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36峪》之石生天桥——鄠邑乌桑峪

终影文化 2024-10-01 04:44:15

鄠邑乌桑峪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庞光街道乌西村东,东邻太平峪,西邻黄柏峪,因乌桑树成林得名。峪口离环山公路0.8公里,距西安市区40公里,峪水发源于秦岭北麓圭峰山,峪口以上流域面积1.58平方公里,河流长度2.79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53万立方米,出峪后流经鄠邑区庞光街道东、西焦村,于北仑村东北汇入新河,乌桑峪因乌桑树成林而得名。

乌桑峪峪浅沟短,曲径不足3公里,但风景优美,峪谷幽静,林木茂盛,是攀登鄠邑名山----圭峰山经典线路,峪中石生桥号称“亚洲第一花岗岩天生桥”。

亚洲第一花岗岩天生桥(来源网络)

天生桥(来源网络)

沿西安环山路到庞光乌西村停车,可徒步进山。过青龙寺,进乌桑峪口,走不远,可回头望东山坡,但见十数块方形巨石顺着陡坡梁一字排开,中间微突,远看像条古时战将用的节鞭。

传说,唐开元大将尉迟敬德因功高被封为天神,乌桑峪古时常发山洪危害山下百姓,尉迟恭下届用其神鞭驱赶山神,阻截洪水,终于制止了洪魔,百姓宴情尉迟恭,尉迟恭大醉走时竟忘了带走神鞭,从此将神鞭留放在乌桑峪口。

乌桑峪神鞭景观

沿野径数里便会发现有两山峰绝壁相向如门,这就是石门,当地人称南天门。传说当年孙悟空花果山水帘洞称齐天大圣,玩金箍棒惊天帝,后被召上天宫做弼马温就是这个南天门上天庭的。

乌桑峪南天门景观

乌桑峪石人景观

越过南天门,上得一道山梁便可看见石生桥了。石生桥天然生成,有“亚洲第一花岗岩天生桥”的称谓。当地人习惯称天生桥或遇仙桥。观看石生桥最佳的地方,是山路边一块巨石上。远远望去,石生桥呈弧形,单孔,有桥梁、桥洞、桥基,连桥基两边的竖架也很明显,那竖架像现在斜拉桥上的梯子。有人测算:石生桥长 50米,净跨38米,高25米,底座宽21米,厚2米左右。

乌桑峪天生桥景观

翻山越岭上得山脊处,在西北圭峰山坡上观看到一黄白山巨石,前小后大,象一巨龟沿着山坡向上慢慢爬行。

乌桑峪神龟景观

穿过三天门(一小石门)便及圭峰山顶。峰顶一两层小庙,供玉皇神位。站在巅峰之上,关中大地尽展眼底,种种情景,游客定会感慨万分。

远眺圭峰山

圭峰山云海

化羊峪-黄柏峪-乌桑峪小穿越文/终南闲士

在户县的三十六条秦岭峪沟中,三条相邻的化羊峪、黄柏峪和乌桑峪,算是比较小的峪沟,最大的黄柏峪流域也不过三十几平方公里,峪沟长不过十几公里。然而,提起化羊庙、终南第一游、圭峰山及“亚洲第一天然石生桥”等名胜古迹,在西安可是较有名的。化羊庙地处化羊峪口,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兴于明,是一处比较完整的古建筑群,特别是东岳献殿,为陕西省内保存极少数的元代建筑,殿堂楼阁,斗拱挑檐,古朴庄严。整个建筑群,错落有致,依山傍水。化羊峪不是很深,但峰峦叠翠,如锦雀开屏,涧溪挂崖,如游龙天降。明代文学家,户县人王九思游化羊峪时感叹曰:“吾户山水之胜,兹地为最”,而与其一起游玩的,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诗人何思明也曾写下“终南第一游”的诗句。圭峰山,更是户县第一名山,圭峰夜月,为户县古“八景”之一。乌桑峪内神鞭、南天门、特别是“亚洲第一天然石生桥”自然景观非常神奇。2009年10月24日,我和几位驴友从化羊峪进,在化羊峪上游翻过一道山梁,下到黄柏峪,然后从黄柏峪小学原址东再上坡登上圭峰山,最后下乌桑峪出山,完成了从化羊峪-黄柏峪-圭峰山-到乌桑峪小穿越,再次游览了沿程风景名胜。

那天是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天气预报阴有小雨,可早上八点半从县城开车出发时,天虽有阴云,但并不深沉,且显得空旷,根本看不出来要下雨。九点多的时候来到化羊庙前,由于我们多次游览过化羊庙,不打算进庙参观,就与看守庙前收停车费的老头照个面,径直穿过庙西侧外墙,沿峪山路进发了。

初入化羊峪,沟窄涧小,坡陡崖峭。连体的峰峦,迎面拔起,像孔雀开屏,展翅欲飞;山涧溪水,从峰峦凹处飞泄,如游龙攀崖,腾空跃起。沿峪沟山坡东侧有一条盘旋而上的山路,比较宽阔平坦,应是以前有人开矿而修建的运输道路。我们就沿着这条山路,向东南方向前行。我们一边闲聊,一边吃力地拔高,身边的山涧及山脚下的化羊庙渐渐的越来越小,北望平原,茫茫不清,山下小村隐隐绰绰。

