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周瑜政治、军事智慧的首次表现,为周瑜在孙吴的地位奠定了基础。
(一代俊杰周瑜)
当然,“迎孙策”不只是周瑜个人的抉择,而是庐江周氏家族的选择。
但周瑜叔侄所希望依附的对象,却又不尽相同,有所区别。
刘繇阵营的庐江周氏扬州庐江郡舒县周氏家族,也是朝廷公族,地位显赫。
太尉周忠,参录尚书事,是周瑜叔爷爷周景的儿子,也就是周瑜的堂伯,他干过件大事。
192年底,陶谦利用屯兵中牟的朱儁又拉起了个讨李傕联盟,周忠和贾诩献策,使朱儁应征入朝,兵不血刃瓦解了这个联盟。(《后汉书·皇甫嵩朱俊列传》)
(太尉周忠兵不血刃化解一场兵祸)
193年六月,因右扶风出现大风、雨雹,又华山发生塌方,依汉制天灾罢免三公,周忠免。(《后汉书·孝献帝纪》)
也就是说周忠的太尉被免,只是非人为的天灾原因,对其个人及家族的声望地位,并没有影响。
故而194年刘繇驱逐袁术的丹阳太守吴景、丹阳都尉孙贲时,周瑜的另一位堂叔周尚被任命为丹阳太守。
周尚是否为周忠的亲兄弟,未可知。
刘繇是李傕集团控制的朝廷任命的,并因攻取了袁术的丹阳郡,有效阻挡袁术大军于江北,从刺史被朝廷升为了扬州牧。
(周尚的丹阳郡与刘繇的横江防御体系)
周尚的丹阳太守,不管是刘繇所任,还是受朝廷委派,总之与刘繇为同一阵营。
袁术失去丹阳郡,吴景尚不能返回丹阳,又怎能派去周尚为太守呢?
正因为此,刘繇才能派大将张英、樊能等兵马,驻守到丹阳郡的横江津一带,阻挡住吴景一年多的猛烈进攻。
若周尚为袁术的丹阳太守,横江津便会腹背受敌,又如何能做到不可撼动?
(周)瑜从父(周)尚为丹杨太守,(周)瑜往省(亲)之。--《三国志·周瑜传》
在叔父成为丹阳太守后,周瑜前往探亲,就是去投奔亲戚。
周尚身边的儿子、老婆等家眷,受周尚俸禄供养,与其利益高度一致,属不属于刘繇阵营的人?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
到宛陵的周瑜,作为周尚的家眷,不一定担任了职务,也算是刘繇阵营的人了。
周瑜探亲路线,有细节可挖。
会(恰逢)(孙)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周)瑜。--《三国志·周瑜传》
周瑜探亲路线,有细节可挖。“会”表示“很短的时间”,在这里“恰巧、恰逢”的意思更符合。
这就说明了周瑜到宛陵探亲的时间,已在吴景攻打横江津一年多后,刚到不久,孙策也来到了历阳。
历阳、横江津之间的大战这么胶着,周瑜是如何过江到丹阳郡来的?如果周瑜是大摇大摆地从庐江郡过江,吴景难道是在打君子仗,不知道从庐江渡江?刘繇的人也不去守庐江过江点?
显然,周瑜对长江这一带的水文、地理非常了解。
就像后来孙静知道查渎道可以过钱塘江一样,周瑜也知道一个常人不知的渡江点,或者渡江时机。
(就从我来的这条路过江,大事必成)
只有如此,周瑜才能再次从丹阳渡到历阳去“迎”孙策,让孙策“大喜”,并踌躇满志地说:“得到周瑜,事成了!”
因为周瑜不只是在行为上“迎”孙策,而且还献上了一条渡江的路,亲自把孙策军“迎接”过江去。
这才让孙策事先有了必胜的把握!
周瑜将兵迎孙策即便像曹操、孙策这种战神,能打胜仗靠的也不是魔法、数据加成。
也都是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一个个地解决具体问题,才能艰难地取得胜利。
刘繇的横江津防线,是以藏在横江津后面,地势险要的牛渚为核心,不断补给在江心樊能驻防的横江津,和张英驻守的当利口。而后两者又互为犄角,保护牛渚,形成三位一体的整体防御体系。
(刘繇横江坚固的三位一体防御体系)
吴景一年多时间,对这个坚固体系的进攻毫无进展。
孙策来了,岂是几轮冲锋,就能简单粗暴拿得下的?
