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有意思的山水画,用传统笔墨构图画实景

凝萨 2024-10-23 04:09:07

古人偶尔也会画实景山水,传说吴道子画过嘉陵江两岸的壮丽山水,令人感受到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后来随着文人画的蓬勃发展,画家开始强调“舍形取神”。这是由于,在文人画的发展过程中,很多文人雅士参与绘画创作。有些文人绘画基本功较弱,无法进行精准刻画,于是采用概括、夸张、简化等方法,强调气韵意境。久而久之就有神似重于形似的审美主张。

到了元代,黄公望、王蒙等一众名家佳作频出,让人们认识到神似与形似并不矛盾。明代吴门画派的多位名家积极研究形神兼备的画法,他们描绘苏州一带的名胜古迹,取得了成功。文人画技法也可以抓住形似,在细节刻画上产生真实立体的效果。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文人画家尝试画实景山水。

翁嵩年 湖上采蒪图

这幅《湖上采蓴图》是清初画家翁嵩年的作品,他用山水的形式描绘人们在西湖上采摘莼菜的场景。蓴,是水生植物莼菜,幼嫩的茎梢和初生的叶片可以食用。因其味道鲜美,采摘时间长达半年,吸引西湖附近的百姓采摘回家做成汤羹。“采蓴”很明显不适合作为山水画的主题,不过可以换一个思路,通过描绘西湖美景想办法让人关注到湖上采蓴。

翁嵩年也是这么构思的,他采用全景构图方式,让西湖山水展现在人们眼前。他选择可以代表西湖的标志性景物进行描绘,长堤、垂柳、望山桥、孤山。一下子把人们的思绪带到西湖岸边,画中景色如在眼前。不过细看之后就会发现,翁嵩年在空间处理上似乎有些问题。哪怕他力求疏旷深远,也有堆砌的感觉。

翁嵩年 湖上采蒪图 局部

问题出在哪里呢?元代文人画家画实景山水没有这个问题,明代文人画家也没有,怎么到了翁嵩年笔下就出现了呢?前景和远景都在画面右侧,前景画岸边一角,远景是起伏群山隐没在烟雾中。前景突出天然感,远景强调平淡神秘。只不过翁嵩年没有协调好构图平衡与突出主体的关系。

画实景山水在构图上要考虑更多,自然山水不存在留白,但山水画中的留白必不可少。翁嵩年用留白代替湖面、云烟、山岚、天空,他只想到了尽力还原西湖风光,忘记了均衡。传统山水画常用堆叠、交错等方法进行位置经营,就是让画面看上去稳定。翁嵩年在构图上不稳,缺失了实景山水最基本的真实感。

翁嵩年 湖上采蒪图 局部

至于笔墨上也有问题,中景用渴笔淡墨描绘,看上去更加深远。为了具有真实感,这道长堤应该画在远景高山之外。空间处理,除了用构图调整,还要用笔墨变化加以强调暗示。翁嵩年画的前景和远景在笔墨上基本没有变化,加重了空间混乱的感觉。

画实景不成功,并不意味着翁嵩年就彻底失败了。如果在画纸上抹去远山,画成一幅册页小品,应该会更好。

翁嵩年 湖上采蒪图 局部

看来古人在画实景山水的时候需要找到新方法,不去复制元明两代画家的风格,只能想办法自成一派。从这个角度看,解决了困难的元四家、明四家有多么了不起了。

0 阅读:52
评论列表