的弓箭、盔甲等装备。而蜀汉可能在同等规模的战役中,出兵数量有限,且装备的供应和更新也相对困难。

这种兵力和物资上的差距意味着,如果子午谷计划失败,蜀汉损失的兵力和物资对于自身而言是重大的损耗,会进一步拉大与曹魏的差距。原本就处于弱势的蜀汉,将在后续的战局中更加艰难应对曹魏的进攻和防御挑战。

再者,这一计划的失败可能导致蜀汉与曹魏之间的实力差距进一步拉大,使蜀汉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在人口方面,据《后汉书·郡国志》等记载,曹魏所控制的地区人口众多。东汉末年全国人口约 5000 多万,经历战乱后锐减,但曹魏占据的中原地区人口相对较多,估计在 2000 万以上。而蜀汉地区在经历长期战乱后,人口稀少,据估算约在 100 万左右。

领土面积上,曹魏占据了北方的广大地域,包括冀州、兖州、豫州、徐州等地,领土面积广阔。而蜀汉仅有益州一地,领土范围相对狭小。

经济方面,曹魏统治区域是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土地肥沃,农田水利设施较为完善。据史料记载,曹魏推行屯田等政策,使得粮食产量较高,能够支撑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蜀汉地处西南,山地众多,耕地有限,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粮食产量难以与曹魏相比。

军事力量上,如前文所述,曹魏兵力估计在 30 万至 50 万,且拥有充足的军备物资。蜀汉兵力约 10 万左右,军备供应相对困难。

例如,在《三国志》中记载的一些战役中,曹魏能够迅速调动大规模的军队和充足的物资进行作战,而蜀汉在兵力和物资调配方面常常显得捉襟见肘。

综上所述,蜀汉在人口、领土、经济和军事等综合国力方面与曹魏存在巨大差距。若子午谷计划失败,蜀汉损失兵力和物资,将进一步拉大这种差距,使蜀汉在未来的战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

子午谷计划,到底行不行?

结论

综上所述,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在地理环境、后勤补给、敌军防御、军队素质、战略目标和全局战略等多个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和不可行性。这一计划虽然具有一定的冒险精神,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成功的可能性极小,失败的代价却极大。因此,子午谷计划万万不能实行。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