周瑜刚到丹阳不久,孙策便得到历阳的指挥权,全力准备东渡打过江去。
一贯做事主动的孙策,给对面的好友周瑜送去一封快信。
(周)瑜将兵迎(孙)策。(孙)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事办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三国志·周瑜传》
以上三段摘录都是连续的,中间再无其他文字。
前面对周瑜探亲“时间”的解析,已确定周瑜此时在江对面的丹阳郡,而不是与孙策在长江同一侧的庐江郡。
这个“迎”字,表示的是面对面的状态,也确定了周瑜在江对面。
如从庐江来,叫“助”或“投”孙策,不是“迎”。
有些朋友这里有误解,故多啰嗦两句。
(孙策刘繇形势图)
周瑜“将兵”迎孙策,他带的兵谁给的,自然是周尚。
也就是说这不是周瑜的个人行为,周尚不说放弃了刘繇,至少是让周瑜出面,同时押注了袁术一方。
从周瑜“从攻”横江、当利,以及《资治通鉴》说周瑜还资助了孙策粮草看。
周瑜“带兵带粮”直接过了长江,抵达到孙策的历阳大营。
仅得到周瑜这个人,及他带来的兵和粮食,哪怕还有周尚从背后夹击横江体系的承诺。
还不足以让孙策,有破刘繇横江体系的十足把握吧!
即便如此,渡江之战还是一场胜负难料的硬仗。
重要的是,周瑜已经以身做了示范,他来的路,不只可以渡几个人,是可以渡过军队和粮草的!
周瑜也不可能在张英、樊能眼皮底下,大摇大摆地渡江,或者忽悠他们得逞过江。
因为一旦让横江守军知道周瑜过了江,必然更会加强防御和警惕性,使过江之战更难打。
更不能让刘繇的人知道有条密路可以过江,被守住就没了价值。
(周瑜给孙策带来破横江之法)
所以,周瑜过江到历阳,必然是悄悄进行的,没让刘繇军发觉。
周瑜带给孙策的,也不只是一条过江密道,而是全盘的过江破敌之策。
利用横江守军不知道自己防守体系存在的漏洞,对他们出其不意地发起偷袭。
如此,孙策说得到周瑜,大事已成!是不是毫不夸张。
渡江破敌,简直是稳操胜券啊!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周瑜是真牛啊!
那么这个“迎”字就用得就更形象了,周瑜不但来见孙策,还带来了把孙策大军“接”回江对面去的办法。
当然“迎”还有个意思,直接是“投降”,在这里也说得过去。
孙策攻破横江体系万事俱备,孙策将在历阳的母亲和几个弟弟,送到九江郡阜陵县。
然后在适当的时机,从周瑜提供的秘密路线,带着周瑜向对面的敌军发起了突击。
(孙策攻下横江、当利口)
位于江心横江津的樊能、于麋等,当利口的张英皆被打败,退回到了江东岸上的牛渚大营等地。
由于战斗中战船的损毁很大,孙策军遇见了件尴尬的事情。
现存的船太少,无法承载足够的军队渡江继续作战。
于是孙策就打算,大军先在江心洲上驻扎下来,等凑到足够的船只了再渡江。
(孙)坚薨,(徐琨)随孙策讨樊能、于麋等于横江,击张英于当利口,而船少,(孙策)欲驻军更求。(徐)琨母时在军中,谓(徐)琨曰:"恐州家(刘繇)多发水军来逆人,则不利矣,如何可驻邪?宜伐芦苇以为泭,佐船渡军。"......《三国志·妃嫔传 徐夫人》
摘录这么一大段,很有必要性。
可以看出孙策取横江津、当利口在前,芦苇渡江在后。
渡江战役,这还只渡到了一半。
(孙策表哥徐琨)
徐母是孙策的姑妈,孙坚的亲妹妹。徐琨是孙策的表哥,当时就已是偏将军,也算位大佬。
徐母担心刘繇会派大量水军战船反击。
上面摘文前一句说徐琨跟着孙策攻打横江、当利口,交代了徐母献策的时间、地点。
徐母也在江心洲上的军营里,大概她和其兄长一样勇猛,是位女中豪杰吧!