走着走着,天空的阴云慢慢的淡起来,云层薄的地方,露出蓝蓝的天空,柔和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到青山峻岭上,给峰峦涂上一层淡黄色,山林中的红叶、黄叶各色将山体粉饰成一幅美丽的立体水彩画。秋天山林中缤纷的美景让我们忘了爬山的困累,我们不知不觉中翻越上山坡,进到化羊峪上游,深入到峪沟。这时的山峪较峪口要平坦和宽畅的多,但沟道中已看不到溪水,只是谷沟中的草丛湿漉而杂生。

在一沟叉处,我们稍息了会,向东向继续进发,这应该是通向黄柏峪的路线。向着东向的沟道,又开始拔高了,路线是沿着沟道左侧的山坡上行进,在山坡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两处早已废弃的农舍,在山路边,在山坡上,出现的一棵棵红透的柿子树,叶落果红,红星点点,煞是好看,那应是曾住在这里的山民种植的。随手就可在路边的柿子树摘一熟透了红柿子,是水甜柿子,可剥掉那薄薄的一层皮,吃起来水旺蜜甜;如果是冻蜜柿子,可分半开,吃起来味甜质粘。我们是一边走一边吃尝着甜蜜的柿子,只是可惜,这里熟透了柿子没有了主人,更没有人来采摘。

沿着山路,我们爬坡上岭,在一山亚口下,我们沿另一道山岭向东方向前行,远远就可以望见黄柏峪沟了。山梁上的小路好像好久没有人行走了,草深林密,枝条繁茂。秋天的山林是绚丽的,红叶、黄叶、绿叶将丛林染成缤纷的世界,行走在山间弯路上,踩着薄薄的一层落叶,感受着阵阵清爽的山风,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沐浴着透过薄云洒到山间的柔光,听着远处乌鸦和喜鹊“嘎嘎”欢叫,观赏着绵延不尽的峻岭,我们仿佛溶入到一种美妙的童话般境界,忘了生活的烦恼,丢了工作的压力,无拘无束地陶醉在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中。

在山坡上,我们见到一座农房,走进一看,门开着,像有人家,进门后发现有位尼姑打扮带幅眼镜的中年妇女一边做饭一边和一位学生模样的年轻小伙聊天,房正厅墙挂着菩萨画像,香火缭绕,我们在房外休息了会继续赶路。一位驴友说,那位出家尼姑一定凡心未了,我问为什么,他说,他听到那位尼姑和小伙的聊天,感觉他们似乎相识,尼姑很关心的询问着小伙家人的情况,所以判断那尼姑是人情难舍。“哈哈”,我笑到,佛家以慈悲为心,而慈悲就是一种情感,出家人,也是人,尼姑有情有义,怎能说凡心未了呢!我们一边开着玩笑,一边继续行程,顺着山梁,绕过一座山包,我们来到一座废弃的土坯房前,眼前豁然开朗,此时,天虽还有些阴暗,但能见度非常好,站在房院中,户县秦岭三大名山雄矗眼前:北向,圭峰依岭临川,傲然雄立;东向,紫阁绝壁千仞,峰笑九天;偏南向,万华群峦独秀,直插云际。

在这,我们遇到一帮来自咸阳的驴友,相互打个招呼,问问线路,擦肩而过,沿着下山陡坡路,探到黄柏峪,进入黄柏峪村,这时已经是下午一点多,我们没休息,就沿着黄柏峪小学旧址南边上山路再次登山。再次的拔高,感觉吃力的多,也困累的多,大家走走停停,走了一个多小时,终于上到另一道山梁上,穿过一家老山民篱笆小院,来到黄柏峪与太平峪分水岭上的一处院落,远远就感觉人声吵杂,走近一看,这里停息一大片爬山的驴友,有吃饭,有休息,有聊天,有玩耍的,这里原来住有三四户人家,都搬到山下新村,小院子成为驴友们住留的好地方。

我们继续沿着山梁上圭峰山进发。行不多远,就能远远看到圭峰山的雄姿,圭峰山与山岭如一条腾飞的巨龙,那峰顶就是龙头,山岭就是龙身,我们踏着龙脊向峰头进发。在山梁一分叉口我们停了下来,这里下乌桑峪的小路,我们看了下时间,已是下午三点多,我们商量了一下,不打算爬圭峰了,就沿着这条分叉路下乌桑峪出山。

下乌桑峪的山路崎岖、陡峭,我们小心翼翼,相互吩咐慢慢的下山。路过“亚洲第一天然石桥”时,我们再次来到桥下,观看了下大桥的壮观,叹息着大自然的神奇。越过两座山峰形成的“南天门”,当出峪经过山坡上自然形成的石鞭时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

坐车回家的路上,虽然感觉疲惫,但回味着三峪连穿所观赏到的大自然美景,总有感慨不完的思想。对于秦岭山水的酷爱,已经是我闲余生活的一部分,更是我感受美好人生过程之一!(2009年10月28日游记,2024年9月30整理)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