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路斩樵”张居正:成大事者摒弃妇人之仁,还是坚守道德底线?

二黑历史 2025-01-16 17:15:42
一、张居正其人其事

张居正,明朝的传奇人物,1525 年出生,1582 年逝世 。字叔大,号太岳,因其籍贯为湖广荆州卫江陵县,故又称 “张江陵”。他自幼聪慧非凡,宛如一颗璀璨新星在荆州升起。五岁入学,识字读书迅速;七岁通六经大义,在当地小有名气;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三岁参加乡试,虽未中举,却已崭露头角,备受众人关注。十六岁时,张居正成功中举,自此踏上波澜壮阔的仕途。

嘉靖二十六年(1547 年),二十三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翰林院期间,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历朝典章制度,为日后政治生涯积累了丰富知识与经验。张居正初入官场时,正值严嵩专权,政治腐败黑暗。他因不满严嵩所为,托病家居,远离官场喧嚣。直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 年),严嵩被罢免,徐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才重返官场,并开始得到晋升。

隆庆元年(1567 年),张居正先后担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等重要职务。在此期间,他积极参与朝廷事务,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与领导能力。次年八月,张居正上《陈六事疏》,提出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事,力主改革,旨在挽救明朝日益衰败的局势。

明神宗朱翊钧即位后,张居正联合太监冯保,将高拱排挤出朝,自己担任内阁首辅,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推行的 “考成法”,有力整顿了吏治,使各级官员不得不认真履职,提高了行政效率;“一条鞭法” 对赋税制度进行重大改革,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征合并,按亩折算缴纳银两,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此外,张居正任用谭纶、戚继光等将领整顿北边武备,与以俺答汗为首的蒙古右翼诸部建立封贡互市关系,让北方边塞数十年得以安宁;任用潘季驯治理黄河、淮河,减轻了水患,保障了漕运畅通。在张居正的努力下,明朝出现短暂的繁荣景象,史称 “万历中兴”。

二、“问路斩樵” 典故溯源

“问路斩樵” 并非张居正首创,其历史渊源更为久远。该典故最早出自明代甄伟所著的历史演义小说《西汉演义》 。故事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动荡时期,韩信,这位胸怀大志、谋略超群的将领,协助汉王刘邦与楚军作战时,为出奇谋袭楚,决定绕道而行。面对蜿蜒曲折、错综复杂的山间小路,韩信的部队迷失了方向。关键时刻,他们遇到一位樵夫。

韩信赶忙下马,恭敬地向樵夫询问前往陈仓的路径。樵夫见是汉王的军队,热心地为他们指引,详细描述:“此去绕过这山岗,便是小松林;穿过松林,下面是乱石滩,有一座石桥;过了桥,便是峨嵋岭,岭上道路崎岖,需下马牵着走;翻过峨嵋岭,是太白岭,岭下有人家;在那里稍作休整,吃过饭后,再经过孤云山、雨脚山,渡过黑水,穿过寒溪,便能抵达南郑。且将军切勿夜行,山中恐有猛兽出没。” 韩信对照地理图,发现樵夫所言分毫不差,心中对樵夫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他向樵夫拜谢后,便率领部队继续前行。

可没走出多远,韩信心中突然涌起担忧。他深知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稍有不慎便可能满盘皆输。此刻,虽然樵夫出于好心为他们指明道路,但万一项羽的追兵随后赶到,向樵夫询问他们的行踪,樵夫极有可能如实相告。如此一来,他们精心策划的奇袭计划必将暴露,之前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甚至可能陷入敌军包围,全军覆没。想到这里,韩信心中一凛,权衡再三,最终决定返回将樵夫斩杀。

他的部将对此举深感不解,纷纷询问缘由。韩信严肃地说:“我并非心狠手辣之人,实在是为了大局着想。若不杀此人,我们的行踪一旦被泄露,此次奇袭便难以成功,汉军的安危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于是,韩信勒回马来,叫住正准备离开的樵夫。樵夫以为韩信还有疑问,便转身过来。韩信趁其不备,拔剑将樵夫斩杀,并将尸体拖到山凹之下,用土掩埋。随后,韩信怀着沉重的心情,洒泪上马,继续率军西行。

在《西汉演义》中,这一情节生动展现了韩信在面临两难抉择时的果断与决绝。从军事决策角度看,韩信的 “问路斩樵” 之举有其合理性。战争中,情报保密性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微小疏忽都可能导致战局逆转。韩信深知,一旦行踪泄露,不仅此次作战计划会失败,还可能让汉军陷入绝境。为了实现最终战略目标,他不得不牺牲樵夫的生命。这一行为体现了他作为军事统帅,在关键时刻能够摒弃个人情感,以大局为重,做出果断决策的能力。

从道德伦理角度审视,韩信的做法无疑是残忍的。樵夫出于善意,为他指明道路,却惨遭杀害。这种恩将仇报的行为,违背人们心中的道德准则,让人难以接受。这一典故也因此引发后人广泛争议,有人认为韩信的做法必要,在残酷战争环境下,为取得胜利,有时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另一些人则坚决反对,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轻易剥夺他人生命,道德和人性的底线不容触碰。