如果依照孙策的计划,暂时驻军在横江、当利口两个江心洲上,一旦被刘繇水军围攻,就失去了后续补给,完蛋是迟早的事。
所以徐母主张抓紧时间,赶紧完成渡江,不然太危险。
来不及等凑齐船只,徐母又献计可以用芦苇制造渡江工具。
一直有人疑问,用芦苇扎成交通工具,怎么可能渡过宽阔的长江?
我们回头看看上面横江体系的图,横江津离江东岸距离近,在芦苇完全浸泡沉没前过江,还真有可能哦!
所以,徐母献的“芦苇渡江”之计,并不是要渡过整个宽阔的长江,而只是渡过横江津,到东岸的短距离江面。
(芦苇)
而此计的精华,用芦苇渡江是解决办法,只是其一。
抓紧时间在被刘繇船队包围前离开,体现了徐母的战术预见性,帮孙策军避免了危险,却常被人忽略。
说孙家是孙武之后,我信!
“兵家”的基因连徐母身上都有,巾帼不让须眉!
徐琨赶紧将徐母之计献给孙策,孙策吓了一跳,立即让全军执行。
得以规避危险,并让全军都上了东岸,保障了过江后的战斗力。
(徐)琨具启(孙)策,(孙)策即行之,众悉俱济,遂破(张)英。--《三国志·妃嫔传 徐夫人》
孙军上岸后,这场渡江之战还没结束。
还有块硬骨头,就是张英等退守的牛渚大营。
这里才是横江防守体系的核心。
(现在的采石矶风景区图片来自网络)
牛渚就是如今著名的采石矶,是四面环水的一块高地,易守难攻。
是支撑横江津、当利口守军一年多的,军资粮草囤积之处。
孙策军再次打败了张英,攻陷了牛渚,获得了这里的大量粮草装备。
继续攻打江东的物资粮草问题,解决了。
(孙)策渡江攻(刘)繇牛渚营,尽得邸阁粮谷、战具,是岁兴平二年(195年)也。--裴注《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江表传》
张英从此消失,恐怕是凶多吉少。
刘繇的另一位大将樊能,退守到了其他地点,后来还会再出现,手下掌控着男女人口过万。
庐江周氏的后续孙策能够成功地渡江立足江东,周瑜可以说立有首功,同样丹阳太守周尚也功不可没。
后来,周瑜继续跟随孙策一路击败刘繇后,孙策让周瑜回去帮周尚镇守丹阳郡,巩固成果。
说明孙策过江后,继续让周尚担任的丹阳太守。
不管庐江周氏是不是两边押注,孙策一过江就跟了孙策,即袁术这边,脱离了刘繇势力。
(袁术攫取了丹阳郡)
而袁术本来就一直对孙策有提防之心,原以为他拿下刘繇没那么容易,见刘繇被赶跑后,自然要对孙策和江东有所动作。
于是,在196年初周瑜回丹阳不久,袁术派来堂弟袁胤,接替周尚为丹阳太守,将丹阳郡控制到了自己手里。
然后让周尚、周瑜都回寿春。
此时的孙策、周尚,都还没实力反抗袁术,只得从命。
196年的袁术,已开始做僭越称帝的准备,对周氏叔侄都封了官,要任用周瑜为将。
但周瑜看出袁术不能长久,请求回庐江做了居巢县长,于198年再次投往了江东孙策。
周尚继续留在了袁术阵营,这或许也是庐江周氏“鸡蛋不放在同一个篮子”的做法吧!
总结
周瑜尤其善水战,不是没来由的。
没有多年积累的水文知识和实地了解,哪能无缘无故在赤壁让曹操大军灰飞烟灭。
而庐江周氏背弃刘繇,在那个礼乐崩坏、人人自危的时代也无可厚非。
反而周氏家族把握住机会助孙策过江,凸显出这个家族的政治智慧。
周瑜能做到孙吴大都督,绝非只是和孙策的私人关系好那么简单。
献策破解刘繇精心布局的横江防御体系,为孙家军解决大难题,为孙吴奠定基础,这样的功绩、能力,能不被重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