三、张居正的 “问路斩樵” 之举(一)明朝财政危机背景

明朝中后期,财政困境犹如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得朝廷喘不过气。战争频繁,边防压力巨大,北方的蒙古、东北的女真等势力不断侵扰,为抵御外敌,明朝政府不得不投入巨额军费,用于边防建设、军队装备和士兵军饷。官僚体制的腐败愈发严重,官员贪污受贿成风,大量财政收入被中饱私囊。土地兼并现象极为猖獗,众多农民失去土地,沦为流民,这不仅导致农业生产遭受重创,国家田赋收入锐减,还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自然灾害频发,如水灾、旱灾、地震等,进一步破坏农业经济,减少财政收入来源。在多种因素交织影响下,明朝的财政状况岌岌可危,国库空虚,入不敷出。

(二)胡椒苏木折俸之策

在如此严峻的财政形势下,张居正推出极具争议的政策 —— 胡椒苏木折俸。该政策规定,所有在京公职人员的月俸,一律以太仓里堆积如山的名贵中药材胡椒和苏木来折抵。张居正做出这一决策,是因为当时国库里银子匮乏,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官员俸禄,而胡椒和苏木作为珍贵物资,以往价值颇高,且库存充足。他期望通过这一方式,既能解决俸禄发放的燃眉之急,又能盘活国库中的物资 。

这一政策一经实施,便如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当时,胡椒和苏木虽珍贵,但对普通官员而言,难以直接用于日常生活开销。官员们拿到胡椒和苏木后,面临变现难题。市场上胡椒和苏木的供应量突然大幅增加,导致价格暴跌,许多官员根本无法将其卖出合理价钱。特别是中低级官员,他们原本依赖俸禄维持生计,如今俸禄变成难以变现的胡椒和苏木,生活陷入困境。礼部主事童立本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他家境贫寒,靠着微薄俸禄勉强支撑家庭。领了胡椒和苏木后,他四处奔波,试图将其卖掉以换取生活所需,但却无人问津。最终,童立本因无法承受生活压力,选择上吊自杀。这一事件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使得胡椒苏木折俸政策引发的争议进一步升级,朝廷内外一片哗然。

(三)应对 “小人” 的手段

就在众人对胡椒苏木折俸政策怨声载道时,一些商人却嗅到商机。他们看到官员们急于变现胡椒和苏木的迫切需求,便趁机低价收购。这些商人看似在帮助官员解决困境,实则心怀鬼胎,企图通过此举与官员建立密切关系,以便日后在商业活动中获取更多便利和利益。其中,有个名叫郝一标的布料商人,声称自己家里开布庄,对胡椒和苏木的需求量很大,以此为借口从官员手中收购这些物资。

张居正敏锐察觉到这些商人的意图,他没有被表面现象迷惑,而是将计就计,巧妙利用这些商人来解决财政问题。他主动与这些商人接触,直接提出让他们到朝廷购买胡椒和苏木。这些商人原本只是想通过低价收购来谋取私利,没想到张居正会如此直接地要求他们与朝廷交易。面对张居正的要求,商人们陷入两难境地。他们之前为收购胡椒和苏木编造的借口,此刻成为束缚自己的绳索。如果拒绝张居正的要求,不仅会得罪这位手握大权的内阁首辅,还可能失去未来在商业上的诸多机会;但如果答应,又意味着要承担巨大经济压力。在权衡利弊之后,商人们最终不得不选择屈服,硬着头皮与朝廷进行交易。

就这样,张居正成功将国库中的胡椒和苏木换成真金白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危机。不仅如此,他还不满足于一次性交易,进一步与这些商人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他利用朝廷的影响力和自身权力,迫使商人们在后续交易中继续为朝廷提供资金支持。商人们在朝廷压力下,虽然心中不情愿,但也只能无奈接受。张居正的这一系列举措,充分展现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谋略。他如同一位高明棋手,在复杂局势中巧妙布局,将看似不利的局面转化为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他没有像韩信那样直接采取极端的 “斩樵” 手段,而是通过巧妙策略,让 “小人” 们在不知不觉中为自己所用,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四、张居正的其他手段

除了巧妙应对商人这类 “小人”,在面对朝堂上的政敌时,张居正同样展现出非凡谋略。礼部侍郎王希烈,便是他的强劲对手。王希烈与张居正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在诸多政策和权力争夺上针锋相对。

在一次朝廷财政紧张,户部尚书安排针对礼部的查账行动中,王希烈深知自己处境不妙,便试图将下属童立本推出来,逼迫他配合自己弹劾张居正,以图摆脱困境 。童立本生性胆小怕事,不愿卷入这场政治纷争。在王希烈的逼迫下,童立本走投无路,最终选择上吊自杀。王希烈却企图利用这一悲剧,将童立本的死归咎于张居正,指责他推行的 “苛政” 害死了童立本,还带领礼部官员前往童立本家中哭丧,试图借此制造舆论,抹黑张居正。

面对王希烈的这一阴谋,张居正并没有立刻采取行动。他深知,此时冲动行事只会让局面更加混乱,反而可能给王希烈可乘之机。张居正选择了隐忍,等待时机。果然,在礼部众人在童立本家哭丧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烧毁了童立本的院子。混乱之中,王希烈被人群挤倒在地,随后又被慌乱的人群踩踏,最终一命呜呼。这场大火的发生看似偶然,实则背后有着张居正的布局。他巧妙地利用了各方矛盾,借他人之手,成功除掉了政敌王希烈,达到了 “借刀杀人” 的目的。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张居正的心机之深和手段之狠,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能够冷静观察,把握时机,果断出手,展现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